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记峨眉山一一心灵的圣地(散文)
杜继申(四川)
童年时,峨眉山的传奇故事如永不消逝的神秘电波,在我心底不时闪烁,悄然埋下好奇的种子。那时我便暗自许下心愿:等我长大,一定要踏上峨眉山,亲眼目睹那震撼心灵的天下奇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岁月匆匆流逝,退休后的去年夏天,我毅然将峨眉山列为旅游首选之地,与老伴携手踏上这片魂牵梦绕的神山灵地。
从成都东站乘坐开往峨眉山的火车,途经眉山、乐山等地,抵达峨眉山火车站。下车后,可在车站换乘景区观光车至雷洞坪停车场,接着徒步1.6公里到接引殿索道站,乘坐索道便能直达金顶。当然,也可以从峨眉高铁站出发,自主选择经五显岗、报国寺、清音阁、万年寺、一线天、洗象池前往雷洞坪,最终抵达金顶。而我,则从报国寺起步,朝着雷洞坪进发,奔赴金顶。
关于“峨眉山”之名的由来,流传着几种饶有趣味的说法:山形说认为,大峨山与二峨山两山相对,宛如古代女子秀丽的细眉,故而得名。郦道元在《峨眉郡志》中形容峨眉山“此山云鬓凝翠,鬓黛遥妆,真如螓首如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益州记》也有记载:“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水文说指出,峨眉山屹立于大渡河之畔,大渡河古称“涐水”,山因水得名,称“涐眉山”,后来山与水分离,“涐湄”渐渐演变成“峨眉”。道教渊源说提到,峨眉山早期是道教圣地,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向“天真皇人”问道,道教典籍称其为“虚灵洞天”,山中现存的纯阳殿、九老洞等遗迹,似乎暗示“峨眉”二字或许与道教文化中的某种意象或理念相关。佛教文化说则表明,唐代禅宗大师慧通将山名正式定为“峨眉”,这与《华严经》中“震旦国中,峨眉者,光明山也”的佛典记载不谋而合。佛教传入后,峨眉山逐渐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佛典中的名称与山名相互印证,使得“峨眉山”之名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广为人知。 在茫茫尘世中,峨眉山声名远扬,宛如一座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神圣殿堂,历经悠悠岁月,依然傲然屹立。它汇聚了大自然的雄浑与灵秀,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承载着深邃悠远的佛教文化。怀揣着满心的憧憬与期待,我踏入这片充满诗意与神秘的山峦,一场涤荡灵魂的奇妙旅程就此缓缓拉开序幕。
初至峨眉山,其磅礴气势瞬间将我震撼。连绵起伏的山峦,恰似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于天地之间,巍峨高耸,直插云霄,尽显雄伟壮观之姿。极目远眺,峻峭的山峰林立,怪石嶙峋,悬崖峭壁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大自然以鬼斧神工精心雕琢的宏伟画卷,让人不禁感叹人力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每一块石头都像是岁月的忠诚守望者,默默诉说着古老的传奇故事。历经亿万年的风雨洗礼,它们依旧坚守在此,见证着岁月的更迭变迁。相传,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众多高僧大德曾在此修行悟道,这些历史痕迹,更为峨眉山增添了一抹神秘迷人的色彩。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缓缓前行,峨眉山的秀丽景色如同一幅绝美的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漫山遍野的葱郁树木,仿佛为山峦披上了一件翠绿的华丽锦袍。枝叶相互交错,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落下来,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宛如梦幻仙境。山间,清泉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水底的沙石与自在游弋的小鱼清晰可见。泉水撞击着石头,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宛如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悠悠萦绕在耳畔,令人心旷神怡,沉醉其中。溪边,野花竞相绽放,五彩斑斓——红的似燃烧的烈焰,粉的如天边绚丽的云霞,白的像冬日初雪。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阵阵馥郁的芳香,引得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欢快起舞,为这秀美的山水增添了一份灵动活泼的气息。
峨眉山的险峻,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九十九道拐和钻天坡。九十九道拐起于寿星桥,止于凌霄亭,是峨眉山著名的险坡;钻天坡位于九岭岗莲花石与洗象池之间,石磴嶙峋,攀登其上,犹如直登天梯。攀爬在陡峭的山路上,一侧是高耸入云、难以逾越的绝壁,另一侧是深不见底、令人望而生畏的山谷。脚下的石板路崎岖不平,每迈出一步都需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万丈深渊。然而,正是这份险峻,让人更深刻地领略到大自然的强大力量,以及人类挑战自我的无畏勇气。攀登途中,我看到众多登山者,他们汗流浃背,衣衫被汗水浸透,却目光坚定,一步一步朝着山顶奋力前行。他们的身影在这险峻的山间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高大,仿佛在与大自然进行一场无声却震撼人心的对话,用坚持和毅力谱写着生命的壮丽篇章。 在广袤的天地间,峨眉山恰似一位清丽脱俗、遗世独立的佳人,静静伫立,散发着迷人而独特的魅力。