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章为尺,丈量星河,马学林十首诗词赞颂“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的光辉形象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当航天科技的精密轨迹与古典诗词的悠远意境相遇,会迸发怎样的精神光华?马学林以十首诗词为“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绘制的文学群像,在北斗星辉与平仄韵律之间,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向崇高灵魂的诗意通道。这些作品超越单纯讴歌,以精湛的艺术熔铸,将孙家栋院士的卓绝功勋与永恒精神,铭刻于不朽的星穹诗章。2025年夏至次日,当马学林的诗词如群星般闪耀于文苑,它们所拱卫的,是九十六岁高龄的“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院士的生命轨迹。这些浸透古韵的七律、五律与词牌,非仅为一位科学巨擘的礼赞,更是一场中华文脉与现代科技的神奇相遇——以千年诗心为尺,丈量那通向无垠深空的壮阔航程。
一、意象交融:科技重器入诗魂
马学林妙笔之下,冰冷的航天器被赋予神话般的光晕。北斗导航系统化身为“垂辉耀八荒”的天神之眼;嫦娥探月工程则被喻为“驾玉船”、“印蟾影”的浪漫仙游:“探月银舟印蟾影,破云烟”(《山花子》)。更令人击节的是“银槎渡”这一意象:“量天布斗星槎引”、“银槎渡,蟾光印”(《翻香令》、《临江仙》)。槎,源出《博物志》中通天浮槎的传说,诗人以此指代宇宙飞船,使现代科技奇迹瞬间接通了民族记忆深处的奇幻星河。神话意象与当代航天工程的精妙叠印,让孙家栋领航的“破云翔”、“震人寰”的伟业,既具科学之真,亦焕史诗之美。
二、动词之力:天地经纬掌中握
马学林择字如铸,尤擅以雄健动词勾画科学家的气魄。“掌”字尤为点睛:“掌心巡浩天”、“经纬掌天纲”、“经纬掌天时”。一个“掌”字,既暗喻孙家栋作为总设计师运筹帷幄的统帅力,更赋予他掌控天宇的神性光辉。而“布网”二字亦反复出现:“布网九霄肩”、“山河布网翔”、“九霄布网织云裳”。它生动描绘出卫星组网如天女织锦般精密瑰丽的过程。看“量”字:“量天巨手开新宇”、“量穹开玉宙”、“量天布斗星槎引”。此“量”已远超物理尺度,是勇探未知、为宇宙立法的科学雄心!这些动词如星辰坐标,精准锚定了孙家栋开天辟地、经纬乾坤的巨匠形象。
三、时空纵深:耄耋心灯耀长河
诗词并未止步于功勋簿,更以时空张力凸显其生命境界。“九秩丹心辉伟业”、“耄耋耕寰野”、“耆岁仍能薪火志”,这些词句深情刻画出年近期颐的孙院士仍耕耘不辍的感人身影。“耕”字尤为精妙——将星空喻作待垦沃野,把智慧播种喻作农人躬耕,九旬身躯在无垠星野间俯身劳作的意象,饱含何等坚韧与谦卑!薪火传承之思更是贯穿终章:“授鸿蒙、薪火耀光芒”、“万卷授新航”、“启鸿篇”。诗人敏锐捕捉到孙家栋作为精神导师的维度——他点燃的不仅是推进器烈焰,更是照亮后继者心魂的智慧圣火。
四、史笔如椽:勋名永铸苍穹外
马学林以诗为史,将孙家栋的功业铭刻于永恒天幕。“多次勋名镌史册”、“两弹功铭穹宇外”、“两弹勋业铸穹苍”、“勋名铭宇宙”等句反复咏叹。“镌”、“铭”、“铸”等金石之词,赋予功绩以青铜器般的坚硬不朽。其“一星辉耀舜尧寰”、“孤星光迹惊仙”之句,巧妙将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喻为划破沉寂星海的“孤星”,重现了那照亮民族自信的永恒瞬间。史笔与诗情交融,令孙家栋的功勋在平仄韵律中获得了超越凡俗的神圣性。
五、格律回响:星河律动入宫商
这组作品本身亦是艺术精魂的体现。十首诗词严守平水韵与词林正韵,七律的庄重宏阔、五律的凝练劲健、诸词牌的婉转跌宕,如交响乐章般各展其美。平仄的严谨推敲,仿佛对应着卫星轨道计算的精确毫厘;韵律的和谐共鸣,恰似航天器在深空奏响的东方乐章。马学林以文学星图呼应科技星河,使格律之美与科学精神在“北斗垂辉耀八荒”的壮阔意境中达成共振。
六、古典意象:现代转化之道
