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泉竹石卷》
明 胡缵宗
石上泉粼粼
风间竹嫋嫋
我有物外心
谁谓尘寰小
(本诗由堂弟胡炯涛整理提供)
《风泉竹石卷》解析及创作背景
一、诗歌解析
1. 意象与意境
“石上泉粼粼,风间竹嫋嫋”:开篇以“石、泉、风、竹”四种自然物象切入。泉水在石上流淌,波光粼粼;微风拂过竹林,竹枝轻柔摇曳。“粼粼”“嫋嫋”叠词生动,勾勒出静谧、灵动的自然图景,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
“我有物外心,谁谓尘寰小”:转写内心感悟。“物外心”指超脱世俗的心境,“尘寰”代指现实世界。诗人借自然之景抒怀,意为:若怀有超然物外的情怀,便不会觉得尘世间的烦扰渺小——实则暗含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以反问句式强化情感,耐人寻味。
2. 艺术特色
前两句白描自然景物,后两句直抒胸臆,景情交融,以简淡笔墨传递出文人对“归隐”“忘俗”的精神追求。
语言质朴晓畅,却蕴含哲思,体现了明代文人诗中常见的“以景喻心”风格。
二、创作时间背景
胡缵宗(1480—1560)为明中期官员、文学家,一生仕途几经起伏,曾因直言得罪权贵被贬,晚年归乡隐居。
可能背景:此类题画诗(“卷”指画卷)多为文人雅集或赏画时所作,结合其“物外心”的超脱意趣,推测可能创作于他晚年退隐之后。此时他远离官场纷争,寄情山水诗画,通过描绘“风泉竹石”的自然之景,抒发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束缚的超脱心态。
时代语境:明代中期,文人阶层普遍追求“心性自由”,受阳明心学影响,不少士人在仕途失意后转向山水自然寻求精神寄托,题画诗成为表达这种情怀的常见载体。此诗正契合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潮。
这首诗通过“石泉”“风竹”等意象,勾勒出超脱尘俗的意境,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哲学与人生精神取向,可从以下方面解读:
一、对自然本真的向往与心灵超脱
诗中“石上泉粼粼,风间竹嫋嫋”以白描手法写泉流清澈、竹影摇曳,展现自然景物的静谧灵动。作者借山水之景,传递出对“物外心”的追求——即摆脱世俗束缚,让心灵回归自然本真。这种情感哲学认为,当人从功名利禄的桎梏中抽离,以纯粹的视角观照自然时,便能获得精神的自由与内心的澄明。
二、以精神超越突破现实局限的人生格局
“谁谓尘寰小”一句反问,打破世俗对“尘寰(尘世)”狭小的认知。在作者看来,若拥有“物外心”,便能以精神的辽阔突破现实空间的限制——尘世虽“小”,但人的精神境界可以无限延展。这体现了一种“以心观物,万物皆备于我”的人生态度:不被外在环境束缚,而是通过提升精神格局,在有限的生命中开拓无限的心灵疆域。
三、含蓄的隐逸情怀与对精神独立的坚守
诗中虽未直接写“隐逸”,但“物外心”的指向与传统文人“寄情山水、超脱尘俗”的精神追求一脉相承。作者借自然之景隐喻自身对精神独立的坚守:即便身处尘世,也可通过内心的超脱,保持人格的清高与心灵的洁净,这是一种“身在江湖,心在山林”的人生智慧,也是对喧嚣世俗的含蓄反抗。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意象为载体,将情感哲学融入对人生的观照中,倡导以精神的超越突破现实局限,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归依与生命的本真,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诗意栖居”的精神向往。
【作者简介】胡成智 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从事于文学创作,目前为都市头条的编辑、并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之后又在作家进修班学习深造,中篇小说《金兰走西》曾荣获过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大多诗词在“歆竹苑文学网”上发表。近年出版过《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和《胡成智文集(杂篇)》三部曲。目前致力于风水学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文学创作曾一度搁浅。如今晚年拾笔,又续写新的生活。
风吹麦浪,一年过半。
接下来的日子,别让自己太闲,
好好努力,静待收获。
The wind blows the wheat, half of
the year. In the following days, don't let yourself too idle, hard work,
wait for the harvest.
芒种到了,仲夏夜之梦开始了,柔软的晚风,闪亮的星,雪白的栀子,金黄的杏儿,他们都在讲述着这个夏天该有的故事...
布谷远鸣叫,云雀高声唱,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今日芒种,忙有所获,不负耕耘。
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
在民间,一些地方流传着芒种日“送花神”的习俗。绚丽的夏花此时渐渐零落了,层层叠叠浓淡不一的绿色,成为芒种的主色调。人们依依不舍地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的相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