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魂长歌 深情礼赞——赏析马学林诗词对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深情礼赞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禾下乘凉”曾是袁隆平院士朴素而深情的梦想。诗人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为这位“当代神农”立起不朽的碑铭,用古典诗词的璀璨语言,将袁隆平的精神形象升华为一个超越时代的文化符号。
马学林笔下的袁隆平首先被赋予“自然之神”的光环。“神农当代立畴边”、“神农再世解民痴”、“神农降世人寰”等诗句反复吟咏,将袁隆平置于上古农耕文明的神圣谱系。这并非虚饰的比拟,而是对一位让土地奇迹般重生的“稻父”最贴切的礼赞。他踏遍“千原”、“千畴”,于“斥卤”、“贫荒”之上缔造神话——如“碱土生春凝玉粒,盐滩化碧涌金田”。在诗人眼中,袁隆平就是那“破晓叩天荒”的“稻魂”,他手中的种子,成为大地上最神圣的符咒。
袁隆平形象的第二重神性光辉,闪耀于他作为“科技之神”的传奇。马学林以凝练诗句聚焦其科研突破的艰辛与辉煌:“千畴踏破寻青颖,百代躬耕让绿奇”写其跋涉;“万里风涛筛玉种,十年血水淬金芒”状其求索;“踏月筛千种,披星育九岐”绘其专注。那改写世界粮食版图的“三系功能”,被赞为“解倒悬”的救世之力。诗人更以“基因沧海编”的奇崛想象,将科学探索升华为对生命密码的庄严重写——袁隆平不仅育种,更是在沧海桑田之间,重编了人类生存的基因序列。
最为动人的,是袁隆平身上所闪耀的“人文之神”的辉光。马学林以沉痛笔触回溯“饥馑”、“饥殇”的历史背景:“黎庶城乡饥馑时”、“饥鸿哀旷时”、“犹记饥肠啼野日”。正是这份对人间苦难的深切悲悯,使袁隆平的科研超越了技术层面。他的“一念破云天”,只为“廪满粟超前”;他的“赤县饱丰年”宏愿,终成“人寰万里熟风香”的现实。诗人敏锐捕捉到袁隆平“禾下乘凉”之梦的深远象征:“今卧禾阴下,清风万古奇”——这既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其精神在人间如清风般永恒流淌的隐喻。
马学林诗词的卓绝之处,在于将这三重神性融于精妙的时空艺术。十首诗词构成宏阔的时空画卷:从“荒岁刻心煎”的沉重历史,到“金水卷千江”的壮阔现实,再到“万古稻香连”的永恒未来。袁隆平的生命轨迹在诗中凝成不朽的闭环——其功勋“辉光耀永年”,其精神“摇穗接天疆”,其身影“秋原尽处是君裳”。诗人更以“稻魂”、“稻父”等核心意象为诗眼,贯穿各篇,使袁隆平的形象如饱满稻穗般沉甸甸地垂立于天地之间。
诗人对古典诗词形式的娴熟驾驭,为袁隆平精神赋形。七律的庄重典雅、五律的凝练沉郁、词牌的宛转深情,皆服务于对“稻父”伟业的咏叹。如《临江仙》下阕:“碱海翻珠腾玉水,盐滩能矗金田。乘凉禾下卧云烟。秋风摇穗摆,万古稻香连。”——盐碱地变沃土的奇迹,与禾下乘凉的愿景,在如歌行板中化为永恒意象。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严谨使用,赋予诗词庄重恢宏的仪式感,契合对国之勋贤的崇高敬意。
马学林以十首诗词构筑了一座宏伟的文学丰碑,将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朽功勋与“心系苍生”的精神境界,熔铸于古典诗词的庄严形式之中。这组作品横跨七律、五律及《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诸词牌,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严谨框架内,以精金美玉般的语言,完成了对一位科学巨人的深情礼赞。
