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卫反击战系列故事(二)战火燃烧的青春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陶生祥回忆纪事
王晓瑜
引子: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陶生祥时常仰望蓝天并默默地说:“退伍不褪色,兵是我的魂,国是我的家。牺牲的战友,从来都没有离去,他们依然在我的身前身后,音容笑貌依然浮现眼前。”
一 开赴前线
陶生祥,济南市莱芜区口镇山口村人,1953年生,1971年参军,1981年退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前他是9510部队的一名党员、战时立三等功。
1978年12月24日陶生祥和老部队29名战友,离开济南,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由从济南军区抽调的部分班长,副班长及党员等骨干力量组成了共2万人的队伍。他们乘火车5天5夜到达离昆明25华里的干海子:昆明军区补充训练团。历时6天紧急集训,期间部队传达了军委主席华国锋对越自卫反击战命令,中越“这一仗一定要打”。这一明确的历史性任务给补训团全体将士吃了一颗定心丸,“保家卫国”军人担当,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意欲教训忘恩负义的越军。
部队而后从昆朋东站换成小火车一路南下,历时2天2夜到达中越边境国内第一站:碧色寨火车站。随后济军陶生祥8人最后一批补入13军38师步兵第114团1营1连(尖刀连)。后进入高强度实战训练,主要是炸地堡、炸坦克技能培训和登山体能训练。每到晚上就看战争片,学习技朽,提高战术及作战水平。
临近上战场,战士们全部剃了光头,换上棉布军装,下发了防刺钢板鞋。以团为单位,向祖国和人民宣誓精忠报国,激昂的声音地动山摇,在山间久久回响。
二 夜度红河
2月16号晚8点,114团接到向红河岸边挺进的命令,半个小时后,又接到抓越南特工的指示,以连为单位搜山两个小时,没发现敌人踪影。随后急行军奔向红河,汽车拉着重型大炮前进,由于不能开灯,司机看不见路,车前一边一个战士,拉着一条白色的床单子给司机引路。夜里11点,陶生祥和战友一边修路给汽车开道,一边往岸边靠拢。到达岸边接到命令,一个班一伙,冲上冲锋舟,抢渡红河。过河时,每人身上背着一个50公分长,40公分宽的竹排,是战士自己加工的,以防过河时遇到不测。到了河对岸下船,因从来沒坐过船,不知怎么下才牢稳,陶生祥一头载到了沙堆上,他的半自动56式步枪枪筒里也灌进了沙子,他来不及害怕,而是担心步枪性能受影响。
在河对岸集合后,114团开始了慢长补给困难的穿插任务,陶生祥所在1营是轻装营,随身只能带弹药,4块压缩干粮和一个雨衣,别的什么也不能带。然而一个雨衣重七八斤,影响行军速度,战士们扔掉了雨衣,后来就淋雨作战。
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你着抓我,我抓着他,快速行进,期间平均5分钟指导员往后传达一次命令:往后传,跟上,不要掉队。走着走着天快亮了,突然万炮齐鸣,震耳欲聋,一下子,都蒙了,战士们立刻趴下隐蔽。而一会儿接到命令说,不要怕,是我们大部队总攻开始了,战士们为之振奋。等回过神来再看,原来他们走错了路,又回到了红河岸边(越南境内)。
事后才知道夜行军中,因为一个炊事班有一个战士背着行军锅,锅太滑抓不牢稳,后边深一脚浅一脚的战士一时没能抓住,没跟上前边的战友,导致走错了行军路线。
三 突破三道封锁线
2月17日,天亮了,部队重新组织出发,急行军一路快跑,挺进越南勇番村,遇到第一道封锁线。越军发现了我方部队,这时枪炮声突然响起,各种炮弹、高射机枪平射、各种轻武器向穿插团打来,枪声像爆竹一样,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1人多高的茅草燃起了火光,映红半边天空。这时连长立即组织还击,第一组机枪手因背弹夹的副手跑散了,笫二组白裸斗占领有利地形,向敌阵地发动攻击,此时敌方一颗罪恶的子弹打在了白倮斗的头上,他的脑浆从帽沿下淌了出来,而他的两只眼睛还死死地丁着敌方(战后追纪二等功),壮士去矣为国殒命。副连长四川人孟广和带领陶生祥所在的8班冲锋陷阵,因敌封锁严密不能前进,孟付连长举起望远镜观察前进路线时,一发炮弹落在他眼前几米远的地方,副连长受伤扑倒在地下,身上6处重弹,肺部切去三分之一,有的小弹片致今不能取出,因肺部切除过多,他至今呼吸不畅。战友吴品荣(云南)中弹牺牲。姚立水(山东)头部重弹牺牲,另有多名战士亦中弹殒命。