这座仙山通常分为金顶景区、清音阁景区、报国寺景区、雷洞坪景区等,每一处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之美,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入山第一座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寺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建筑宏伟壮观,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作为峨眉山的门户,寺庙建筑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处处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寺内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悠悠钟声与袅袅香烟交织,弥漫着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踏入寺门,内心的浮躁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宁静与平和,仿佛尘世的喧嚣都被隔绝在外。景区内的第一山门、天下名山牌坊等标志性建筑,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和谐共生,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宛如世外桃源。这里是游客了解峨眉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每一块石碑、每一座殿堂,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寺内的七佛殿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殿中供奉着七尊高大的佛像,即著名的七佛。听导游讲解,七佛源自《长阿含经》等佛教经典,记载着他们各自的故事。在殿中,从左至右依次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这七佛代表着佛教漫长的传承与发展,他们的慈悲与智慧跨越时空,给予世人无尽的启示与庇佑。他们静静地凝视着世间万物,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在这里,我看到许多前来朝拜的信众,他们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眼神中满是对生活的期许和对未来的憧憬,充满虔诚与希望。在这片土地上,信仰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力量,支撑着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佛教文化在峨眉山历经千年传承,无数高僧在此讲经说法,留下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峨眉山文化底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熠熠生辉。
沿着山间小径继续前行,便来到清幽秀美的清音阁景区。这里海拔在1200 - 2080米之间,峨眉山的精灵——猕猴主要分布在这片山林中,为这片土地增添了许多趣味与生机。常见它们出没于清音阁一线天、洪椿坪、九老洞、洗象池一带,其中,离清音阁不远的生态猴区是游人观猴的最佳之地。这些猕猴活泼俏皮、机灵可爱,时常在路边与游客嬉戏玩耍,带来无尽欢乐。瞧,小猕猴在树枝间跳跃穿梭,动作敏捷,宛如灵动的舞者;老猕猴端坐在地上,眼巴巴地望着游客手中的食物,模样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不过,也有一些调皮的猕猴,总是呲牙咧嘴,凶神恶煞,不是抢夺游客的东西,就是在岩石上、树杈间窜来蹦去,十分吓人,上山的游人可千万不要轻易招惹它们。
这里的山水风光旖旎迷人,以双桥清音为代表景观。黑白二水在牛心亭下汇聚交融,撞击出的美妙声音,宛如悠扬的琴音,在山谷中悠悠回荡,余音袅袅。周围绿树成荫,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溪流潺潺,清澈见底,恰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美轮美奂。走进一线天峡谷,狭窄幽深的通道让人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两侧山峰高耸入云,抬头仅能见到一线天空,谷内凉爽宜人,溪流奔腾不息,发出清脆的声响,给人带来惊险刺激又清新自然的独特体验,令人难以忘怀。
雷洞坪景区拥有大片茂密繁盛的原始森林,这里是登山者进入高山地带的起点。沿途可见树木高大挺拔,直插云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森林覆盖率极高,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每一次呼吸都充满清新与活力,让人神清气爽,精神抖擞。由于海拔较高,雷洞坪的气象条件复杂多变。时而阳光明媚,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让人心情愉悦;时而云雾缭绕,整个景区被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宛如仙境;时而细雨纷飞,雨滴轻轻敲打着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宛如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在这里,游客可以真切感受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景象,领略大自然的神秘莫测与变化无穷。
