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同 年
【陈才苏】

城步苗乡相认的“同年”,非止于同庚,更是异姓间一种约定了三代以上的亲情。一旦结为同年,男则成一生兄弟,女则成一生姊妹;连称呼对方父母亦别有温情,唤作“同年芽”、“同年娘”,如此牵连,延及子孙。(编者注:①城步苗乡,指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②同年芽:方言,“芽”即爹。)
妻子四莲上小学三年级时认了一位彭姓同年,名琼玉,只大妻子六天。自相认始,每逢春节,她们必相互登门拜贺,彼此的父母也便成了“同年芽”、“同年娘”。1982年春节,四莲和我订婚后,仍不忘专程去琼玉家拜年,姊妹情意如初。
妻子娘家住在县城儒林镇的四街,旧称“榨子门”,地处老县城古道中心;琼玉家则安于城南路,靠近巫水河边,与县木器厂为邻。两家相距不过五百米,读小学时又恰在同一个班,这便早早铺就了一世情谊之路。
认了同年后,两人交往愈发亲密。四莲家离城里的红旗小学略近些,每日清晨,便约琼玉在电影院门口会队(方言,即会合、集合),相互望见身影时便赶紧迎上去,然后拉拉手,结伴同赴学堂。学习上更是形影不离,时常聚在一处做作业,多数时候是四莲留在琼玉家中,偶尔琼玉也会来四莲家里。一次两人为一道乘除混合算式争执不休,一个说先乘后除,另一个却坚持先除后乘,争至次日请老师裁决方才罢休。作业晚了,两人便滚作一团,挤在一张床上,头挨头仰面睡去。
那时小县城人家尚可养牲猪和家禽,扯猪草便成了女孩子们的“专利”。两人常常结伴奔赴郊野,四莲的胆子略略大一些,常护着比她还大几天的琼玉。一回正扯着猪草,琼玉猛见一条黑蛇,惊得丢了筛子拔腿便跑。四莲急忙上前抱住琼玉,轻拍其后背安抚,随后寻根粗壮树枝,挑起那担筛子,两人一同踏上归途。

1990年,四莲随军迁至广东,从此与同年琼玉聚少离多。然而心中牵挂从未中断,只要回城步,定要设法与琼玉一家相聚。后来琼玉女儿远赴昆明工作,且在昆明安了家,琼玉夫妇便多居昆明。前年暑假,琼玉夫妇回城步装修房子,我们终于又见了面,彼此相邀日后走动。自此妻子心中便埋下心愿,念念不忘要去昆明探望同年和同年的女儿。
前不久我们商量出游计划,妻子便直说想去昆明,我应允下来。虽云南已去过多次,只为方便妻子与同年一家相聚,我特地向旅行社商定了一条昆明周边的小众路线。天遂人愿,恰有如此一条行程,价格虽贵些,却圆了妻子会友、旅游两桩心愿。六月二十一日下午,我俩抵达昆明住处时,琼玉夫妇已在女儿与外甥女陪同下,早早守候在餐厅等候我们了。二十五日游程结束后,我们重聚于老滇山寨把酒言欢,随后又同乘地铁至金桂街花市,一路笑语盈然,花影人面两相映。
我曾笑问妻子:“你和琼玉性格大不相同,如何能将这份异姓姊妹情维系得如此历久弥新?”妻子答得朴素:“我俩虽然性情有些差异,可两家家境相近,都是小户人家,彼此没有门第隔阂;又能互相包容,互相体谅——我们既是同年姊妹,更是贴心知己啊。”
此“同年”之情,深于血脉,浓于闺阁私语,它如根脉深扎,逾越了俗常的缘法。岁月漫漫,人心易散,她们的手却从未松开——童年上学路上紧牵的手,蛇影惊心时护持的手,直至暮年花市里温暖相执的手,指缝间渗出的暖意,已成了彼此生命里最可靠的墙基。
当儿女们亦随之承唤一声“同年娘”时,这声称呼便如清澈的泉水,自上一辈的源头汩汩流淌下来,沁透了后来者的心田。原来人间的情谊深处,真的可以生出枝桠,在时光的流转里默默铺展,荫蔽数代人。
这“同年”二字,是巫水河的清亮遇见了滇池的深湛,是前海湾的湛蓝遇上了昆明的七彩,是由岁月耐心熬炼成的一味药——专治人间离散,专慰尘世荒凉;那声“同年娘”的呼唤,便如根深扎入泥土,纵使相隔千里,亦能牵连彼此,共享人间日月,同沐人间风雨。(2025.6.28)

(同年二字是一味药,专治人间离散)
【尾韵】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禅韵》(杨澜一)

【作者简介】

陈才苏(1958- ),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1978年入伍,从军25年,参加1979年对越作战、1998年长江抗洪、“砺剑2000”演习等,荣立二等功。2002年转业,现定居深圳。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陈才苏作品-(待建立作品合集)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别忘了关注我)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