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韵指端,画魂永传
一一缅怀东方指头画指墨圣手张伏山115周年纪念日
文/黄淑美
在艺术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星辰,他们或许曾被岁月的尘埃暂时遮掩光芒,却在时光的淘洗下愈发闪耀。张伏山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历经岁月沉淀后,被重新发现的艺术巨匠,他以指为笔,以心为墨,在指头画的天地里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中国画艺术中有一朵别开生面的奇葩,这就是手指画艺术。
据传,清朝的画家高其佩先生酷爱绘画艺术,精研多年,未有突破。忽有一夜,梦仙人授他以指画技法,梦醒则以指代笔,研习指画艺术,终成一代大家,他也因此成了指画艺术的开山鼻祖。
指画,顾名思义是用手指蘸墨画出来的,它不同于笔画的灵活娴熟,而追求一种稚拙感、童稚气和笔误感,贵有笔误,天真烂漫,返璞归真。且忌纤细描摹,堆砌制作,非笔画纯熟,指画便无所成矣。20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了很多的指画名家,潘天寿的粗犷谨严,钱松嵒的浑穆凝重,梁崎的古雅渊博,黄秋园的深邃幽远,张伏山的笔墨恣肆,于无法中求法,于不经意处见精神。
张伏山1910一1987(农历5月19日),名:存恒、号:横河老人,生于即墨市阁里村,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著名指画、国画家。作品有《东崂探胜》、《樗散庐诗词题跋草稿》等。
张伏山先生出生于一个殷实的经商世家,他的家境宽裕,生活无忧无虑,父亲非常希望他能秉承父业,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一生充满艰辛曲折的艺术追求之路。他9岁入私塾读书,16岁毕业于县立职业小学。这期间他爱上诗词、绘画。17岁进他父亲开设的“同德祥”五金店学商,3年后考入即墨县简易师范,毕业后到考院小学任初级教员。这期间跟随即墨画家李宜三学习绘画。1934年到济南私立书画社学习绘画,拜著名画家关松年、关友声为师。中年得著名画家俞剑华先生亲授。1936年,他只身一人背上行囊离家出走,来到北平。恰好画家李苦禅先生在华北大学招生授课,张伏山先生怀着对艺术的追求与憧憬,拜在李苦禅先生门下。这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的名家作品,得以在绘画的起步上达到高起点、高视野、高品位,从而为他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积极精心筹备,1939年和1943年,张伏山先生先后两次在青岛举办个人画展,他展览的绘画作品引起书画界专家及艺术家的广泛好评与注意。
张伏山先生解放前后,曾在青岛圣功女子中学授绘画课。他在即墨信义中学、大信村小学等地教书,讲授绘画并国文达十余年。这时期,他主要学习石涛、石溪、梅清、黄尊古、担当、张大千等古今名家的作品,汲取传统绘画中的精华,不断充实自己的绘画技巧与艺术修养。
“1958年春,这住不谙世故的教书匠因书了“芝麻粒,百韵歌”诗,而被错划为“右派”,并被遣回家乡回生产队劳动看菜园。1963年至“文革”期间生活窘迫,难以为继,但仍然泯灭不了他对艺术的挚爱,挑尿拾粪之余,他强学力行,孜孜不倦于书画艺术的追求,没有纸墨,他以树枝、指头为笔,在报纸上、田野土地当宣纸。多少个不堪回首的岁月里,这位被遗忘的艺术家独自坐在横河之畔,“濯清泉以自洁”昂首苍穹,悲怆地默默思考人生,聆听大自然的天籁。这也是他在落寞文境的唯一慰藉,是他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精神寄托。不可否认,也正是在这艰苦生活中,成就了张伏山的艺术,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指画风格。这期间他义无反顾地进行着艰苦劳作,临摹创作了难以数计的绘画作品,他经常作隐逸避世的《渔父图》《卧游图》《归隐图》等,用这些题材来抒发怀才不遇的心声。当年很少有人欣赏他的作品,知音了了,老伴便用画稿引火做饭、糊土墙。看到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绘画付之一炬,他欲哭无泪,却又无可奈何。