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革新:从冀中 "十二妹" 到信仰传承的红色丰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4 周年
作者: 程新清 乔海欣 王有震
当 7 月 1 日的晨曦映红泌阳县城,97 岁的时革新老人抚摸着 1945 年的入党志愿书 —— 这位 1929 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南王里村的老党员,从十二岁穿梭敌占区的 "十二妹",到九旬仍心系党的 "革命母亲",她用近百年人生书写的信仰史诗,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微观缩影。值此建党 104 周年之际,让我们循着她记忆里的歌谣,重读这部镌刻在燕赵与中原大地上的红色传奇。
烽火少年:十二妹发髻里的抗战谣
1929 年深秋,时革新诞生于河北省赵县南王里村一个农民家庭。1937 年日寇入侵时,8 岁的她跟着母亲为八路军缝补军装,在耳濡目染中埋下革命火种。1941 年,十二岁的她成为冀中根据地最年轻的地下交通员,"十二妹" 的称号随童谣传遍村落:"石榴花开尖对尖,八路军叔叔在东边"—— 这是她穿越岗哨时的暗号,也是藏在发髻里的情报密码。
她独创 "发髻藏信法",将蜡纸包裹的情报盘进麻花辫,遇见日军盘问就扬起拾柴筐唱道:"我是老百姓,天天挖地洞。挖好地洞好藏身,挖的不好不顶用;挖好地洞好打仗,消灭鬼子保家乡..." 这句传唱于冀中根据地的民谣,曾伴随她无数次穿越敌占区。1943 年冬的地道突袭中,日军刺刀抵着她咽喉逼问入口,她竟将布防图情报吞入腹中,血沫渗着嘴角仍念着 "拾柴火" 的借口,最终掩护 20 余名伤员安全转移。
更惊险的是埋雷事件:她与村民在井口布下陷阱后遭日军骑兵追赶,拽着井绳下到半截时,听见头顶鬼子狞笑。待第一个日军滑到水面,她抡起榔头砸去,温热的血溅上粗布褂子,她却笑得发颤:"皇协军兄弟们,你们住在炮楼上,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黄皮装,打骂老百姓,到底为哪桩?" 这首顺口溜后来成为瓦解敌军的 "心理武器"。
铁血征程:淮河堤坝上的建设歌
1945 年抗战胜利前夜,时革新与候庆敏的婚礼被国民党军炮火打断。她随刘邓大军南下时,竹板声里的《行军谣》响彻征途:"刘邓大军好主张,南下消灭蒋匪帮。打敌人保家乡,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时光!" 在豫东战役野战医院,她跪在泥泞中采挖蒲公英,用 "草药替代疗法" 救活三百伤员,自己却啃着树皮窝头唱:"刘伯承来邓小平,率领大军往南行。麦穗黄来稻穗长,蒸熟的干粮甜又香..."
1948 年郑州解放后,她在后来官至国务院副总理的纪登奎领导的淮河治理工程中任妇女队长。彼时纪登奎担任中共许昌地委书记兼许昌军分区政治委员,在地方领导岗位上直接统筹许昌地区的治淮工作。漯河堤坝上,寒风卷着冰凌抽打在她带领的女工队伍中,"沙袋接力法" 创造日筑堤 200 米纪录时,工棚里总回荡着她教的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纪登奎视察时,见她站在齐腰泥水里指挥,棉袄冻成冰甲仍教民工识字:"大家跟我念 —— 党!"
1958 年,她与丈夫最终定居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在县水利局工作至离休,将 "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的誓言刻进中原大地。
信仰传承:油灯下的初心颂
1967 年夏夜,一群学生越墙抢夺家中枪支时,时革新从炕席下摸出木手枪与钢丝响枪,虎步迈入院中吼道:"老子是女八路,想死的留下!" 响枪震落月光里的瓦片,吓跑众人后,她对子女说:"枪杆子必须听党指挥,这是命根子!" 离休后,她把挖地道的油灯擦得锃亮,在 "家庭党史课堂" 里指着灯芯说:"这灯照过伤员的脸,也照过鬼子的尸。"
如今,九旬高龄的她仍能清晰背诵劝降词:"皇协军,大龟孙,欺压百姓忘了本。吃的小米饭,黄狗皮裹身,杀人放火缺德性,辱没祖宗没人性。" 六子女中长子石崟、长女石珂等 3 人成为党员,孙辈们记得她总说:"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 建党慰问时,她指着党徽笑眼弯弯:"我党龄 80 年了,还能给年轻人讲讲 '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下神兵千百万 '..."
从河北赵县、冀中地道到随刘邓大军南下,再从中原治淮堤坝到河南泌阳,时革新的人生如同一首用民谣谱成的党史长诗。在建党 104 周年的今天,这位 "双枪老太婆" 用近百年岁月诠释着:真正的信仰,是将个人生命熔铸进民族的奋斗史诗,让每一个足迹都镌刻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此刻,她身上闪耀的革命精神与时代光芒交相辉映,永远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脉相连的永恒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