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雄关,悲壮前行的灵魂战歌
——读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有感
文/边缘村夫 诵/雪花飞舞
翻开《忆秦娥·娄山关》,扑面而来的不是凯旋的鼓乐喧天,竟是凛冽的西风、如霜的晨月、破碎的马蹄、呜咽的军号!长征途中那场浴血奋战后的娄山关战场,在毛泽东笔下竟弥漫着如此悲壮苍凉的气息。可就在这“雄关漫道真如铁”的绝望底色之上,“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一道撕裂阴霾的闪电,迸发出不可遏制的生命力。
词中那幅苍茫图景,恰恰映照出历史真实的艰难。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艰难跋涉。娄山关一战虽胜,却难掩红军此刻的孤弱与疲惫。词中“西风烈”、“霜晨月”不仅写景,更是隐喻前路险恶、革命征程的冷峻底色。那“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战士的坚忍,更是无声的牺牲与痛楚,字字句句间浸透了历史沉重的足音。
然而就在这悲凉之上,词的下阕陡然扬起一股磅礴气势。“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不仅是对眼前险峻娄山关的慨叹,更是对一切有形无形之艰难险阻的藐视。那“真如铁”的关隘,在“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意志面前,轰然崩塌成脚下的尘埃。这种于困境中迸发出的超越性力量,是对人类意志最辉煌的礼赞,也是毛泽东词魂中那无坚不摧的信念光芒。
词末“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宏大图景,则将这种悲壮推向极致。如海的苍山象征着革命征途的浩瀚与连绵,而如血的残阳则浸染着牺牲的壮烈与使命的灼热。这肃穆的意象里,既饱含了对过往壮烈牺牲的深沉祭奠,更透射出对前路艰难险阻的清醒认识。它不是凯歌,却比凯歌更撼人心魄——它是一曲在血与火交织中始终不屈、毅然前行的灵魂战歌。
娄山关一役已成史迹,但词中那“从头越”的精神却如不灭的火种。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主义并非在顺境中高歌猛进,而是在“西风烈”的逆境中依然能“迈步从头越”。当面对命运的“雄关漫道”,当行至人生的“残阳如血”之时,那一声穿越历史烟云的“从头越”,依旧是照彻灵魂暗夜的不灭灯塔——它昭示我们,纵使前路如铁、苍山似海,只要意志不倒,脚步不停,便无真正不可跨越的雄关。

作者简介:边缘村夫,本名郭家臣,曾经的政府官员,后来的商海中与文化艺术结缘,做过省级纸媒和主流杂志主编,各种类型作品也频发市、省、全国的各种媒体,也著过书,从事过大型文艺晚会的总策划和总导演。近几年重拾文学创作的信心,先后担任过全球诗社的常务总社长和世界诗歌题图诗社的总社长和现任的惜阴亭诗社的主编。如今在诗歌领域寻找着灵感和快乐,尽情地感受着文学领域内的激情。

朗诵:雪花飞舞 退休,喜爱朗诵,用心体会文字,用声音诠释文字,让文字乘着声音的翅膀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