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趵突泉》
明 胡缵宗
王屋流来山下泉
清秋一酌思汵然
云含丛雪花翻地
河湧三星芒射天
衮衮波涛生海底
芃芃蕊萼放城边
东州多少泉如玉
趵突鸣金龙未眠
特别声明
(本诗由堂弟胡炯涛整理提供)
《饮趵突泉》深度解析
明·胡缵宗(1480—1560,字世甫,号可泉,甘肃秦安人,明代政治家、诗人)
一、时间与历史背景
1. 创作时期:
约作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胡缵宗任山东巡抚期间。
背景关联:嘉靖八年(1529年)胡缵宗因“大礼议”事件被贬山东,任内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对济南泉水有深入观察。
2. 趵突泉的象征意义:
趵突泉在明代为“济南七十二泉之首”,嘉靖年间重修泉亭,成为士大夫雅集之地。
胡缵宗借泉抒怀,暗喻政治抱负——时任皇帝嘉靖帝锐意改革,诗人以泉涌喻革新之力。
二、逐联解析
首联:溯源与哲思
王屋流来山下泉,清秋一酌思泠然
王屋山(道教圣山)暗引《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典故,赋予泉水文化血脉。
“思泠然”:饮泉顿生清凉彻悟,呼应庄子“泠然善也”,喻超脱俗务的精神觉醒。
颔联:自然神力之壮美
云含丛雪花翻地,河湧三星芒射天
比喻双绝:
“云含丛雪”喻泉喷如雪团裹云(视觉动态),
“河湧三星”化《诗经·唐风》“三星在天”为泉柱擎天(空间张力)。
暗合《易经》“天一生水”,将泉涌升华为天地能量的爆发。
颈联:生命与文明的共生
衮衮波涛生海底,芃芃蕊萼放城边
双重视角:
“波涛生海底”:想象泉水自幽冥之地喷薄(道家“玄牝之门”),
“蕊萼放城边”:实写水润草木(济南城畔花开如蕊),喻自然伟力滋养人间。
“芃芃”出自《诗经·鄘风》“芃芃其麦”,暗颂治下民生繁盛。
尾联:地域自豪与政治隐喻
东州多少泉如玉,趵突鸣金龙未眠
“泉如玉”:比拟山东(东州)诸泉温润似玉,反衬趵突泉独有雄魄。
“金龙未眠”:
龙为帝王象征,“未眠”暗指嘉靖新政如龙醒蓄势;
“鸣金”既状泉声如钟磬,又喻治国需警醒不息**(呼应诗人巡抚身份)。
三、哲学内核与艺术价值
1. 天人互证的生命观:
泉从王屋山(天)到济南城(人),贯通自然造化与人文建设——胡缵宗任内疏浚泉渠,诗即治政理想的诗意投射。
2. 刚柔相济的审美哲学:
以“丛雪”“蕊萼”之柔,衬“波涛”“三星”之刚,揭示大明盛世需文武兼济的时代命题。
3. 历史回响:
此诗促成趵突泉“第一泉”美誉(清代康熙题字源此意象),至今镌刻于泉畔石碑。
附:趵突泉实景对照
“花翻地”:三股水喷涌高数尺,落地如碎玉溅雪。
“芒射天”:晴日水雾折射虹光,古人谓“三日映辉”。
“龙未眠”:泉底隐见气泡上浮如龙息,夜半水声轰隆似龙吟。
四、胡缵宗的创作密码
作为明代“前七子”复古派外缘人物,此诗:
破格处:未拘泥盛唐气象,取宋诗理趣(如“思泠然”的哲思);
守正处:严守七律平仄(平水韵下平一先韵),中二联工对如“云含”对“河湧”,“海底”对“城边”。
个人烙印:西北人写东海泉,融塞外雄浑于齐鲁灵秀,是其**边塞诗风与江南审美的融合。
浅谈《饮趵突泉》哲学与时代的观照:
一、哲学意蕴:自然与人文的辩证统一
1. “道”在自然的生生不息
诗中“王屋流来山下泉”“衮衮波涛生海底”以泉水奔流不息的自然现象,暗合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泉水从王屋山流淌而下,如天地间的“道”般永恒运动,展现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而“云含丛雪花翻地,河涌三星芒射天”用云雾、波涛、星光等意象,将自然之力与宇宙秩序相连,体现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认知:自然万物既独立运行,又与人类世界相互映照。
2. “变”与“恒”的辩证关系
趵突泉“雪花翻地”的动态(变)与“蕊萼放城边”的生机(恒)形成对比,隐喻世间万物在变化中蕴含永恒。泉水虽瞬息万变,却始终滋养土地(“芃芃蕊萼”),恰似哲学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辩证思维——变化是表象,永恒的生命力是本质,呼应儒家“生生之谓易”的宇宙观。
