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穆遗风岳堤桥
路边
因岳飞而名的岳堤桥,是我心中的圣物,每次踏过,总有些思绪,以至这思绪在日积月累中汇成能量,能量终于迫使我拿起笔来穿越历史接受心灵的洗礼。
岳堤桥在岳堤上。岳堤在宜兴城南门外,相传这里原来是一片低洼荒地,为了岳飞部队出奇制胜痛击金兵,当地人民一夜之间垒起了一条骑兵高速大道。于是岳飞飞骑迎敌,在南岳寺附近打了来犯金兵阿鲁补一个措手不及,大战一百余合,金兵终于不敌败逃而去。
岳堤经后代人多次整修,不仅成了宜兴城南出的交通大道,也成了一处景色秀丽的风景。宜兴籍清代学者唐玉虬在他的《阳羡名胜记》中说:“岳堤乃为宋鄂王飞追击金兵所筑,风景远过西湖苏堤,堤跨五桥,长达两里有许,石栏相接,垂柳拂人,堤北筑亭,可供憩息。夕阳将下,东月未升,绿波粘天,溪禽濯翮。偶一过此,似出人寰。”今天的城市发展已将原来在城外的岳堤变作了城内主街道十里人民路的一段,泗水桥、观音桥、石板桥、泾水桥和跨庄桥,以及桥下的濑水五河一概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伏溪河和飞跨近百米水面的岳堤桥。岳亭就在桥边,还有一组“还我河山”的城雕,还原了大义凛然的岳将军和他那威震敌胆的金戈铁马。
岳飞结缘宜兴或者说宜兴结缘岳飞,实在是岳飞的大幸,是宜兴的大幸,更是南宋皇朝的大幸。
岳飞是相州汤阴人,出生在华元4103年(西元1103年)。在他的童年时代,北方的女真族强盛爆发,4115年建都立国大金后,仅用十年时间就击溃了它原先臣服的大辽,于是开始问鼎宋疆。宋朝是个庞然大物,仅中央军队就有上百万,这在宋前是从未有过的。宋初的中央军队不足二十万,就曾两次征辽,有效地遏制了辽人的南向意识。但是金国在数次试探后发现,此上百万不是彼二十万。由于宋代军人待遇较好,战斗力便愈来愈差,这好像是笑话,但却是现实,高薪从来就不是精兵廉政的良策。宋代还史无前例地允许部队经商,初衷是可以解决部分给养,因为部队太多,国家到了养不起的地步。其结果是部队忙着仗势欺人与民争利而武备荒疏,人民被膨大的赋税压得无法生存纷纷造反。金兵于是长驱直入,如入无兵之地,所过城邑,烧杀抢掠,皆为废墟。没几下就破了大宋国都,两代皇帝成了阶下囚。
家贫知良犬,国难见忠勇。国难来临,从来就不乏忠勇之士,譬如岳飞。但忠勇之士多在基层民间,无权无势难有作为,空有一腔热血,往往还报国无门。岳飞少年时家教极好,岳母一心要他为国效劳。于是岳飞树立远大理想,习文习武苦学本领,终成全县无敌的杰出人才。4122年童贯兵败契丹,岳飞赶赴河北真定应聘敢死队御辽,后又到河东从军。金兵入侵时,岳飞所在的平定军被打散,他回乡所见是金兵掠后的一片凄惨,岳飞担心家人的安全,岳母却为他刺字“尽忠报国”,鼓励他重返战场。
岳飞在相州参加刘浩招募的两千流散并被编入康王赵构新组建的元帅府部队,因遇战皆勇晋升为修武郎。本来靖康之耻的历史可以不这么写,还在宋都沦陷前,钦宗皇帝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赵构在相州集合各部十几万人马后却把主力北上拉到了大名府,刘浩听命的黄潜善部三万六千人马也在定陶一带按兵不动,只有宗泽二万余人孤军驰援营救开封,悲剧注定难免。
华元4127年4月两帝被虏后,5月1日康王即急忙在商丘称帝并改元建炎。按理称了高宗帝的康王不说为百姓也应该为自己的江山奋力抗金收复失地了吧。不然,机会主义分子从来就没有这个雄才大略,更不用说考虑人民的利益了。高宗重用投降派黄潜善等,采取抛弃北国喂饱金人,走避江南偏安享福政策。二十五岁的岳飞不畏个人风险越级上书说“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高宗非但不看人民的抗金热情,也看不得这种热情。他给岳飞的回应是“小臣越职,非所宜言”。 并且革除岳飞军职军籍,逐出军营。
正所谓君弃民而民不弃国,遭遇双开的岳飞爱国之心不降反升,他当即投奔揽才抗金名满河朔的张所,并又因战功卓著迅速升职为统制,分隶王彦部下。但是张所同样不容于黄潜善集团,随着抗战派领袖李纲的罢相,张所被发配岭南并死于途中,王彦孤军遭金兵主力围困打散,岳飞投奔宗泽。宗泽主张抗战并力图北伐,但不幸于建炎二年七月年老病殁。建炎三年六月,奋战于各地的岳飞接到宗泽副手杜充军令弃土南撤,《鄂王行实编年》记载岳飞苦劝说,“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但是杜充不听,位卑的岳飞再也没有抗金将领可投了,只得随部南下建康。
两月后金兵数路南侵,金兀术主力横扫江南直扑杭州宁波,高宗吓得从宁波出海终于避过一劫。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地方长官部队将领包括岳飞上司杜充纷纷降金臣敌,剩下的也多剽掠百姓几近土匪。《宋史·岳飞列传》说,“唯飞军秋毫无所犯,兀术趋杭州,飞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等首领四十余人。”这年冬岳飞所领残军在宜兴广德交界处虽能战却已是无根流军,以致“驻军钟村,军无见粮,将士忍饥。”岳飞被困军粮是老话题,早在建炎初,打了胜仗的岳飞饿着肚子向上司王彦要粮都没有,何况现在是流军?