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张伏山先生后人张平对爷爷有挚爱的情怀与崇拜,张伏山先生关门弟子范洪对老师有深厚的感情和理解,他们称张伏山先生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也是从困苦蹇窘中走出的大画家。”张伏山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习国画、指画艺术,不求闻达,不闻窗外事物,以至于他的性格不能为社会所接受,他的艺术久久煙没于历史的尘埃里鲜为人知。他曾在自己的作品影集里题道:“今生也不会出版。”而今《张伏山画集》的出版,亦足以告慰张伏山先生的在天之灵,在中国绘画历史上,“从此便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乡间出鸿儒”张伏山先生画品高,人品亦高。他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看他的绘画作品,真是无愧为一代艺术大师。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指画圣手,东方的梵高,是中国指墨代表几百年来一颗璀璨夺目的夜明珠。
1964年张伏山先生十几米指画山水长卷《东崂探胜图》问世,画面绵延迤逦,群山起伏。从崂山龙潭瀑画起,将太清宫、华严寺、仰口湾、墨水河沿线的风光,尽情展露在长卷中。指画作品指法娴熟,水墨淋漓酣畅。崂山名胜古迹,构思巧妙,指法细腻,浓淡相宜。得到了著名画家关友声、李苦禅等大家的大力称颂,赞誉不绝。李苦禅先生称赞说:“伏山的指画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并题跋日:崂山位于东海之上,偏僻邃邈而探奇,咏颂者较泰岱为次之,然蕴奇藏胜处当有过之,因之迄古及今而为此山写真者亦殊鲜,伏山弟此作虽不云绝前,可谓罕见之妙迹,在地理志为不朽之名迹,在画法为绝代之矩矱,信双绝之佳构也。”著名画家关友声先生亦赞之:“如斯指画足空前。”
张伏山先生的巨制指画《山海奇观图》,百余幅《百雪图》,山水长卷《溪山无尽图》等,这些指画作品线条流畅,笔墨古雅,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展现了崂山优美的自然景观,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惜,因多种因素,这批画已不知去向。
张伏山先生不仅师古人,且师造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年他都不能涉足远游,直到“文革”后落实政策,他方游桂林、登黄山,晚年又在崂山隐居起来。这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讴歌祖国美好河山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1980年创作的《黄山峰峦翠色》《黄山天都峰图》《忆江南图》《黄山从容亭风光图》等作品,气势恢宏,傅色典雅,画面层峦叠嶂,白云缥缈,曲径通幽,意境深邃。用笔线条老辣,干中有湿,绵里藏针,这些线条也是他最引以自豪的。画中树干虬劲有力,松针挺健,干湿相兼,墨色滋润,看似洇润漫出,却漫而不散,湮而不虚,笔力内蕴,气韵生动。他画的雪景,以传统留白的画法略加烘染,谈施丹青,漫天飞舞扑面而来,表现出天地洪荒间一种冷峭逼人之气,笔墨润泽,意境悠远。如《雪虐风饕愈凛然图》,画面疏简,线条流畅,笔墨干净利索。雪鹰目光如炬,寥寥几笔将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英豪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写:“敛羽高岗,神目凝视。待机而飞,一击千里。”
张伏山先生亦喜好画竹,他自谦画竹没有经过专门练习,皆是一时心性使然。他的竹子“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已突破了物象的束缚,尽情抒写自己胸中的磊落。笔墨恣肆,淋漓酣畅,粗犷豪放,于狂野的笔法中显示出竹子不屈不挠,宁折不屈的精神。他在晚年所画墨竹中感叹地写到:我这样(的)竹子,只有流水为吾喊好也!”
