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公豆腐的传说
陈宝明
老子《道德经》云:“斋食(即素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中国道教自古以来就有吃斋食的习俗。可以说斋食与道教本身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宜兴张公洞作为张道陵修道炼丹之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斋食文化丰富多彩。它在穿越几千年的道教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天师派道斋文化,其中的天师豆腐早在西晋永嘉年间,就成为当时道教天师派史上的一大特色菜肴,香味沁人心脾,声名远播,深受广大庶民的喜爱。
在道教历史上,相传,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之孙子、西汉淮南王、道教重要人物刘安就是淮南八公山豆腐创始人。又传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天师豆腐的奠基人,张公洞(洞灵观)便是天师豆腐的发源地。
东汉时期,张道陵儿时叫张陵,聪慧过人,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称天师道)。汉明帝永平二年,他经郡守举荐,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令一职。但不久就辞官隐居,云游名山大川。游至阳羡(今宜兴)盂峰山中修道炼丹,在炼丹术领域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不但能成功炼制出众多成效显著的丹药,还通过炼丹术深入探索了物质的本质特性以及变化的内在规律。
张道陵为了身体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尝试各种材料和配方,需要添加各种辅助的原料,比如用黄豆磨成的豆浆便是其中的一种。这些豆浆经过沉淀后自然就将水当做废水倾倒,但里面还混杂着各种药物和食品中的元素。当时,磨豆浆的废水从盂峰山上流入一个坑洼,有部分贮存其中浸泡淤积,便凝结成软固体,几天后会出现腐烂长毛,即成为卤水。张道陵在炼丹时无意间看到,将卤水(盐卤)滴入豆浆中,就成了豆腐花。豆腐花遂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豆腐,取名“盐卤豆腐”,成为获得效果更好的道家仙丹。
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宜兴寻父时,身染小疾,茶饮不思。当时,就至洞灵观原址重建的朝阳道院,道长潘朝阳传承着张道陵的“盐卤豆腐”制作技艺。潘道长听说乾隆皇帝要来寻求灵丹妙药,大清早就命道童们将道院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不敢怠慢,并亲自下厨烹饪,排摆一桌道院里最好的“天师御膳”,其中有油煎豆腐、煨汤豆腐、红烧豆腐、清炖豆腐、豆腐砂锅煲等斋食各具特色,炊金馔玉。乾隆皇帝一到斋食馆感觉阵阵豆香味扑鼻而来、胃口大增,尤其对其中的一道咸肉煮冬笋豆腐赞不绝口,倍感舒服,神清气爽,出乎意料地发觉自己的病竟不治而愈,眉欢眼笑,赞不绝口。就将“盐卤豆腐”敕封为“天师豆腐”。回京城后,特宣召潘道长进京传艺“天师豆腐”。
从此,“天师豆腐”在乾隆皇帝的推崇下,名扬大江南北,定为宜兴民间经典的宜帮名菜之一。几百年来影响着宜兴人的生活,在丰富物质生活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制作技艺和名称上不断推动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赋予“天师豆腐”新的文化内涵,还传颂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
俗话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相传,“磨豆腐”故事就发生在烟雨江南的宜兴,传承着“天师豆腐”的技艺制作,在江浙沪一带家喻户晓,深有影响。在盂峰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叫甘泉,村里有一个寡妇叫庄小娥,外表文静秀气,内在乐善好施。她传承着父亲制作“天师豆腐”的工艺流程,靠磨豆腐谋生。
腊月二十五的晚上,她到村庄旁边的小溪涧提水,不提防水桶被一个行走匆忙过路的人撞倒了。这个人名叫杨宜度,是为当地员外周金龙家里雇拥的长工,为人憨厚老实,心里总牵挂着亲人,且孝敬长辈。杨宜度在员外家艰辛劳作干了一年,周金龙竟把他一年的工钱赖掉了。除夕已到,一路上他想着家里的老娘正饿着肚子,连一个铜板都没有,怎么回家过年?急得心慌惶惶不安,一不小心便把庄小娥的水桶撞翻了。
庄小娥盘根究底后,却自然流露出一种慷慨与仁慈之心。就把杨宜度接到自己家里,拿出十个银元让他买些年货给老娘送去。老娘见此非常激动,内心充满喜悦和感激。
