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访非遗传承人——宋荣琴
作者 萧世义
六月二十九日下午,我与新城铺镇作协主席王明轻及夫人王荣萍,驱车二十公里,去正定拜访正定歌谣传承人,正定传统美食——宋记粉浆传承人宋荣琴老师。
我们下车后,进入一个古色古香的农家小院,门楼飞檐翘角,灰砖黛瓦,门楣悬一横匾,上书《古香斋》三个大字。下有门当,上有户对,十分典雅。小院南墙根摆满了盆花,枝叶青翠,生机盎然。有的花己经开放,香味扑鼻。我们见到宋老师,寒喧之后,便去拜谒正定文庙,文庙很近,距宋宅只有五十米。主体建筑大成殿,经梁思成鉴定为五代时期遗存,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比曲阜孔庙大成殿早五个世纪。该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建筑面积5000平米,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顺治年间,重修正定文庙时,正定鿄氏三杰梁清宽、梁清标、梁清远为重修正定文庙碑撰文、书丹、篆额,此碑成为梁氏三杰珠联璧合的佳作。大成殿前立有孔子铜像,殿内供奉孔子及其主要弟子、传人的塑像和排位,庄严肃穆,令人景仰。文庙是宣传儒家尊师重教思想的场所,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髄,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拜完文庙又回到宋老师家,一进客厅,餐桌上己摆满了水果和各种美食。利用开饭前的短暂间歇,我们仔细浏览了室内的摆设,真如刘姥姥进了荣国府,眼睛都不够用了。只见堂屋北墙上挂着一幅仙鹤图,几只仙鹤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两边的行书对联是“青松挺秀千载寿,瑞鹤呈祥万年福”。中堂画的下方是三米长的红木条案。条案前摆着两张宋式红木官帽椅。靠西墙摆着一对明式红木太师椅。窗明几静,十分典雅。
不多时,文友贾素刚、刘东方和陆建楼先后到达。宋老师的爱人赵师傅也下班归来。这几位都是有故事的人。贾素刚是作家、企业家,刘东方(女)是诗人、古箏演奏家。陆建楼被中央文明办授予“中国好人”称号,救火救人二十多次。宋老师的先生赵师傅是正定仅存的二位古建执业木匠之一。与我同来的王明轻女士是新城铺镇作家协会主席、企业家、古筝演奏家。特别值得介绍的是今天拜访的主人宋荣琴老师。1956年生,河北省正定县人。正定作家协会、正定散文协会、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石家庄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先后被《石家庄日报》《太行文学》《常山文学》《正定风采》《中华风采》等刋录。多次在征文大赛中获奖。多年来,她走街串巷,挖掘口头文学。《燕赵都市报》称她是“民谣守护神”,曾获“2013年感动河北人物提名奖”“河北省民间文艺搜集整理“三杰”之一称号,编辑出版了《正定歌谣》专集。河北电视台、新华网、石家庄日报、燕赵都市报等媒体为其做了专题报道。宋老师虽年近古稀,但仍保有中年的精气神,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她操着一口地道的正定方言,带儿化韵,有磁性,很好听。
宾主到齐了,正式开宴了。大家频频举杯,相互敬酒。只见一道道美味佳肴端上桌来,主人逐一报上菜名,最引人垂涎的.是时令菜蔬,如“苏子叶腌辣椒”、“青椒炒肉”、“热切丸子”,刀工好,味道美,体现了主人的良苦用心。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盼望己久的主要角色终于登场了,宋老师端上一盆热气腾腾的“粉浆”,说道:“这是正定的传统美食“粉浆,请大家品尝。俗话说:正定府里三大宝,粉浆、扒糕、豆腐脑。宋老师还介绍了粉浆的制作方法、口感、实用价值等。我们不等讲完就抢先喝起来。此羹入口感觉有点酸,细品又有点甜,稍带酒味。品到最后才感到“酸甜醇厚清爽”,回味无穷。我的体会是,喝粉浆不能大口喝,要慢慢吸,细细品,才能尝出它的夲真味道。我喝了一碗,还想喝,但肚子不做主了。宋老师问我,味道如何?我说:二个字“地道”,三个字“真地道。与北京的豆汁有一拼。大家建议要把这道美食传承下去,不要让它失传。宋老师说:“已在周记馅饼馄饨店定时定量出售,慕名而来的顾客很多。只是肯下辛苦,继承学习的人不多。不过正定县民俗文化协会很重视,向我颁发了《宋记粉浆一正定民俗传统美食》匾牌”。宋老师对传承民间艺术正定歌谣和传统美食责无旁货、任重道远,祝宋老师行稳致远,再创辉煌。
夜幕降临,大家恋恋不舍地向宋老师辞行,临行时宋老师又让大家带上粉浆与家人分享。并赠给我一夲她的大作《正定歌谣》,我爱不释手,回去一定细细拜读。有点小小遗憾,没有听到宋老师用乡音朗诵正定歌谣。

作者简介
萧世义,男,1942年生,原籍河北正定。中共党员,副厅(局)级退休干部,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萧世义诗文集》《萧世义书画集》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