张伏山先生的晚年患老年痴呆病,他面容憔悴,面颊清瘦,眼睑微凹,目光深邃锐利,一股威严之气攫人心魄。发病时精神恍惚,却还念念不忘将笔墨纸砚放在案前,念念不忘为指画技法留下文字。
1974年春天始,在他人生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他历时半年多的心血,编绘了一套《指头怎样画山水画》课徒稿,内容丰富,详细介绍了指画中技法、笔墨、傅色之完美,堪与清龚半千的《山水课徒稿》相媲美。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套指画山水画谱。他在本书《序》中写道:“吾对于指画的学习,在无师承的情况下,画了也有二十多年了,自己觉之也老了,萧条一身,百无一成,对于人民毫无贡献,扪心自问,五内惭愧难言。
指画创自清高且园,继起者固不少,但至今还没有一套完全指头画谱,尤其是山水一门,更无问焉,因此,我想试编一部《指头怎样画山水画》技法一书,乃自今春开始编画……诗日:‘生平糊涂无一能,指点江山寄性情。山山水水画不尽,欲留技法给后生。’”
张伏山先生在自己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欠佳的时刻,仍念念不忘为中国文化承续薪火,高尚的人品让人肃然起敬。这种无私无欲为中国文化献身的精神,正是彰显民族文化的魂魄,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张伏山先生还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讴歌祖国的美丽山川,风士人情。他以文学作为绘画的底蕴,而文学则是绘画的灵魂。故而他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交融,意境悠长。在《张伏山题画诗文选》著作中,主任兼主编黄济显老师,从张伏山先生撰写的一千多首诗词中选出五百余首录入著作中。欣赏拜读中亦感受到张伏山先生一生执着追求艺术,才华横溢,有自己的艺术观点,有豁达的处世哲学思想,有对祖国大好河山山水田园风情的挚爱……更有他一生饱受坎坷时,仍坚守正直、求真的品格。《张伏山题画诗文选》亦如绘画艺术作品中的指画,有不少独到之处,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2024年8月16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博观约取一一张伏山中国画研究展”在《青岛市美术馆》隆重展出。期间我三次光临观展,亲眼目睹了美术馆展厅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展出期间受张伏山后人张平老师委托我前去拍摄120幅绘画作品,并制作完成了美篇相册。2024年8月19日展出期间,青岛市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雨,我自认为这么大的雨,展厅内参观人员肯定不多,正是我仔细认真拍摄的好机会。到达展厅,出乎意料,两个展厅络绎不绝的人群观者涌入,参观爱好者批批涌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下至五、六岁的幼童,他们边欣赏边议论纷纷:“这画真漂亮!这指画更是如此多娇,实属罕见。”见我在拍摄照片,有一群来自外地的青年人向我讨教:“指画怎么画出来的?”我把我仅知的画法向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这几位青年人很满意认识了指画艺术,纷纷用手机把作品保留拍照并在多幅指画前拍照留念,伸拇指称赞:“张伏山先生画的太棒了!我们青岛旅游赶上了好时光”。看守画展的女工作人员对我说:“张伏山先生画展很吸引大众,开展以来,天天人潮拥挤,没想到今天这么大的大雨,参观者来了一波又一波。”
走进张伏山先生的艺术世界,仿若踏入一片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那一幅幅崂山指头绘画作品,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似有千钧之力,扑面而来。他的笔触,或如狂风骤雨,肆意洒脱;或如潺潺溪流,细腻温婉。每一根线条,每一抹色彩,都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倾诉,是他灵魂深处最真实的写照。难怪,“博观约取一一张伏山中国画研究展”开幕式上青岛市文联主席、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绍波先生致辞中那铿锵有力的即兴致辞,对指画大家张伏山先生这位杰出艺术家120幅作品艺术的欣赏与诚敬!他表示:“1981年至1982年有2至3次与先生坐在一起,领略了他艺术家的风采,也对先生的艺术造诣加深了了解,先生是一位非常睿智,非常幽默,也非常大气的艺术家,对中国传统书画的创作、把握,非常之地道,称他的作品为文人画一点不为过。他诗书画意融为一体,纯粹的文人精神。他创作的“高远”、“高古”意境内涵丰盈,境界阔达,即使是盈尺小品,也真气弥足,逸气充溢。他不属于古人,但,把他的作品名字盖一下,放到博物馆里去,如同古人的古墨。把浓郁的艺术情境从画面当中烘托出来,曲径通幽的微妙笔墨非常细腻,让我们百看不厌,越看越喜欢。”