傍晚,杨宜度为表示感谢庄小娥的善良之心,就回返她家。只见庄小娥一人孤苦伶仃,正在按照常规开始制作豆腐,忙前忙后,有条不紊。杨宜度看着按捺不住,立即帮她挑水、牵磨、舀豆、立浆、烧火……干得热火朝天。牵磨时杨宜度说:“问嫂嫂,牵磨牵得好不好?” 庄小娥回答:“叫呀么叫叔叔,牵磨牵得真正好……”
在一片宁静的夜色,银色的月亮高悬夜空,四周一片静寂,唯有月亮与星星悬挂在天空之上,照亮了他们的心灵,宛如明灯一般,给他们带来温馨和希望,美丽和喜悦。两人心中的不安和迷茫渐渐消散,寻找到彼此之间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和淡泊。
屋里没有嘈杂音,只有磨豆腐“吱嘎吱嘎”的声音,两人十分投缘,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聊自己,聊过去,聊梦想,聊尚不可知的未来,彼此之间的对话不仅有着轻松的玩笑,也有着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满屋子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犹如烧开的豆浆热气腾腾,豆香四溢,沉浸在最为强烈的幸福和祥和氛围之中。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天都快亮了,豆腐也就顺利制作完成了。杨宜度就想要回家,庄小娥心里真有些舍不得,就请他喝了一碗热乎乎新鲜出锅的豆浆,又借给他一件棉衣穿上。杨宜度感觉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温暖体贴的关怀,这不经意间的小举动, 汇聚成爱的海洋,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连话都说不出来。此时,庄小娥敞开心扉对杨宜度说了真心话:“大家都是苦命人,应该互相帮助,你把老娘接到我家来,咱们共同生活。”杨宜度立即应允。
“心无闲愁天地宽,岁月沉淀出精华。”当年春节之际,两人彻底冲破旧封建礼教的束缚,打破传统落后的“守寡”婚姻观念。从相互同情,产生为相互爱慕,两颗炽热的心灵终于碰撞出真挚爱情的火花,甜甜蜜蜜迈向幸福的殿堂,终成眷属。后来,“磨豆腐”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辐射至大江南北,口耳相传已经成为江南吴越文化的一个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远古时期,宜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称“滩簧”。太平天国前后,“滩簧”与宜兴三跳道情、唱春相融合,一脉相通,逐渐派生出来曲艺形式的“锡剧”。在传唱的过程中,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风格别具风韵。还不断使演唱艺术日臻完美,形成了低回婉转、刚柔相济、神韵悠长的“江南”唱腔,为群众喜闻乐见。由此,“磨豆腐”故事的题材编成以锡剧《双推磨》登上了艺术高峰。1953年,在锡剧的基础上由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新加工创作整理,改编为《双推磨》锡剧电影,把封建礼教压迫下旧时代女人扭曲复杂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寡妇不再嫁”社会女性的一个缩影,向人们传递着正能量。直到今天,锡剧《双推磨》都让人们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天师豆腐”细数时光的痕迹,历经岁月的磨砺与沉淀、传承和弘扬,又因与张公洞有着历史渊源,20世纪90年代,被当地老百姓顺口以“天师豆腐”更名为“张公豆腐”。这一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美食,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深受大众喜爱,已经成为当下宜兴美食的品牌和文旅融合的精美菜肴。
据当地长者说,“张公豆腐”源自“天师豆腐”,利用张公洞石灰岩缝中渗透出来至甘泉溪河流域的独特优质天然泉水,四季常清,清澈见底,纤尘不染。是采用千年传统的手工石磨工艺,精选优质大豆为原料,制成的豆腐。具有鲜、嫩、白、爽、香、滑的鲜明特色,没有豆腥味和机制豆腐的异味,白嫩光滑,脆而不碎,清香鲜美,柔滑润喉,无论是油煎、红烧、汤煲或清炖,都有与众不同的风味。它依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如高质量蛋白质、大豆卵磷脂和植物雌激素等成分,营养极为丰富,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青睐。
怪不得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极喜食豆腐。居住宜兴时,不但喜欢“盐卤豆腐”或“天师豆腐”,还经常亲自做豆腐,并精心烹制,用味醇色美的豆腐菜招待亲朋好友。留下了《蜜酒歌》诗云:“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的千古诗词。赋予了“张公豆腐”一份高雅的格调,一丝浓厚的本地美食风格和乡土原生态气息。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