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蔹莓
文/李广昌
六月初夏的午后,随朋友去五里山尾沙垻寻挖万竹笋。笋踪未觅,却意外在山脚下瞥见一丛丛乌蔹莓。夕阳斜照,藤叶间光影浮动,绿意盎然,格外引人注目。
乌蔹莓隶属葡萄科,是多年生蔓生草本。其名首载于《新修本草》。人们依据其形态,赋予了它众多饶有趣味的别名:拔、龙尾、虎葛、五叶莓、笼草、乌蔹草、五叶藤、五爪龙草、五龙草、五爪龙藤、母猪藤、红母猪藤、五叶茑、血五甲、过山龙、猪婆藤、五爪金龙、五将草、野葡萄藤、止血藤、五爪绒……每一个名字背后,想必都藏着一段乡野的智慧或传说。
细观其形:茎有卷须,常带紫红色,间或披覆柔毛。掌状复叶,小叶多为五片,呈鸟足状排列于叶柄,两侧小叶渐次缩小,成对而生。伞房状聚伞花序腋生或假顶生,花呈黄绿色。花萼浅杯状,花瓣四枚,顶端圆润无角;雄蕊四枚;花盘橘红,裂成四瓣。浆果倒卵圆形,熟时乌黑。它喜攀援,常见于山坡、路旁灌木丛中,常与绞股蓝混淆,辨识时需格外仔细。
民间素有在四月下旬采其嫩叶食用的习惯。沸水轻焯沥干,或凉拌,或清炒,皆是山野之味。
乌蔹莓味苦酸,性寒。功效在于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治热毒痈肿、疔疮、丹毒、咽喉肿痛、蛇虫咬伤、水火烫伤、风湿痹痛、黄疸、泻痢、白浊、尿血等症。虽非典载常用之药,仅列于地方性用药目录,多自采自用,然其在民间的应用却极为广泛,足见乡土用药的智慧与生命力。
民间验方颇多:
跌打损伤:取鲜品捣汁,以童便或热酒冲服,覆被取汗;药渣拌酒糟捣烂外敷。
痈肿、蛇咬伤:鲜品捣汁,水酒冲服;另以全草配鲜木芙蓉叶,捣烂外敷。
无名肿毒:配鲜木芙蓉叶,共捣烂敷患处。
臁疮(下肢溃疡):干品研粉撒布,宽布包扎,日换一次;或干粉与生猪脂捣膏,摊纸贴敷。
乳腺炎:鲜品捣烂外敷。
淋巴结炎:鲜叶等量配水仙花鳞茎,加红糖少许,共捣烂,温敷患处。
带状疱疹:根磨烧酒与雄黄,涂搽患处。
肺痨咳血:根适量煎服。
黄疸:鲜根泡酒,适量饮服。
蜂螯伤:鲜叶煎水外洗。
创伤:配天胡荽少许,捣烂外敷。
项下热肿(虾蟆瘟):捣烂外敷。
现代研究揭示,乌蔹莓全草含挥发油、芹菜素、木犀草素、粘液质、硝酸钾、氨基酸、甾醇、黄酮类等成分。药理实验表明,其具有抗病毒、抗菌、解热、抗炎作用,兼具抗凝血及增强细胞免疫之效,水煎液对钩端螺旋体亦有抑制作用。
夕阳渐沉,隐没山巅。蛇皮袋空空,却意外收获满怀青翠。指尖轻触这柔韧的藤蔓,心中豁然:这山野间俯拾皆是的寻常草木,其貌不扬,内里却蕴藏着对抗古老疫病(钩端螺旋体病)的潜能。它静默地攀援于山脚灌木之间,千百年来护佑乡民,其深藏的药性,或许正等待着更深的探寻,于现代医学的旷野中,开辟新的蹊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