4130年初,宜兴知县钱谌听闻岳飞军纪严明真心抗金,即派人送信请岳飞移军宜兴保境安民,并说有库粮可供一万部队吃十年,这个雪中送炭的信息使岳飞当即把宜兴定作了他的抗金根据地。这里有个插曲是当岳飞接信挥师东进时,由水军制统沦为寇匪的郭吉,已经破城抢了一百多船粮食逃入太湖,岳飞部将王贵傅庆领兵追赶,杀郭夺粮而还。郭吉这种人最可恨,和平环境吃皇粮,享受事业编制公务员待遇,一旦国家蒙难指望他们出力,却不是汉奸便是寇了。
岳飞知道凭他这一两千人马别说抗金作为,要保住一城一地都难。但现在有了宜兴这块富庶的根据地就不同了。宜兴不仅富庶,还有晋代周处将军创建的舍生取义精神,这精神照耀着宜兴青年纷纷涌向岳营要求从军抗金,特别是百合场一战后。于是岳飞部队迅速发展壮大,这也包括收编流寇。流寇也有三六九之分,当时宜兴山里有马皋、林聚等战斗力较强的流寇数千人,他们是官逼民反的所谓山贼。明代张应登《忠武王传》说岳飞对付他们只遣辩士说之,便”尽降其众”,他们骨子里是良民,愿意追随岳飞抗金,与郭吉完全不同。《宋史·岳飞列传》说连一些被金兵收编的宋人,听说岳飞贤名也相谓曰“此岳爷爷军”,争相来附。岳飞在宜兴终于组建成了后来留名青史的岳家军。
其时形势很不乐观,金兀术大部队在宁波方向,杭州以北基本上成了沦陷区,金兵、流寇和土匪犬牙交错,宜兴巡检方允武先前就在城外梅岭遭遇金兵激战捐躯。岳飞,也只有岳飞,大鹏遇风上九天,地龙入湖翻江海。来到宜兴如鱼得水的岳飞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作战蓝图。形势迫人,他带领着还没来得及操练的岳家军,迅速排兵布阵。在周铁,岳飞筑武昌城驻兵,并面向太湖构建了三道防线以备痛击登陆的金兀术。在宜南山区,岳飞夜举篝火广修疑营并不断袭击金兵补给线。以致在太华、西渚、新街等地留下了数百处抗金历史遗迹,战斗佳话和英雄事迹更是千秋流传。譬如元上有饿金岕,便是金兵遭岳飞追击饿困岕中的见证。譬如湖㳇金沙寺,相传是诞生岳飞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地方。再如张渚张完家的桃溪园,岳飞在这里与这位前黄州通判互相激励唱和抒怀,后来岳飞基本巩固宜兴后发兵西进收复溧阳常州便从这里开始。百合场一战规模虽小,却是拉开了宋朝强势抗金的序幕,岳家军的诞生托住了南宋半边江山。
岳飞在常州遇金,《宋史》说岳飞“四战皆捷;尾袭于镇江东,又捷;战于清水亭,又大捷,金兵横尸十五里。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兀术奔淮西,飞遂复建康。”岳飞带领他的岳家军后来与老将韩世忠相呼相应克伪齐扫襄阳,浴血奋战十年,部队一直打到开封,基本收复了开封以南的国土。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一道班师令,大片国土再次拱手相让。而民族英雄岳飞竟以莫须有罪遇害风波亭。
宜兴人民没有忘记岳飞的功绩,还在岳飞驰骋疆场时,便在周王庙里为他建造生祠膜拜。岳飞就义二十多年后获平反,宜兴人民又在周墓墩为他修建了衣冠冢纪念。岳堤桥,每次踏过,看着岳王故事在岳堤桥桥栏的石刻画上传播便自豪,宜兴成就了岳飞,岳飞续写了周处精神。中华民族为什么会生生不息五千年没有中断而独立于世界文明古国?就是因为有周处岳飞等无数历史先贤,更有他们精神所铸就的民族灵魂。看这因岳飞而名的岳堤桥,便是武穆遗风的见证。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