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古邑.长清》之九: 名人成就无名山
诗人徐志摩遇难地——开山
李良森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相信每一位喜欢徐志摩的朋友都会背诵这首诗。
我也相信,每一位来开山——徐志摩纪念公园寻迹凭吊在此陨命的诗人时,也都会默默吟诵这首充满深情和爱恋的诗。
开山,在现在的长清大学城山东工艺美院北边,原开山村和炒米店村的西向,所以开山和炒米店两村的村民习称“西大山”;不过此山南边的王府庄等更多村庄却习惯把此山称之为“北大山”,然而这座山在地图上标注的名号是开山。
开山,山不高,看起来不过百八十米,海拔也只有295米。明朝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有一家姓陈的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到了该山的西山脚下定居,所以,陈氏一家也称这座山为“东山”。后来,该户人家不断繁衍,又有外户不断迁入,遂成聚落,且多数村民皆以开山凿石售卖营生果腹,所以把这座既叫西大山,也叫北大山,原称东山的山易名为“开山”。
许多年来,这座叫开山的小山,名不见经传,甚至好多人都不知道这座形如马鞍状、突兀而起,满眼碎石覆坡,树木稀疏瘦弱,且与周边山脉连绵相接的低矮小山,究竟是在何处。如果没有那么一个惊魂动魄的故事发生,也许它会永远在世界上籍籍无名。故事——应该说是空难——发生在1931年11月19日中午时分,著名诗人徐志摩在此坠机身亡。从此,这座山便有了灵魂,遍坡的草木懂得了垂首肃立,漫山的坚石也懂得了忍痛悲咽。
“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濛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个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大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中曾如此描述。
惨剧经过大致是:11月19日这天,徐志摩急忙赶赴北平参加林徽因当晚在协和小礼堂举行的讲演,林徽因演讲的主题是面向外国驻华使节讲解中国古建筑。而徐志摩这次免费搭乘的是运送邮件的飞机——“济南号”,机上除搭客徐志摩之外,还有机师王贯一、梁壁堂。早上8点,徐志摩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明故官机场起飞。起飞前他曾发电报给梁思成、林徽因夫妇。10点10分,飞机抵达徐州机场,徐志摩突然头痛欲裂,他在机场写了封信给陆小曼、说因头痛不拟再飞。但是10点20分,他还是登机再次起飞......
据当年11月20日胡适日记记载:“昨早志摩从南京乘飞机北来,曾由中国航空公司发一电来梁思成家、嘱下午三时雇车去南苑接他。下午汽车去接,至四时半人未到,汽车回来了。我听徽因说了,颇疑飞机途中有变故。今早我见《北平晨报》记昨日飞机在济南之南遇大雾、误触开山,坠落山下,司机与不知名乘客皆死,我大叫起,已知志摩遭难了。电话上告知徽因,她也信是志摩。上午,十点半我借叔永的车去中国航空公司问信。他们也不知死客姓名。我问是否昨日发电报的人,他们说是的。我请他们发电去问南京公司中人,并请他们转一电给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十二点钟回电说是志摩。我们才绝望了!”
徐志摩遇难之后,当时的《大公报》、《申报》、《益世报》、《北平晨报》、《民国日报》等报纸都进行了连续追踪报道。徐志摩所乘的“济南号”飞机是美国司汀逊式(Stinson-Detroiter )六座单叶飞机。《大公报》以“济南号触巅惨剧徐志摩与(遇)难航空界之大不幸!文学界之大损失”为题、详细报道了失事过程:济南号“距济南城南三十里之党家庄附近因天雨雾大,误触党家庄迤西十八里之开山山头”。《申报》则在当日以“京平航空济南号机失事”为题报道说:“今日京平航空公司济南号机由飞机师王锡五、梁璧堂驾驶早十点二十分由徐州北开”、“飞抵津浦线济南站南三十里之党家庄站西南十二里、距路线两里余开山地方”坠毁。《北平晨报》报道:济南号“正午抵济南以南党家庄附近,忽遇大雾,隧误触开山,汽缸炸裂着火、司机乘客均惨毙、邮件全部焚毁、机身仅余一铁骨”。又称“济南号肇祸原因:汽油渗漏因而燃烧、撞击地点系西大山”。《民国日报》也报道济南号“飞至距济南城南卅里党家庄附近,因天雨雾大,误触党家庄迤西十八里之开山山头,当即堕落山下,机身全焚”。
对于失事原因,诸多学者和徐志摩生前好友汇总当时报纸报道,可归结为:(一)“大雾迷漫,不辨方向”,“因天大雾,对面不能见人,机触山尖,将葛斯林油箱发火,机由山顶落于谷内”;(二)“天气不佳,机师忙于识辨方向,未暇顾及机件损坏”;(三)“外传为汽缸渗漏,天气报告亦迟误”,“迨该机飞行已十分钟后,徐州站始接到天气报告。驾驶者对前方天气之如何,毫无所闻”。等等,不一而足。
