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历史~⑬汉武雄风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汉景帝之子,七岁立为太子,初封胶东王。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继位,在位54年,庙号世宗,是西汉帝国在位最长的一个皇帝。汉朝经过六七十年修生养息,国力雄厚,武帝即位之初,凭借父祖这一份丰厚家业大大地做了一番事业:北击匈奴,平息南夷,安定百越,讨伐朝鲜,开扩了汉朝疆域;派遣使者,沟通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统治;重视文化教育,设置太学、博士,培养子弟;初建年号,登基次年称为建元元年,改用《太初历》;采纳大臣“推恩令”建议,再度消弱封建藩属势力;轮台悔过,晚年开始反思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检讨自己的过错。汉武帝在他统治的五十余年里,朝廷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农业、纺织各行各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段时间,可谓是汉朝最为为强盛的时代。
作者杨生民写了一本书叫《汉武帝传》,专门是汉武帝刘彻的历史传记,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汉武帝传奇的一生。书中对于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上的历史功绩做了中肯的评价。学术价值很高,可读性强。建议朋友们读一读。杨生民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战国秦汉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西汉历史~⑭汉武帝独尊儒术
汉初崇尚岐黄儒术,令社会得以修生养息,经济得以发展。汉武帝时,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全国思想,遂于公元前134年即武帝光元元年,采纳董仲舒建议,以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更化善治,德刑并用,一统纪而明法度,使民知所从。此外,汉武帝又大量提拔儒生充当中央和地方官吏。不尊儒学之博士皆被罢免。由此,自宰相至地方官几乎全由士人担任。汉武帝又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典;设太学,办学校,察举孝廉,使儒家理论渗透到各阶层领域。成为国家政策及管制的理论根据。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政治家,他认为皇帝是“天”在人间的代表,并以“天人感应”为中心,提出“三纲五常”,以维护统治秩序。至今尚存于世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二卷。
西汉历史~⑮司马迁忍辱著史
司马迁,字子长,担任西汉太史令,他继承父亲司马谈的史官事业,潜心著书,客观评介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史家之宗”。他所著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被后人尊为“中国史学的圣经”。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忍辱与痛苦,由于回答问题,意外遭遇一场横祸。事情的起源是因为对李陵的评价引起的。有一天,汉武帝召见司马迁,问他如何评价李陵。司马迁说:“朝廷只给了李陵五千兵马,李陵和匈奴的大军转战好几千里,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他不自杀而投降,我想他是想找机会以后再为朝廷效力吧。”汉武帝一听司马迁竟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勃然大怒,下令将司马迁处以宫刑。宫刑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刑罚,是对受刑人人格的极大侮辱,稍有骨气的人宁愿死也不愿受此惨刑,无奈,司马迁为了他的未竟事业,忍辱受刑。什么叫“宫刑”?宫刑就是历朝历代的太监们为了生计,不得不施行这种“去势”的残刑,凡是施行过这种手术的人,就不算是个男性人了。司马迁经过八年苦奋,秉笔直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历史巨著。它不仅是一部史学,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杰作。鲁迅先生曾称颂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西汉历史~⑯霍光辅政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得病死了,即位的汉昭帝才八岁。按照汉武帝生前嘱咐,由大将军霍光辅政。霍光执掌朝中大权后,帮助汉昭帝继续采取修生养息的政策,减轻税赋,减少劳役,把国家管理的很好。左将军上官桀想把他六岁的孙女嫁给汉昭帝做皇后,霍光没有同意。于是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等人把霍光看做眼中钉肉中刺,想方设法陷害霍光。指使爪牙诬陷霍光图谋不轨。汉昭帝大怒道:“大将军忠心耿耿,谁人敢再诋毁!”上官桀等仍不甘心,设计射杀霍光,废除昭帝。不料阴谋败露,昭帝和霍光发兵逮杀了上官桀等,挫败了一场宫廷政变。从此,昭帝对霍光更加信任,其他人再也不敢在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了。
西汉历史~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
卓家祖居赵国临邛(qióng-今之邛崃)。赵国邯郸是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卓家以冶铁致富。传到卓王孙这一代,由于社会安定,经营得法,已成当地巨富。拥有良田千顷,华堂绮院,高车驷马,金银珠宝,古董珍玩更是不可胜数。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他年轻时喜欢读书练剑,因慕战国时代赵国丞相蔺相如的为人行事,所以就以“相如”作为自己的名字,立志要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他通晓音律、精于文墨,汉景帝刘启即位不久,司马相如来到长安,曾一度担任过汉景帝的武骑常侍,大致上就是皇帝出门游猎的侍从人员吧,但这并不是司马相如喜欢的职位,他觉得自己的才华没能得到赏识。后来梁孝王刘武来朝见景帝,司马相如认识了刘武的门客邹阳、枚乘(shèng)等辞赋家。梁王十分爱才,在梁国睢阳营造了有名的梁园,在此招揽天下人才。惺惺相惜,司马相如因病辞职,就去梁地做了梁孝王的宾客,整日和那些文人墨客颂史谈今。也就是在此时,司马相如为梁王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子虚赋》。
