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部党史王会悟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序:每年庆祝建党华涎的日子里,我都会想到一位巾帼英雄,为建党作出了无私奉献的伟大女性王会悟。由于种种原因,她没有党籍。但她为建党,为党的"一大"、"二大"的顺利召开所起到的作用无可替代。党史研究者称她的一生为"半部党史″。参阅搜集了许多资料贸然编写了这篇小文章以示我对这位革命先驱的敬重仰慕。
在嘉兴南湖的烟波深处,一艘画舫静静地停泊着,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时刻。而在这艘红船的背后,有一位身着蓝布衫的女子,她的名字叫王会悟。虽未在党的正式序列中留下名字,但她的智慧与勇气,却如同南湖的湖水般清澈而深邃,浸润着党的早期历史。
一、书香门第走出的觉醒者
1898年,王会悟出生在浙江桐乡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王彦臣是晚清秀才,家中藏书万卷。少女时期的她,常伴父亲研读《楚辞》《史记》,在泛黄的书页间触摸着中华文明的脉络。1917年,她考入湖州湖郡女校,在这里第一次读到《新青年》,陈独秀笔下"德先生""赛先生"的呐喊,如惊雷般劈开了她思想的闸门。
1920年,王会悟随丈夫李达来到上海。在渔阳里2号的寓所里,她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每当他们讨论马克思主义时,这位温婉的女子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将《共产党宣言》的要点工整地抄录在笔记本上。有次李大钊看到她的笔记,惊叹道:"会悟同志的字,刚柔并济,正如她的为人。"
二、红船会议的隐形守护者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悄然举行。王会悟负责会议的后勤保障工作。她提前三天便住进博文女校,将二楼的教室布置成会场。每天清晨,她都要在弄堂口佯装散步,观察是否有可疑人员。当会议因密探干扰被迫转移时,又是她提议前往嘉兴南湖,并亲自雇船、安排食宿。
7月31日清晨,王会悟身着蓝布衫,头戴遮阳帽,率先登上南湖画舫。她坐在船头,看似在绣手帕,实则密切注视着周边动静。当有游船靠近时,她便哼起家乡小调,这是约定的警戒暗号。中午时分,突然下起暴雨,她立即将船撑到荷花深处隐蔽。正是这份机警,确保了会议的顺利进行,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
三、妇女解放的启蒙之光
1922年,王会悟担任《妇女声》主编。她在创刊号上写道:"妇女解放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是全体女性共同的觉醒。"每期杂志,她都亲自撰写文章,从批判封建礼教到倡导职业平等,从婚恋自由到生育权,她的笔触如手术刀般剖析着社会的病灶。
在上海平民女校的课堂上,王会悟教女工们识字、算术,更教她们唱《国际歌》。有个叫阿芳的纺织女工,在她的鼓励下,成为第一个参加工人夜校的女性。多年后,阿芳回忆道:"王老师教我们写'人'字时说,这个字两笔相互支撑,就像男女平等互助。"
四、法制建设的默默耕耘
建国后,王会悟投身于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她参与制定《婚姻法》时,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在草案中加入"禁止家庭暴力"条款。有位老同志质疑:"家务事何须法律干预?"她正色道:"家暴不是私事,是对人权的践踏。"
在编写《劳动保险条例》期间,她深入工厂调研,与工人同吃同住。有次在东北某煤矿,她看到矿工们在没有安全措施的井下作业,当场落泪。回到北京后,她连夜撰写报告,推动了井下作业安全标准的制定。
五、历史长河中的永恒星光
1993年,95岁的王会悟在病榻上留下最后遗言:"把我的骨灰撒在南湖,那里是党的摇篮。"遵照她的遗愿,家人将她的骨灰装入陶罐,轻轻放入南湖的碧波中。陶罐上,刻着她最喜欢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如今,当人们在南湖革命纪念馆看到那件复制的蓝布衫时,总会驻足良久。这件朴素的衣衫,承载着一位女性对党的无限忠诚。她虽未在党籍名册中留下名字,但在党史的星空中,她永远是那颗最璀璨的启明星,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在党的一百0四年华诞之际,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王会悟的故事,正是半部中国共产党的创业史。她用智慧与勇气书写的传奇,将永远镌刻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二0二五年七月一日拟于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