越是多人冲锋,敌人越是猛开炮火,所以指挥员立即改变进攻策略,分散前进,在一个弹坑里,两个炮兵征察兵看着地图,口对着报话机呼喊:蒙自蒙自(代号)快来炮,蒙自蒙自快来炮,我是个旧(代号),左标方位,左标方位。不一会炮群里打来一发炮弹,却打偏了。接着炮兵征察兵又直呼,向左,向左200米,第二发炮弹打中了,随后炮群一起发射,炸平了敌方阵地, 顺利通过第一道封锁线。后续部队打扫战场,才知道阻止穿插团前进的是越军的一个加强连。
紧接着穿插团艰难通过第二,第三道封锁线,直插越南甘糖市磷矿。勇士们从一个山头冲到另一个山头,使劲地跑、不要命地跑。干部战士只有一个念头:“只要我们能通过的地方,大部队都能通过,千方百计打击敌人,突破封锁线。”
2月20日,冲锋蓉荷、朗多、团结第二道封锁线,阻击越军316A王牌师增援,断敌345师后路,突遭敌方重机枪扫射,不得前进,这时只见团长苑欲南(安徽人)拄着拐仗,在两名侦察兵的护卫下,从陶生祥他们身边走过,子弹嗖嗖地飞来,打到树干上,树被击射的千疮百孔,而团长就和没看见一样。团长命令战士们隐秘在一人多高的茅草坡里,可团长不顾安危视察战情,大长战士们的斗志。约半个小时后,命令依次后传,两个60炮班上。选好位置,马正古班长(云南),领着炮手迅速冲上去,不一会功夫,几门小炮一起向敌人活力暗堡开炮,消灭了敌堡里的重机枪,顺利通过第二道封锁线。
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越南甘糖市时,号兵又一次吹饷了防毒号,陶生祥经历了夺命的塑料袋的生死考验。听到防毒号声响起,陶生祥本能的拿出战前发的塑料袋套在头上,因为最后分来的陶生祥等8名济南军区的战士没发防毒面具,因疲乏劳累、呼吸不畅等原因,不一会他昏迷了。当他醒来有意识的时侯,觉的有人向他嘴里吹气,实为人工呼吸,他的四指就像针扎一样疼痛,难受极了。逐渐地他的眼睛能看见了,险中逃生。45年后陶生祥才知道是班长周瑞庆及7班副周建祥给他做的人工呼吸。战事吃紧,陶生祥坚决不休息并坚强地说:“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往前冲”,由副指导员云南省人姚朝献扶着他一步一步往前走,投入新的战斗。
后来,陶生祥在一次战斗中,打扫战场时,从牺牲烈士身上找了个防毒面具,才解除了没有防毒面具的困扰。
突破第三道防线,部队紧急穿插,进攻甘糖市,立刻占领磷矿,该磷矿很大,其经济份额占越南国民经济的30%,主要生产核武器原料軸供应苏联,114团攻克后,缴获汽车200多辆,大批苏联先进机器,每台两万多。部队打到哪我铁道兵就把铁路修道哪,铁道兵修好了铁路,把重要物资全部拉回了国内。当打扫战场时,在一个大型铲车下,陶生祥拿起一双双椽胶手套看,结果上面写着中国天律制造,还有好多200瓦的灯泡,都是中国制造的。越南恩将仇报的行径,引起战争,令人心痛。
一排长周启松安排战土们打开了越南甘糖市的仓库,发现大批的牛奶炼乳,饥饿中的战士们不舍得直接喝,而是把牛奶和水壶里的水掺杂在一快,喝起来是那样的香甜。
2月25号,尖刀连一连的一排二排,单独参加战斗,陶生祥所在的排在最高处,他亲自看到二排刚刚执行完任务,消灭了化妆为老百姓的越军,正在准备转移时,突然遭到越军偷袭,二排长石华章身负重伤,闵永祥当场中弹牺牲,他1.8米的个子,英俊潇洒,魂落异乡,战友惋惜至极。另有多名战士牺牲。
二排长石华章受重伤后,如果能得到及时治疗,就不会牺牲。当时,为了防止意外,部队有一个规定,天黑以后不能再运送伤员和烈士,石华章一晚上疼的无法忍受,他没能等到天亮,永远闭上了眼睛,战友牺牲,大家心疼不已。
时至今日,陶生祥难以忘怀一个苹果的故事。祖国慰问团来前线慰问演出时,陶生祥的连队分到了一个有鸡蛋大小的烟台苹果,最后经党支部研究决定把这个苹果送给了老兵陶生祥。时至今日,陶生祥仍十分激动地说:“残酷的战争环境,非常时期,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苹果,这是一种战斗力,这是一种战友情,这是一种兄弟情,这是一种鼓励战士英勇杀敌立功精神的子弹。”
玻来村的硝烟鏖战。2月26号,三排单独战斗,攻打玻来村,战斗异常激烈,打得非常艰难,久久难以攻克。