起初,司马相如在梁地作赋弹琴,生活过得十分得意。梁王盛赞其才情高华,赐给他一把名叫绿绮的琴,上面刻有“桐梓合精”的字,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名贵乐器。这把琴就是后来司马相如用来弹奏“凤求凰”曲子、卓文君听后夜奔的那把琴,所谓“绿绮传情”,就更使这把琴富有传奇色彩了。然而,好景不长,梁孝王去世了,司马相如只能返回老家成都,但他家境贫寒,生计艰难。临邛县令王吉是他的老朋友,就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也不太顺心,来我这里看看吧。”司马相如去了临邛,住在城内的一座亭子里。王吉每天恭恭敬敬地去拜访他,一开始,他还以礼相见,后来,干脆称病不见。司马相如越是这样,王吉对他就越加恭敬。
卓文君,是汉代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卓文君当时年仅十七,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是:“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了得。本来已许配给某个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那时,临邛县里最有名的富人是卓王孙和程郑,时值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从成都前来拜访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卓程二人商量说:“县令来了贵客,我们得备办酒席请一请他,正好把县令也一起请来。”后来王县令在宴请相如时,亦请了卓王孙座陪。再后来卓王孙为附庸风雅,巴结县令,回请王县令时,也请司马相如来家做客。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曲,其唱词为:“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以传爱慕之情。卓文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听不出?文君在夜间私会相如,两人一见倾心,互相爱慕。后因他俩的爱情,受到了卓王孙的强烈阻挠。没办法,两人只好私奔。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后,生活窘迫,文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消息传到其父耳中,卓王孙为顾忌情面,只好将新婿和爱女接回临邛。但他们二人不愿安享卓王孙给于他们的资助,仍旧安于清贫,自谋生计,在街市上开了一个酒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卓王孙给了文君百万钱和上百的童仆,也没能换来女儿的依附结局。后来,司马相如又写一篇天子出猎的辞赋《上林赋》,汉武帝看后非常满意,司马相如因其文学得到汉武帝赏识,被任命为郎官,前往招抚西南蛮夷。
司马相如到了蜀地,经过仔细察访,得知的具体情况,马上书写安抚檄文,减轻百姓劳役负担,在司马相如的调整下,官民矛盾得以化解,汉武帝听了非常高兴。这回卓王孙脸上乐开了花,再也不敢小瞧司马相如,给了卓文君大量财物。司马相如这一行,可谓是功德圆满,衣锦还乡。“凤求凰”的故事便广为后世传颂。至于《白头吟》里说司马相如变心,卓文君写信责问的那些事,都是无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谎言,于本文主人翁毫无关
系。
西汉历史~⑱王莽篡汉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出生于公元前45年(汉元帝初元四年),外戚为红极一时的王家,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他父亲王曼和他哥哥早死,未能受封。由他担起全家生活的责任,王莽极为孝顺母亲而有声名,尊敬嫂子,照顾侄儿,生活俭朴,平日博学多览,手不释卷。在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莽拜为黄门郎,稍后拔为射声校尉( 掌管善射武士的军官)。西汉自中叶以来,皆以外戚辅政,元帝皇后王政君,历佐四世六十余年为天下之母,莽以姑母为凭借,初以谦恭下士,勤俭廉朴,收揽人心,后以爵位益尊,节操益谦,常把自己的俸禄和皇帝的赏赐,分给宾客,甚而卖掉车马,救济穷人,朝野上下皆赞王莽,声望之高,超越了伯叔父。平帝元始五年,汉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病死;结果还是平帝死了。遂立孺子婴为皇太子,只有两岁,太皇太后王政君据群臣之意,叫莽代行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为摄皇帝,自称「予」。此时王莽五十一岁,值公元6年,年号称居摄元年。
翌年,东郡太守翟义及槐里人赵明、霍鸿起兵反莽,声势浩大,王莽派王邑平叛,然其称帝之心浮现。此时谶纬禅让之说盛行,“天告帝符,献者封侯”。莽则大加利用,献符命的人,皆得丰厚赏赐,有名哀章之人,更献上金匮策书至汉高祖庙,大意是说王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次日莽则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国号[新],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时王莽年54岁,新朝维持了15年就被农民起义军覆灭。
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执掌朝政计8年,为篡夺政权之先例。
西汉历史~⑲绿林赤眉军起义
新莽天风四年, 荆州一带发生饥荒。新市人王匡、王凤兄弟聚众起义,因他们的根据地在绿林山中,故称为“绿林军”;天凤五年,青州、徐州一代发生大灾荒,琅邪人樊崇率众起义,为与官军相区别,以赤色涂眉,因而被称为“赤眉军”。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2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部众增至数万人。地皇四年,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为帝,建元更始。绿林军迅速攻占长安,王莽被杀。刘玄移都
长安后,杀害了起义军头领,更始三年,绿林军宣告失败。赤眉军拥立汉宗室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世。先占洛阳,后占长安,刘玄投降。建武三年,赤眉军在新安、宜阳一带陷入刘秀所设重围,刘盆子等投降,起义军最后也遭受失败。(连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