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青”难写是精神
——谈非遗项目“观蝶节”代表性传承人范双喜
陈宝明
“丹青难写是精神”,典出北宋王安石《读史》:“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其中“丹青难写是精神”被后人推崇引用为名句,常用来表达对文艺创作中刻画人物一生修为深刻的意思。笔者引用“‘丹青’难写是精神”的至理名言,这里的“丹青”不是指绘画艺术,而是借指文人或鸿儒。在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书写在字里行间和“非遗”传承与保护中,得到了最好展现,值得笔者推崇和尊重,他就是宜兴市“观蝶节”非遗项目传承人范双喜。

范双喜,他有着双重身份。一个身份是作家、诗人。他的笔名陶都风,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诗歌协会副会长、宜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云游宜兴》杂志执行总编、《阳羡茶》杂志总编;另一个身份是文旅人,他常年从事旅游文化宣传推广工作,是宜兴市文旅部门原旅游促进科的科长,现担任宜兴市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同时也是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观蝶节”宜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观蝶节”是流行于宜兴市的文旅类民俗节日,2009年6月20日苏政发[2009]94号将其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2JSⅩ-10)。每年农历3月28日,在“梁祝故里”宜兴市善卷风景区举行隆重活动。近年来,传统古老而丰富多彩的“观蝶节”已经成为宜兴市文化与旅游融合下的一张璀璨夺目的名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宜兴市始终秉持正确义利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文旅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观蝶节”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原始性和热烈性、古朴性和现代性,反映了梁祝文化民间习俗、百姓信仰和寄予人们良好祝愿,具有独特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宜兴市着力将“观蝶节”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来打造。“观蝶节”不再是某种意义上简单的活动形式,而是一种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多元化复合型旅游转型升级的有力载体。宜兴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乡”,将绝无仅有的“观蝶节”在当地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传统习俗风物在“观蝶节”上充分展示其积淀深厚、品种繁多、内容丰富的特点,令人叹为观止。而传承人就是“观蝶节”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被誉为非遗保护的“活化石”。
非遗项目“观蝶节”代表性传承人范双喜,在宣传推广梁祝文化上义不容辞,积极有为。他以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心态,在传承中弦歌不辍、运思谋篇。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积极参与谋划“观蝶节”工作,使传承的“观蝶节”极为有趣、生动和丰富,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进程中得到传承和弘扬,极大地拓展了传扬梁祝文化的视野,使“观蝶节”在宜兴传统梁祝文化的百花园里愈加芬芳醇厚,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也给广大中外游客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深度文化体验。他曾经说过:“观蝶节是民间弘扬梁祝文化的重要活动,历来深受地方百姓与广大游客的喜爱,已成为宜兴文化旅游的主打品牌。为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大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宜兴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梁祝文化,打响梁祝故里品牌,宜兴几乎每年举办‘中国宜兴梁祝文化旅游节暨观蝶节’。作为非遗项目‘观蝶节’代表性传承人,责无旁贷要讲好梁祝故事,并通过‘观蝶节’这一具有影响力的独特文化活动,扩大宜兴梁祝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的中外游客走进梁祝故里、了解梁祝、认识宜兴,推动梁祝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其实,范双喜还是一位在当今宜兴市文化旅游界久负盛名的人物。他1998年进入文旅部门工作,以他作家诗人的深厚写作功底,服务宜兴文旅,他清峻的笔触秀美的文辞涉及到宜兴文旅的各个方面。《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旅游报》《新华日报》《澳门月刊》都留下了他撰写宜兴旅游的锦绣文章,他也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浙江卫视、无锡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出镜,侃侃而谈宜兴秀美溪山和城市文旅。他胸怀宽广,气度豁达,为人朴实无华、正直沉稳、自信谦逊、处事低调,从不张扬和炫耀自己,和人相处和蔼可亲,可以用“文如其人”来形容。他与笔者同在一个旅游系统,熟知他的工作作风与态度,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挥洒汗水,尽职尽责,白天勤劳工作,夜间挑灯夜战,写作不断。在宣传梁祝文化上,更是积极参加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的各种活动,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出谋划策。在每年一度的“观蝶节”文旅活动中,当仁不让策划并组织活动,让梁祝文化的资源潜力得到充分释放。“观蝶节”活动在宜兴演绎得丰富多彩,它将文化与旅游完美融合,使“观蝶节”在宜兴文旅融合的百花园里显得格外耀眼。