马学林深谙古典意象的现代转化之道,将冷峻的航天科技符号巧妙融入了绚烂的诗意世界。诗人笔下的“北斗”不再仅是导航卫星,更被赋予了“高悬耀赤旗”的神圣光芒;而“嫦娥”探月工程则被想象为“银舟印蟾影”的月宫仙迹。在《翻香令》中,“霄天云上定星章,九霄布网织云裳”一句尤为精妙——“织云裳”将卫星组网这一复杂工程,升华为织女般浪漫而宏大的艺术创造。科技术语被点化成“量天巨手”“掌天纲”这般充满神话色彩的表达,冰冷的轨道计算由此被赋予了“开玉宙”“印蟾光”的神性与温度。
七、时空压缩:浓缩于尺幅之间
马学林的组诗更以强大的时空压缩能力,将孙家栋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功业浓缩于尺幅之间。在《临江仙》中,“两弹勋章铭史册,孤星光迹惊仙”一句,以“两弹一星”为支点,撬动了整个民族航天事业的壮阔征程。而“耄耋犹耕河汉路”“九秩丹心辉伟业”等句,则如蒙太奇般将一位九旬老者伏案工作的身影,叠印于浩渺银河的背景之上。诗人以“回春手笔续新篇”“万卷启云天”等意象,将孙家栋的持续贡献塑造成一条穿越历史、延伸未来的精神长河。
八、组诗数字:揭示其精神已臻不朽
组诗对数字的运用尤显匠心。“九秩”“耄耋”等词不仅写实了孙家栋的高龄,更暗合“九天”之崇高,揭示其精神已臻不朽境界。如“九旬耕碧落,万卷授新航”一句,“九”与“万”形成精妙对仗,既写实又写意——前者是有限的生命长度,后者则是无限的精神辐射。在《浣溪沙》中,“两弹勋名铭宇宙,孤星轨跡耀尧疆”的“两”与“孤”形成张力,凸显了创业之初的艰辛与最终照耀寰宇的伟大光芒。
九、十首诗词:体裁上构成交响乐章
马学林十首诗词在体裁上构成交响乐章——七律的庄重、五律的凝练与词牌的婉转相互辉映。当七律中“轨能日月开宏迹,箭指云霄聚众贤”的雄浑号角奏响后,《山花子》则以“探月银舟印蟾影,破云烟”的轻盈笔触展现另一番航天诗意。最令人动容的,是贯穿所有作品的“耕耘者”意象。从“耆岁仍能薪火志”到“深耕耘未已”,再到“耄年犹自授舟航”,孙家栋被塑造为一位在星河沃野上不倦播种的智者。这些诗句超越了传统“老骥伏枥”的比喻,将“授新航”“启鸿篇”的传承精神,提升至文明延续的高度。马学林的组诗,本质上是在铸造一种属于中华儿女的当代神话。当“箭破重霄际”的豪情与“白云耕气雾”的从容交织,孙家栋的科学家形象被赋予了“掌天纲”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七律·其一》中,“卫星之父耀苍天”的崇高称谓,正是对这一当代神话最庄重的加冕。这些诗句如北斗般闪耀,不仅照亮了孙家栋院士的功勋之路,更在民族精神的天穹上,铭刻下一颗永恒的文化星辰。
结语
马学林以十首诗词为孙家栋院士铸造的文学丰碑,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地再现了“卫星之父”的功勋,更在于它成功地将现代科技成就纳入了中华审美传统的精神谱系。当“量天布斗星槎引”的豪迈与“耄耋耕寰野”的沉静在诗行间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巨匠的形象,更是一个民族将千年仰望化为九天漫步的精神密码——那是人类智慧在浩瀚宇宙中,以最精密的轨道运行出的最壮美的诗篇。这十首诗词,是向孙家栋院士献上的一座由平仄韵律筑起的丰碑。当“卫星之父耀苍天”的礼赞声落,我们所见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辉煌足迹,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澎湃——那“量天巨手开新宇”的豪情,早已在屈原《天问》的遥望与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狂想中埋下伏笔。孙家栋以科技重器凿破鸿蒙,马学林则以诗笔让这旷世功勋汇入永恒星河。这组诗章,正是民族魂魄在古典与现代、大地与星空之间的雄浑交响,它宣告:当“九秩丹心”与千年诗心在星海中相逢,人类精神便拥有了度量宇宙的坐标。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6.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