作者:张忠信
“好诗出民间,民间有高手”,这句朴素而有力的话语,在高霞女士的《荷花盛开七绝二首》中得到了生动诠释。民间诗词,向来以其贴近生活、质朴真挚的特质,扎根于广袤的大众土壤之中,而高霞女士的这两首七绝,恰似两朵清新脱俗的荷花,在民间诗词的百花园里悄然绽放,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大众在欣赏中感受到诗词之美与生活之趣的完美交融。
在第一首诗中,“半亩方塘六月天,红衣翠盖两婵娟”,开篇便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夏日荷塘的生动画面。“半亩方塘”点明场景,亲切而具体,仿佛就是乡间一处常见的池塘,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极具民间诗词接地气的特点。“红衣翠盖”分别描绘荷花与荷叶,“婵娟”一词更是赋予它们以柔美灵动的姿态,将荷花荷叶的娇艳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风来暗送清香远,醉倒诗人李谪仙”,巧妙运用想象,清风送来荷香,香气悠远,竟能令诗仙李白都为之沉醉。这种充满浪漫色彩的表达,既展现了荷花香气的迷人,又增添了诗作的趣味性和文化底蕴,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仿佛也能闻到那一缕缕沁人心脾的荷香,陶醉其中。
第二首诗“玉立亭亭出水新,不施脂粉自精神”,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刻画荷花形象。“玉立亭亭”描绘出荷花挺拔优雅的身姿,“不施脂粉自精神”则着重突出荷花的自然之美与高洁气质。这种对荷花本真之美的赞美,摒弃了华丽辞藻的堆砌,用简洁质朴的语言直击人心,正是民间诗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平生最爱清如许,肯与淤泥共此身”,进一步升华主题,借荷花表达出对纯净、高洁品质的追求与坚守。即使生长于淤泥之中,却依然保持自身的清正,这种精神品格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与共鸣,让人们在平凡的荷花形象中看到了高尚的人格象征。
高霞女士的这两首七绝,语言通俗易懂,没有晦涩难懂的典故和生僻字词,却能将荷花的形态、神韵以及蕴含的精神品质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正是民间诗词的独特优势,它来源于生活,用大众熟悉的语言表达情感与思想,因而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农民,还是城市里忙碌的上班族,都能从诗中感受到荷花的美好,体会到诗词所传递的情感与力量。
这两首诗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民间诗词的宝库之中。它们充分证明了民间诗词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也让我们看到,在民间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有着无数像高霞女士这样的诗词高手,他们用灵动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创作出一首首接地气、有温度、充满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让诗词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民间的沃土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