古人曰:“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又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范双喜长期以来,从查阅史料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寻觅“观蝶节”方面的素材与元素。他与当地长者交流,赴实地现场观摩,做好笔记,搜集写作第一手资料,不断自我完善,认真履行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尽己所能让有着悠久历史的“观蝶节”焕发出更精彩夺目的光芒。2006年,方志出版社出版《宜兴旅游事业的开拓者——储南强》,收录了他的现代诗歌《一个睿智的老人——储南强》,这是一首非常优美、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它热烈歌颂储南强先生在开发善卷洞过程中的不朽功绩,笔触所至,从弃官归隐到开发溶洞,从善卷让王到梁祝传说,从奔流不息的瀑布到彩蝶飞舞的“观蝶节”,从千年古洞到陶都大地上的荣耀。他将融于内心的思想情感发之于笔端,把宜兴旅游业缔造者的睿智与风雅尽情展现,令人拍案叫绝。
在当今从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换的时代潮流中,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他能充分把准时代脉搏,找对消费群体,打造梁祝文化产品。他积极参与了“宜兴诗词大会”在善卷风景区分会场的比赛并担任终评委,在以文为魂,以诗为媒,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的诗词大会上,他认为景区秀美旖旎风光与诗词大会遥相呼应,对挖掘弘扬梁祝文化大有裨益。他结合各个参赛选手的现场表演,恰如其分作出中肯点评。千百年来,历代无数名贤雅士、文人骚客争做善卷风景区的过客,他们把善卷洞、善权寺、国山碑、碧鲜庵(梁山伯与祝英台读书处)作为吟诗作赋的对象,留下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词,一曲曲传唱千古的梁祝赞歌。“诗词大会”既体现梁祝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融合,对梁祝文化是一种创新的解读。
2002年,消失近半个多世纪的“观蝶节”得以复原,通过整合和梳理又得到了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联姻,形成了当今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独特的民俗节日,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和青睐,在当今加快宜兴旅游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健康发展中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范双喜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观蝶节”宜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后,将思维的触角伸到历史考究和传承保护方面,在探索“观蝶节”的挖掘与研究、传承与保护上积极创新,卓有成效。如今梁祝文化的传扬活动已扩大延伸至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张渚镇),已连续举办了七届“阳羡·梁祝爱情文化节”活动。为培育小传承人,去年,他又积极参与“梁祝文化进校园”活动,参与编纂出版《梁祝传说——宜兴市未成年人传统文化课外读物》一书,从不同的视角传承和展示梁祝文化的内涵和独特风采。
当今,宜兴梁祝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他的举止言行,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赢得了梁祝文化研究学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赞赏与肯定,精神可嘉。恰如王安石诗言:“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范双喜是笔者仰慕的一位作家诗人,彼此神交已经几十年了。踏实做事,诚恳做人,圈里圈外的熟人都这样赞扬他。人好,这两个字不容易做到,也不容易得到众口一辞的评价。在我的眼里里,他淡泊名利,笔耕不辍,不为虚名所扰,不被功利所惑。他有独立人格,有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不盲从,不附和,不张扬,不外露,不人云亦云,不阿谀逢迎,不一味唱赞歌,不故作高深。而是努力尽一个作家诗人的责任,为家乡讴歌,为文化著文。有些紫砂界的艺人和名人,为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用重金邀他为其撰写个人传记,都被他一一谢绝。为一个不熟悉不了解的人去唱赞歌,这是范双喜不屑为之的一件事,他不愿意为三斗米而折腰。“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他创作的作品有筋骨,有道义,有温度,有内涵,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且有着独特的魅力,给人带来无尽的启示和感动,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依托宜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脍炙人口的梁祝文化,大力倡导实施“文旅融合”工程,以文为魂、以诗为线、融合求效,探索出了一条“诗里诗外”“文内文外”的别样洞天。他还引来五湖四海的中外游客来宜旅游,观的是五彩缤纷的蝴蝶,听的是“梁祝传说”的故事,悟的是爱情的真谛。他那些比较正统的诗歌散文,可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在传承中不断超越卓有建树。他在文坛上早已声名远扬,在宜兴旅游文化圈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他从来“海不扬波”,更不无底线去“自我吹嘘”,总是避而不谈或者低调地评价自己的作品。
他挚爱着文化旅游事业,用自己的才智和专长服务宜兴文旅事业。对于本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及传承,他一刻也没有停歇。他始终用激情,保持着一份积极的创作姿态和严谨的创作精神。多年来,他相继编辑出版了《宜兴旅游》《行旅宜兴》《云游宜兴》《诗游宜兴》《善卷记忆》等系列文旅丛书。2019年他主编的《万古灵迹善卷洞》一书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在出版前夕,本着客观、严谨、细致的原则,谦和敬邀笔者为本书作审核,彰显了一种谦逊与高尚的境界,令笔者难以忘怀。
他的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编著则有长篇小说、诗集与散文集10余种,有长篇小说在多家报纸上连载,并在一些比赛中获奖无数,散文曾获得过江苏省副刊好作品一等奖,其创作水准可见一斑,自然赞誉满堂。这些都是他长期磨炼的结果,也是他自强不息、初心不改精神的真实写照。
范双喜曾以他拼命三郎般的热情工作着和付出着,获得过无锡市旅游业“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创业新锐人物”称号,在文旅界深受赞誉。如今,他一如既往地投身于传承“观蝶节”的这种奉献精神,让人非常敬佩。而由他主编的《云游宜兴》《阳羡茶》两本“最宜兴”杂志已然成为宜兴对外宣传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在文旅发展的大潮中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让“丹青难写是精神”迸发出时代的光芒。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