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民利优先 莫能与争
憨子
提要:
在道德经第66章,老子提出了最难能可贵的治国理政思想,就是国家领导者要倾听民众的呼声,把民众的利益摆在最前面。只有这样的领导者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戴,从而保证“天下莫能与之争”。将老子的这一观点推广到日程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一定要优先照顾他人利益,从而保证实现自己的利益。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①者,以其善下之②,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③,必以言下之⓸;欲先民⓹,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⓻,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⓼而不厌⑨。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释]
①、百谷王:谷,川流,河谷。百谷王,百川汇集的地方。②、下:下游,低地。③、欲上民:想成为民众的领导,想要治理民众。⓸、言下之:说下面要说的话,即先要听从民众的意见。⓹、欲先民:想要领导民众。⓺、身后之:把在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的利益之后。⓻、重:累,不堪重负。⓼、乐推:乐于推崇、爱戴。⑨、厌:厌弃,讨厌。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汇聚百川河流所,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从而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执政者要管理民众,必须先要听从民众的呼声,要想领导民众,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利益的后面。所以,这样的执政者虽然地位居于民众之上,而民众并不感到他是沉重的负担;居于民众之前,而民众并不感到他会危害自己。天下的民众都乐意推戴他作为领导,而不会对他感到厌弃。因为他不与民众争利,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解读】
道德经研究的专家们对本章的普遍看法,认为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不争”哲学,是老子为统治者的献言献策,目的是通过“不争”达到“争”的目标。此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核心问题被这些专家们忽略了,那就是“不争”什么,是谁“莫能与之争”?这两个问题搞不清却要奢谈老子“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难免陷入浅薄与泛泛之谈。
本章内容可分三个层次理解、
第一个层次,老子以江海“善下之”而成为“百谷王”的自然现象为例证,说明执政者想要管理民众,就必须“言下之”,即说民众要说的话;想要领导民众,就必须“身后之”,即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的利益之后。注意,这里的两个“之”,都是代词,指前文中的“民”。
第二个层次,老子指出,执政者做到了“言下之”、“身后之”,就会取得“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即作为管理者,民众不感到他给自己带来负担,作为领导者,民众不感到他会给自己带来危害。所以民众乐于推崇和拥戴他而不会厌弃他。
第三个层次,从对上面两个层次总结中引出结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即因为他不与民众争利,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战胜他。
将三个层次归纳整理一下,前面的问题就可以回答了:上面两个层次都讲的是执政者与民众的关系,是“言下之”、“身后之”的“不争”,即不与民众争高下,争先后,也即争利益的“不争”。既然执政者不与民众争利益,而是倾听民众的意见,把民众的利益摆在前面,得到民众的拥戴,“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当然不是民众,而是天下那些想争“执政者”、“领导者”地位的野心家。
为什么天下没有人能“与之争”呢,我想,老子讲的够明白了:因为“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即天下的民众对他的推崇和拥戴使他立于不败之地。
有研究《道德经》的专家认为,老子在本章里阐发的思想就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民本思想。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却没有注意到老子“不争思想”独特之处在于强调因为执政者“言下之”、“身后之”,从而得到民众的“乐推而不厌”。是因为民众的“乐推而不厌”,才使其“天下莫能与之争”。显然已经不是简单的民本思想可言了。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基本可分为两大派,第一派民本思想主要强调的是“民惟邦本”的主张,第二派民本思想主要为“君舟民水”主张。下面略作说明。
“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与“君权神授”的天命论相区别,以“天命民心”为其理论基础,认为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命,民情即天意。《尚书·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按照这种“天命民心”说,统治者对民负责就是对天负责,顺乎民心就是顺从天意。按照这个理论,在君、民与国家关系上,自然地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结论。
“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与“天下奉一人”的儒学统治思想相一致,强调政得其民,即俗言所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如《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离娄上》说:“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贾谊在总结秦失其鹿时更强调,无论一个政权如何强大,但只要失去民心,就难逃覆灭的命运。由此可知,这一派是为执政者者提供统治术的,即君王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重民爱民,与民同忧乐。如管仲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孟子更明确强调,统治者“制民之产,必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最典型当是唐太宗李世民,他从“君舟民水”思想出发,明确强调:“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李世民《贞观政要》)。
将本章中老子的主张与上面的民本思想相比较,老子更为可贵的在于两点与之不同:一是主张执政者要倾听民众呼声,把民众的利益摆在前面,绝对保证民众利益而不与民争利;第二是民众对维护自己利益的领导者的推崇拥戴,使任何人都不能与其争夺领导和执政权。
显然,老子的“言下之”、“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思想要绝非儒学的民本思想可比,相反,倒是与今天人们普遍认可的民主政治有些接近。
2025年5月29日星期四再修改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