至于后来关于徐志摩遇难地的笔墨官司,皆源于沈从文的记述,因为他在回忆中说“济南号”飞机撞上了济南白马山。
据说,飞机失事时,一名津浦铁路的路警亲眼目睹了飞机撞山的惨剧。于是,他告诉站长,站长立即通知了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办事处,次日派人调查,方知飞机失事烧死3人,两位是司机,另一位便是搭乘邮政班机的徐志摩。徐志摩是五四以来我国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的创作与佚事一向为国内外文化人士和众多崇拜者的喜爱与关注,因而他坠机身亡的消息也在全国各大报纸显要位置刊登。但,当时因记者大多不了解济南附近的地理情况,写为“飞行至济南城南三十里党家庄,因天雨雾大,误触开山山顶,当即坠落山下”。虽明确失事地点为开山,但却又糟糕的误认为“开山即白马山”。甚至直到1981年8月沈从文先生在其《友情》一文中还说:“出事地点叫开山,本地人叫白马山”,“那日由南京起飞时气候正常,因济南附近大雾迷途,在市空旋时,最后撞在白马山半斜坡上起火焚烧"。这一错误以讹传讹竟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为了弄清这一历史事实,著名作家任远先生曾于1987年深秋从济南乘火车,经白马山车站,到党家庄下车。四处打听的结果是开山在炒米店附近。而白马山从来没有叫过开山。于是任远先生又从竞家庄乘火车到炒米店,方知开山便是炒米店与开山村东的系列山。而且又寻根问底找到飞机失事时的见证人栗德明老人。莫德明老人当时才17岁,正是活泼、好奇不怕“跑穷腿”的年纪。他不但眼见飞机撞在开山东坡,还跑到烧毁的飞机跟前去瞧稀罕。见“两个开飞机的人都已烧毁,另有一个还看出是穿大衣和皮鞋的人烧的轻些,可头上碰了一个洞”,这便是当时曾自北京来济南瞻仰过徐志摩遗容的沈从文先生所描述的那个难者徐志摩了。
徐志摩的遗体运回上海万国殡仪馆,文化界、教育界的人都来瞻仰和吊唁这位“新月派”大诗人。灵堂里挂满了亲友和他的崇拜者们送的挽联、挽诗和祭文。一些社会名流如蔡元培、于右任、杨青佛、章士钊、梅兰芳、郁达夫、欧阳予倩等也送了挽联或挽诗。为帮助年轻人了解这位二三十年代的大诗人,并借以悼念这位魂断开山侧的“外来客”,特录几位名人贤达撰写的挽联:
黄炎培的挽联是:“天纵奇才死亦奇,云车风马想威仪。卅年哀乐春婆梦,留与人间一卷诗。”
郁达夫的挽联是:“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时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蔡元培先生则精辟概括徐志摩短促而闪光的一生,挽联为: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所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如今,北大山已经如人所愿开辟为徐志摩纪念公园,不仅供长清大学城的莘莘学子可以随时来这里与诗人吟诗作对,全国各地的徐粉们也络绎不绝来这里凭吊、追念诗人,纵情吟诵诗人的名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作者简介:
李良森,网名义和庄主。1946年生,1962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1979年起有剧本参加县、市汇演,1980年陆续有散文、小说在省市报刊发表,时有小奖。1985年签约长清县文化馆合同创作员,1988年正式调入。1993年评聘文创二级,1996、1998年先后任县(区)文联、政协副主席,进入公务员系列同时失去职称评聘资格,所幸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尤其2006年离岗后时间自控,如鱼回渊。几十年来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民间文学、旅游文学等十余部。其中主编《长清民间文学集成》获国家艺术科学领导小组先进工作者称号,《山楂峪闹剧》获济南市首届泉城文艺(民间文学)奖;长篇小说《相思河》获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泉城文艺奖,长篇小说《义和庄》获省、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燕儿燕儿快來吧》获市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