3. 以物观心的修身哲思
“清秋一酌思汵然”中,诗人饮泉生“思”,将自然之物转化为内心观照。泉水的清澈(“汵然”)象征心性的澄明,借饮泉之举,表达人应如泉水般保持本真,在尘世中坚守内心的纯净,暗含儒家“格物致知”的修身之道:通过观察自然,领悟为人处世的智慧。
二、时代透析:明代中期的文化与社会镜像
1. 山水诗的文人精神寄托
明代中期,科举制度与文官体系成熟,文人常借山水诗抒发情志。胡缵宗作为官员,笔下的趵突泉“三星芒射天”“泉如玉”等意象,既展现对自然美的推崇,也隐含“以泉自喻”的文人品格——以泉水的高洁象征自身不随流俗的操守,反映当时士大夫“出仕”与“归隐”之间的心理矛盾,以及对精神独立的追求。
2. 自然审美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诗中“芃芃蕊萼放城边”将自然泉景与城市(济南)生活并置,体现明代中期城市商业繁荣背景下,文人对“城市山林”的审美理想。趵突泉作为济南的地标,既是自然景观,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折射出当时人们试图在世俗生活中保留自然意趣的心态,与江南园林“移天缩地入君怀”的造园思想异曲同工。
3. 暗藏的社会隐喻与时代焦虑
“衮衮波涛生海底”以“波涛”喻世事纷纭,结合明代中期官场腐败、社会矛盾渐显的背景,诗人对泉水“生生不息”的赞美,或暗含对稳定秩序的向往。而“东州多少泉如玉”中“泉如玉”的比喻,既颂泉之美,也可能以“玉”的珍贵隐喻人才被埋没的现实,隐晦表达对时代人才困境的忧虑。
总结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载体,将哲学思考(自然规律、心性修养)与时代精神(文人理想、社会现实)熔铸一体:泉水既是“道”的具象化,也是文人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我的精神符号,最终形成“观物—思己—喻世”的三重意蕴,展现明代中期知识分子对自然、人生与社会的深层思考。
【作者简介】胡成智 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从事于文学创作,目前为都市头条的编辑、并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之后又在作家进修班学习深造,中篇小说《金兰走西》曾荣获过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大多诗词在“歆竹苑文学网”上发表。近年出版过《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和《胡成智文集(杂篇)》三部曲。目前致力于风水学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文学创作曾一度搁浅。如今晚年拾笔,又续写新的生活。

风吹麦浪,一年过半。
接下来的日子,别让自己太闲,
好好努力,静待收获。
The wind blows the wheat, half of
the year. In the following days, don't let yourself too idle, hard work,
wait for the harvest.
芒种到了,仲夏夜之梦开始了,柔软的晚风,闪亮的星,雪白的栀子,金黄的杏儿,他们都在讲述着这个夏天该有的故事...
布谷远鸣叫,云雀高声唱,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今日芒种,忙有所获,不负耕耘。
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
在民间,一些地方流传着芒种日“送花神”的习俗。绚丽的夏花此时渐渐零落了,层层叠叠浓淡不一的绿色,成为芒种的主色调。人们依依不舍地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的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