战斗开始,七班在前,八班在左,九班在右,结果狡猾的敌人跑到山洞里去了。排长带头跑到最前方视察敌情,但是洞口很小,排长李会成在洞口中弹牺牲。八班随后赶到发起进攻。八班长命令吕平安小组在前,战士程洪昆小手臂重弹负伤,这时他掏出手榴弹就往洞里扔,因手臂受伤,扔的慢了点,使副班长吕平安头部也中弹负伤。久攻不下,这时,连长程金玉拿着手抢、提着冲锋枪在洞口对面最高处指挥,连长向营里要来一个翻译,让翻译向洞内喊话“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赶快从洞里出来。”转瞬间敌人通过地下一个小孔,一枪打中了翻译的脚板子,大家迅速把翻译抬了下去。紧接着连长又向营里求援,调来75无后座力炮攻打,可洞中有洞,敌人进入了更深的洞里。
连长又调用了40火箭筒,喷火枪喷射,火光冲天,仍不能攻克,后来用爆破筒把洞炸开了个大口,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最后,连长命令8班把炸药集中起来,梱在一起,只听连长高喊,“马德富上”,马德富毫不犹豫地抱起炸药包冲了上去,他以排山倒海之速把炸药包放入洞口,只听一声剧响,爆破成功。把洞炸开了,敌人不再反抗。“马得富上”4个字不多,但体现了一个指挥员的智慧,叫谁去合适,即得保证完成任务,又得极力减少人员伤亡,连长选择了马德富,而马德富不负众望,他完成了任务,减少了伤亡。成就了马德富战斗英雄的美名。洞炸开后,第一个冲进洞内的是盛兴宽,敌人一枪也没打着他,而敌方子弹打的石楂子蹦打到他的眼皮上,他的一只眼睛被打伤,他悲愤的握着眼退了出来。刚刚还是一双嫉恶如仇的明亮眼睛,突然间一只被打伤,似乎野草都在为他发出悲哀的呼声。这时班长沈志文说,我来上,可是罪恶的敌人瞄准了他,一棵子弹打在了他的右腿肚子上,他边退边高喊:敌人在左边,在左边,身负重伤的他,没忘记向连长及战友报告洞中的敌情。最后,用喷火枪消灭了洞中敌人,结束了战斗。
当把里面的越军大慰营长施出来后,连长走下指挥刚位,拿出冲锋枪,打开刺刀,流着眼泪一边骂着一边往那越军尸体屁股上狠狠地捅了3刀,给我们排长报了仇,给我们负伤的战友解了恨,给我们全体战士出了口气。
战斗结束了,战士们才意识到一天没有吃饭了,才感到饥肠辘辘,由于道路坎坷,后勤难以跟上,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进行战斗,实在饿得受不了了,陶生祥迅速用刺刀挖木薯吃,没想到生吃木薯烧的胃十分难受,可也减轻了饥饿的痛楚。其实用火烧木薯吃,熟木薯是很香的。
一个夺命的毒气罐头,3月9号当陶生祥的连队攻克了339高地,占领了越军的营房时,7班的战士周建祥第一个冲了过去,他突然发现床头上有个罐头,因为十分饥饿,他举枪用刺刀刺开准备充饥,结果瞬间爆炸,他即刻两眼一抹黑,眼睛被炸伤,原来这是狡猾的越军败退时使得阴招,留下的毒蛋气。壮士一路所向披靡,可是胜利了还被阴险的敌人所害,令人发指。
四 一碗稀饭
穿插部队往往孤军奋战,冲在大部队的前沿,为大部队顺利进攻开辟道路,因而后援补给困难,饿着肚子战斗是常有的事。一个连队一口锅,几袋十斤一袋的大米来不及淘洗,就放在锅里煮稀饭。连长程金玉静静地看着战士们,一个连150个人,每个人都能分得一碗稀饭时,他的脸上开始变的舒缓。等轮到他的时候,一滴米都没有了,他就着生白面粉,喝水壶里的凉水,作为自己的伙食。他知道战士们根本吃不饱,他带头吃点生面粉,也希望战士们像他一样,吃点儿白面粉,不让肚子饥肠辘辘,才能坚持战斗。战事吃紧,即使有点儿白面粉,也来不及做。连长爱兵如子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战士,在战场上,官兵亲如兄弟,冲锋陷阵,才有了一次次的战斗胜利。
五 不忘初心 心系战友
陶生祥1981年复原回到家乡,不忘初心,心系战友。历时2年的时间,为牺牲战友姚立水立墓碑(此战士家乡标注有误),由原来的山东省高城县改为禹城县,使战友39年后找到了回家的路。陶生祥又利用3年的时间,找到了一起与他参战的17名山东籍战友。2017年3月去重庆参加了纪念对越反击战38周年聚会,2019年3月去云南省蒙自县、屛县烈士陵园悼念烈士,并参加40周年聚会。
2019年在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40周年之际,当陶生祥去莱芜烈士陵园祭拜烈士的时候,没看到1979年牺牲烈士的名字,感到非常遗憾。他想知道烈士的家属现在生活状况如何?因为最初部队登记烈士的消息只是标注莱芜县人,不知道具体乡镇和村落。自此他开始冒着酷暑烈日,迎着风雨雷电,一个镇一个镇、一个村一个村的去寻找烈士的家……

王晓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