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今日刊登《血战台儿庄—回忆我的爸爸赵志道》一文,通过作者近距离了解,还原台儿庄战役真实战况,还原这个敢死队副队长英勇抗敌的壮举。让我们后辈领略这段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发奋学习,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血战台儿庄
——回忆我的爸爸赵志道
文/初 红

我的爸爸赵志道去世40年了。一年又一年,每逢“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我都要回到家乡——陕西省鄠邑区涝店镇赵家堡,为他扫墓献花,表达思念之情,重温他血战台儿庄的英勇与悲壮,感受那段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寇全面侵华,扬言要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国共第二次合作,共赴国难,全民抗战开始。中共敌后抗战频频告捷。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台儿庄战役,是徐州战役中的重要战役。
台儿庄,是山东南部峄县境内一个繁华的小镇,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2.5公里,砖城墙完整牢固,开有6个城门,城内有70个碉堡。它位于台枣支线和台潍公路的交叉点上,北接津浦路,南连陇海路,西南距徐州约50公里,是徐州的门户。台潍公路在此起点,大运河绕庄南而过,水陆交通两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日寇为了打通津浦线,控制陇海线,西攻郑州,南取武汉,实现其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野心,虎视眈眈,磨刀霍霍,准备攻打徐州要塞台儿庄。

1938年春天,蒋介石以最高统帅的身份,亲临徐州视察,鼓舞士气:“徐州之战,一定要予敌重创,取得胜利。我在武汉等候你们的捷报。”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汇报:“已令第二集团军坚守阵地。”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发誓:“我们要奋勇杀敌,战斗到底,誓死守卫台儿庄!”
第二集团军的前身,是冯玉祥西北军旧部,属于国民党的杂牌军。下辖两个军:30军和42军。42军在娘子关保卫战中伤亡严重,实际上只剩下一个空番号。30军军长田镇南,下辖3个师:27师,师长黄樵松;30师,师长张金照;31师,师长池峰城。总兵力2万4千人。劣势是,武器装备很差,重兵器数量少,枪械混杂,有的战士只有一把钢制大刀。优势是,一腔热血,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善于防守。
田镇南军长肩负重任,沿运河一带布防军队。31师守卫台儿庄城,30师守卫台儿庄左翼,27师守卫台儿庄右翼。

3月23日,台儿庄大战打响了。日寇派其甲级一流部队——矶谷第10师团,集中4万人的兵力、80多辆坦克、100多门大炮、无数轻重机关枪,上有飞机助战,兵分左右两翼,气势汹汹,直扑台儿庄。
日军出动9架飞机,对台儿庄狂轰滥炸,重榴弹炮每天向城内发射几千枚炮弹。城内硝烟弥漫,火光冲天,许多火力点被破坏,北城墙一段被轰垮。
3月25日,数千名日军在9辆战车的掩护下,突破中国守军30军31师防线,窜入城内。守卫小北门的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守城官兵158团、183团、186团奋勇抵抗,多次反击,与日军展开拉锯式巷战,拼死争夺每一寸土地。连续激战三天,未能把日军赶出城外。我军伤亡十分之七,阵地失去三分之二。31师师长池峰城急火攻心,口吐鲜血。

二
3月28日,孙连仲下令:“30军30师紧急增援台儿庄!”30师师长张金照立下军令状:“即使剩下一兵一卒,我们也要与阵地共存亡!”毕业于兰州军事政治学校的爸爸,在30师88旅176团3营任副营长,营长是陕西泾阳人仵德厚。团长袁有德向3营布置任务:“形势危急,31师快打光了。你们3营必须冲进城去,与城内31师186团3营营长禹功魁取得联系,互相配合,守住台儿庄,配合外围部队,完成对台儿庄的反包围。”
176团3营组织攻城敢死队时,士兵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报名。最后,挑选了40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仵德厚任队长,爸爸任副队长。袁团长为了激励士气,给每个队员奖赏大洋30元。队员们视金钱如粪土,扔在地上,铿锵有声:“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了替死难兄弟报仇,不完成任务,决不生还!”
石榴树是台儿庄亮丽的风景。每年暮春,石榴花如约开放,灿烂如霞。出征前,敢死队员壮怀激烈,齐声朗诵绝命诗《榴花》:“昨夜梦中炮声隆,朝来榴花遍地红。英雄效命咫尺外,榴花原是血染成。”
在夜幕的掩护下,敢死队员手持步枪,肩背大刀,腰挂8枚手榴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门守敌发起进攻。打死3个日本兵,夺了3支步枪,冲进西门,占领了西城墙,掩护部队进城。