袁隆平一生与饥饿的记忆紧密相连。马学林深刻把握此点,开篇即把读者拉入历史苦难的深处:“黎庶城乡饥馑时”、“荒岁刻心煎”、“饥鸿哀旷时”——这些凝练的诗句如利刃,剖开了民族记忆中关于饥饿的沉痛伤疤。在“犹记饥肠啼野日,恸人寰”的惨痛画面中,“稻粱荒”成为悬在民族头顶的利剑。诗人并非仅止于渲染苦难,而是以强烈的今昔对比,为袁隆平的伟大出场铺就了厚重底色。当“嘉禾拯世香”的奇迹出现,那“斥卤成金盈廪满,贫荒化碧绿连天”的巨变,便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马学林诗词最富创造性的艺术贡献,在于成功构建了“当代神农”这一崇高意象。“神农当代立畴边”、“神农降世人寰”、“神农再世解民痴”——诗人将袁隆平置于中华农耕文明的神圣谱系中,使其从悠远的神话中走来,成为一位脚踏现实大地的科学巨人。这一意象并非虚幻拔高,而是扎根于袁隆平具体而微的科学实践:“千原踏破寻良种”、“千畴踏破寻青颖”、“千畴踏破叩苍天”。那“万里风涛筛玉种”的执着,“十年血水淬金芒”的坚韧,正是“当代神农”意象得以成立的坚实基石。他“朝沐露潮身体倦,暮归星斗志人知”,其形象在艰苦卓绝的科研跋涉中愈发高大。最终,“莫问神农归远地,秋原尽处是君裳”,袁隆平的身影与金黄的稻田融为一体,成为新时代田野上最动人的风景。
袁隆平科研事业的划时代突破,在马学林的笔下被赋予了史诗般的壮美。他攻克“三系法”杂交水稻的科学壮举,被凝练为“三系功能解倒悬”——以“解倒悬”这一古语,精准喻指其将亿万人从饥饿危境中解救出来的伟绩。面对盐碱滩涂这一传统农业的禁区,袁隆平团队以科技之力点石成金:“碱地凝珠粒,盐滩焕玉装”、“碱土生春凝玉粒,盐滩化碧涌金田”。诗人将“斥卤成金”、“碱海翻珠”等充满魔幻色彩的词汇赋予科技伟力,使盐碱地稻浪翻涌的奇迹,升华为一曲人定胜天的科学凯歌。那“茎秆擎寰宇,基因沧海编”的雄浑笔触,更是将基因科技的微观世界,与保障人类粮食安全的宏图伟业紧密相连,展现出科学探索的磅礴气势。
“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朴素而伟大的梦想。马学林敏锐地捕捉住这一精神象征,使其成为贯穿组诗的灵魂意象:“禾下清凉梦可期”、“今卧禾阴下,清风万古奇”、“乘凉禾下卧云烟”、“卧禾穗,香盈袖”。这反复咏叹的“禾下”意象,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间的描述,它凝聚着一位科学家对大地最深沉的爱,对丰收最浪漫的憧憬,对人民最无私的奉献。当“万层嘉穗香阡陌”、“秋风摇穗摆,万古稻香连”的丰饶图景展现于眼前,袁隆平“禾下乘凉”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这“人寰万里熟风香”的盛景,正是对他毕生奋斗最辉煌的加冕——“勋誉辉光耀永年”。
马学林这组诗词,堪称以传统诗学礼赞科学精神的典范。他将袁隆平院士“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朴素誓言,升华为一曲恢弘的“稻魂长歌”。诗中那三重神性光辉——自然之神、科技之神、人文之神——最终汇聚成人类面对苦难的不屈丰碑。马学林这组诗词,还是古典形式与现代精神的成功遇合。他以“千畦筛月影,一念破云天”的凝练笔力,将袁隆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国士担当,升华为“稻魂卷起覆饥仓”的永恒诗魂。诗人笔下“绿滩金水卷千江”的壮阔画卷,不仅是对盐碱地变良田的科学礼赞,更是对袁隆平“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赤子情怀最深沉的呼应。
在“今卧禾凉风起处,接云天”的浩渺意境中,袁隆平院士的生命似乎已化为天地间一缕永恒稻香。马学林的十首诗词,正是以传统之韵为舟,承载着这份弥足珍贵的稻香,穿越时间的长河——那“万古稻香连”的不仅是阡陌田畴的丰收喜悦,更是民族记忆中一位科学巨匠以稻穗写就的精神碑铭。当“秋风摇穗摆”,稻香漫过万顷田畴,袁隆平的身影已融入每一株低垂的稻穗。诗人以“万古稻香连”的结语,将这大地上的奇迹凝成超越时间的永恒意象——功勋刻于沃土,精神溶于金穗,在每一粒种子的胚芽中,都回荡着他未竟的“禾下乘凉”之梦。
2025.6.29.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6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