即墨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冯媛媛女士表示:“张伏山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对艺术奉献了一生,他弹精竭虑创作研究的指画艺术独树一帜,开创了指画艺术的传承,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精神财富。张伏山先生120幅中国画探索艺术自然之美,不仅展示了艺术的深刻感悟,更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他的精湛绘画不浮躁,坚守民族文化精粹的历史画卷,展示了艺术的追求与热爱。”
青岛市美术家名誉主席、青岛科技大学教授、艺术学院原院长邱振亮先生满怀深情表示:“张伏山先生的一生历尽艰辛坎坷,遍尝人间辛酸苦辣,可他始终以民族文化兴旺为已任,时刻不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70年代他自知已到衰老之年,一生抱负才华无处施展,因而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为后人留下一套完整的指画画谱。他讴心沥血,几年时间,“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用他毕生的心血为后人留技指法画谱,希望以此启迪后学,薪火相传,使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传承发扬光大下去。”邱振亮先生慷慨激昂的致辞,高度评价:“为什么张伏山先生艺术成就能在老先生逝世近40年,没有被历史淹没,反而更加引人入胜,引起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就是因为张伏山先生是二十世纪青岛美术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创造性的国画家、指画家之一。他画的山水传统功力深厚,笔墨任性自然,不修饰而能苍郁静穆,自有一种率真之气。”
张伏山先生这次中国画艺术展,轰动了文化艺术界,为大家带来了愉悦视觉与心灵的震撼!只见所到之处仿佛看到: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房间,张伏山先生早已沉浸在创作之中。他的指尖在宣纸上游走,勾勒出山川的轮廓,描绘出树木的形态。时间在他的专注中悄然流逝,他却浑然不觉。直到夜幕降临,月光如水,他仍不愿放下手中的创作,仿佛与画作融为一体,忘却了世间的一切。
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画面临着西画变革的巨大冲击,传统文人画学的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张伏山先生却奇迹般地坚守着传统文人画学的阵地,将其完整地传承了下来。他的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发展。
他以自己完善的指画山水的画学体系,为指头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笔墨风骨,苍润古雅,韵味十足。那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淡定,是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后的独特表达。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仅仅是自然的写照,更是他内心世界的映射,是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与思考。
与石壶、黄秋园、刘知白等艺术家一样,张伏山先生也是被历史重新淘洗出的砂金。他们的艺术价值,或许在生前未能得到充分的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光芒愈发耀眼。他们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传统文人画学的强大生命力,为后世的艺术家们树立了榜样。
如今,张伏山先生虽已离世38载。2025年5月19日(农历)是张伏山先生115周年纪念日,让我们缅怀这位老艺术家指画圣手,为中国指画所做出的贡献!缅怀他的指画艺术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作品,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往直前。
墨韵指端,画魂永传。张伏山先生的指头画艺术,将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
黄淑美,笔名:一树梨花,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山东省散文学学会会员、青岛市北区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微视台特约记者兼主任编辑、蓝月亮文学社作者、《青岛知青》杂志秘书长、青岛瀚艺书画院副院长、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家互相协会《民企之友》编辑部成员、青岛爱青服务中心志愿者理事、山东省老年学学会书画艺术家委员会青岛分会宣传部副部长。
散文、书画评论作品散见国内外、省、市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