仵德厚率领7连,冲破敌人火力封锁区,占领了北街。
爸爸率领8连,冲破敌人火力封锁区,占领了南街。
我军逐街逐巷逐院逐房,与日军展开争夺战。
建于清朝乾隆5年(公元1742年)的清真寺,位于通往东西南北四处城门的十字形街道交汇处,是最为激烈的一个争夺点。敌我双方在一堵墙的两边,同时掏弹孔。其中一块墙体,一平方分米的范围里,就有七八个弹孔,是当时战况的真实写照。1988年,这块墙体被国家博物馆起走陈列,列为一级文物。
一天,爸爸刚掏好一个弹孔,狡猾的日军从墙那边塞过来一枚手榴弹。爸爸立即抓起手榴弹,从弹孔塞了过去,炸得日军鬼哭狼嚎。
就这样,台儿庄的每条巷子、每座房屋,都要经过几番争夺。常常是,巷子、房屋,白天被日军占领了,夜晚又被我军夺回来。火力猛烈,杀声震天,地上布满尸体,风云为之变色。
战斗持续到第九天。一部分日军龟缩到城西北角一个土围子里,负隅顽抗。土围子高3米,3人搭成人梯,才能跳上去。为了拿下土围子,仵德厚和爸爸光着膀子,冲锋在前,身后跟着手持大刀、光着膀子的敢死队员,像旋风一样冲到土围子外,把集束手榴弹投进土围子。然后,3人一组,搭成人梯上去,在土围子里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爸爸的左前胸,被日军一粒子弹射中,血流不止。他顽强挣扎着,从血泊中爬起来,继续用大刀砍敌人。仵德厚派军校同学张学信,把爸爸背下火线。士兵们愈战愈勇,连司务长、炊事兵也投入了战斗。这次战斗,歼敌300多人。3营也付出了血的代价:6名连长、排长先后牺牲,敢死队员只有3人生还,其余壮烈殉国。全营共牺牲100多人。
3营与友军同仇敌忾,继续与日军进行街垒战。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他们没有后退半步。
三
4月5日,李宗仁从徐州来到台儿庄郊外,亲自指挥战斗。他临危不乱,指挥有方,命令第三集团军所部、原属东北军的51军于学忠所部和57军繆澄流所部、中央军20军团汤恩伯所部,增援台儿庄。援军与第二集团军完成了对日军的合围,形成夹击之势,并炸掉运河浮桥。
日军急调精锐部队——坂本第五师团,从临汾南下增援。我军20军团关麟征率领的52军,大展雄风,将其击退。
4月6日,我军全线反击,内外夹攻。矶谷师团伤亡惨重,撤出台儿庄,仓皇如丧家之犬,向北溃逃。
悲壮的战斗,血染的风采。城头,河畔,坦克旁,焦土上,余火还在燃烧,硝烟还在弥漫,尸体横陈,一片狼藉。中国军队的灰军装和日本鬼子的黄军装,斑驳难辨。一面残缺的青天白日旗,在城墙的最高点飘扬。一阵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鲁南的天空中回荡。
台儿庄血战,持续半月之久,歼敌1.6万人,击毁敌机3架、野战重炮10门、装甲车20辆、坦克40多辆、卡车90辆,缴获敌人步枪1万多支、机枪900多挺、大炮31门,战马550匹。这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最大胜利。
胜利,付出了沉重而惨痛的代价,中国军队损失2万人。李宗仁看着叠铺于地的中国守军尸体,跪倒在地,失声痛哭。

战地记者赵家欣在厦门《星光日报》1938年4月18日发表的通讯《台儿庄血战记》,完整地记叙了中国守军浴血奋战的全过程,文章结尾写道:“六七两日,敌军继续溃败,我军追奔逐北,将敌人赶至台儿庄三四十里以外之地。半月血战,遂竟全功。”
著名诗人臧克家为了纪念台儿庄战役,写了一首诗《伟大的史诗》:“台儿庄是红血洗过的战场,一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他们的尸身是金石般的浮雕。台儿庄是中华民族的领土,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用血铸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击退了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
四
台儿庄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4月8日,蒋介石向全国发表通电:“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今后要更加坚毅沉着,奋斗到底!”他拨款30万元,派俞飞鹏赴台儿庄慰劳。
李宗仁说:“台儿庄一役,是我国抗战以来一个空前的胜利,也是日本新式陆军建立以来的第一次惨败,使日本侵略者对我军另眼看待。”他临终前写下遗嘱:“把我的骨灰撒在台儿庄地区,让我永远陪伴着台儿庄战役中为国捐躯的英灵。”
在台儿庄大捷庆功大会上,孙连仲将军说:“3营的成绩很好,完成了守城任务,保住了徐州。”他为战功卓著的3营,颁发了金质甲种一等嘉禾勋章、华冑荣誉勋章、宝鼎二等勋章。仵德厚升任上校团长,爸爸升任中校副团长。
台儿庄大战后,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说:“这次胜利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影响敌人,影响全局,影响全国,影响世界。”
台儿庄大捷,改变了英、法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台儿庄战役结束的第三天,英、法各大报纸在醒目位置报道这次战役的消息,一改过去对中国抗战的悲观论调,赞扬中国军队机智勇敢的战斗精神。英皇乔治六世说:“原先,我们对中国抗日只有同情心,没有信心。现在,看到你们居然能够以劣胜优,我们对中国的信心增加了,我们两国可以结成同盟。”法国政府参谋长甘茂兰告诫全军官兵:“我们要救法国,非学中国的抗战精神不可。”
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这个鲜为人知的鲁南小镇,从此光彩夺目,名扬中外!
五
落日照运河,马鸣风萧萧。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台儿庄是一面鲜艳的旗帜。
爸爸在战地医院养伤时,豪情激荡,赋诗抒怀:“日寇凶恶似豺狼,壮士血战台儿庄。铜墙铁壁打不垮,抗战史上谱新章。”

作者初红
作者简介:初红,原名赵昌济,西安市鄠邑区人,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鄠邑一中特级教师,陕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出版《初红诗选》《初红文选》。作品收入《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中国当代歌词选》《陕西当代赋作选》《陕西歌词百家作品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