华藏寺是金顶最大的寺庙,由金殿、银殿、铜殿组成世界最大的金属建筑群。寺内供奉着高达48米的四面十方普贤金像,其工艺精妙绝伦,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璀璨,与周围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让人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神圣与宁静,心灵也随之得到净化。巨大的普贤金像,尽显佛教建筑的庄严与宏伟。
金顶是峨眉山的标志性景点,海拔约3079米。在此处,可俯瞰壮丽的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还能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南望万佛顶,北瞰百里平川。登上金顶,仿若踏入一片超凡脱俗的空灵之境。作为峨眉山的核心区域与最高点,站在金顶,视野极为开阔,连绵的山脉在脚下蜿蜒伸展,“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令人激情澎湃。清晨,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金色的光芒丝丝缕缕,逐渐洒满大地,日出的壮丽景象令人心潮起伏。霞光万丈,将天空染成绚丽多彩的梦幻画卷,这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雨后初晴,云海翻腾涌动,如梦如幻,仿佛置身缥缈仙境。洁白云朵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浪接着一浪,气势恢宏,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午后,当阳光充足时,神奇的佛光现象更是令人称奇赞叹。佛光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光环,围绕着人的身影,仿佛是佛祖的庇佑,神圣而庄严,充满神秘色彩。
峨眉山的每一个景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观赏。它不仅是一座自然的宝库,蕴藏着无尽的美景与宝藏,更是心灵的栖息地,能让人们在繁忙的尘世中寻得一片宁静的港湾。在这山水之间,人们可以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烦恼,回归自然的怀抱,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宁静,体悟大自然的奥秘与生命的真谛。
夜幕降临,峨眉山沉浸在一片清幽静谧之中。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这里的夜晚格外宁静,仿佛时间都停止了流淌。漫步在山间小径,月光如水,温柔地洒在身上,带来丝丝凉意,惬意无比。周遭的一切都变得朦胧而神秘,山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意境深远。远处传来阵阵此起彼伏的虫鸣,好似大自然演奏的夜之曲,为这清幽的夜晚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此时,我深深地吸一口气,感受着清新的空气,仿佛将所有的烦恼和疲惫都抛诸脑后,身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心灵也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峨眉山不仅拥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素有“仙山佛国”的美誉。这里庙宇众多,每一座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信仰的力量,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在这里,我仿佛也融入了这片自然之中,忘却了尘世的纷扰与烦恼。人与自然、动物和谐共处,构成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和谐与美好。在这里,我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每一处景致都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与禅意。峨眉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下山时,我回望峨眉山,它依然静默如处子,却已将某种永恒的东西植入我灵魂深处。或许正如王维所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场朝圣之旅,既是终点,亦是新的起点。我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告别这片神奇的圣地,但我知道,它的美丽与宁静将永远呼唤着我,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续写与峨眉山的美好篇章,它是我心中永恒的向往。
最后填词《八声甘州·游峨眉山》一首:
看灵岩叠翠倚云开,夏风透清凉。正双桥雪霁,象池烟暝,金顶祥光。古寺铜铃摇曳,梵呗绕回廊。苔径寻幽处,松露沾裳。
漫踏天梯问道,叹仙山毓秀,岁月苍茫。任尘襟涤尽,天地一沙茫。望晴岚、群峰如簇,便不思、归去恋禅房。凭栏久,佛音缥缈,醉了斜阳。
作者简介
杜继申,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本科文化。现为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协会,彭州市散文协会会员,四川省老年诗词创作研究会会员,四川省盈联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彭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彭州市政协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