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挤进快车,
却不知道追寻什么?
——题记
七律·惑途
众生争挤快行舟,
逐浪随波未肯休。
汽笛催云遮望眼,
霓虹织梦锁重楼。
奔忙不解何求处,
碌碌空销有限秋。
欲问归途皆惘惘,
风烟满路尽迷眸。
《失焦的轨辙》
汽笛割裂暮色时
所有人都在吞咽发烫的铁轨
月台广告牌剥落星辰
我们攥着褪色的车票
瞳孔里晃动着破碎的倒影
车轮碾碎无数个黎明
隧道深处,风在啃食方向标
玻璃窗凝结盐粒
那是被风干的泪渍
或是未及说出的疑问?
仪表盘闪烁诡异的光
导航将目的地揉成碎片
有人在摇晃的车厢里
拼凑记忆残片——
蒲公英飘散的旷野
蝉鸣啃食的老槐树
此刻都沉入深不可测的隧道
刹车声惊起乌鸦群
我们跌出铁皮囚笼
站在荒芜的站台
脚印很快被风沙掩埋
而快车已载着未竟的谜题
扎进下一片混沌的暮色
《论疾驰时代的生命迷途与精神栖居》
一、加速社会的生命异化现象
人类如候鸟般涌入时代的快车,车轮裹挟着轰鸣碾碎原野的宁静。当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刺破晨昏线,当数据洪流在光纤中以光速奔涌,我们的生命节奏早已脱离自然韵律。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指出,现代社会正经历"社会加速"的三重维度——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与生活节奏加速。在这样的语境下,人类如同精密齿轮上的螺丝钉,被时代惯性推着向前,却逐渐丧失对生命本质的感知。
麦田里的农人曾以四季更迭为刻度丈量人生,春播秋收的循环中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而如今,人们在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后,用Excel表格切割时光,将人生拆解成KPI与绩效数字。生命的意义被异化为永无止境的追逐,我们在加速的赛道上疲于奔命,却忘记为何出发。
二、集体无意识下的价值迷失
海德格尔提出"常人"概念,指出现代人在群体裹挟下丧失本真存在。当整个社会将财富积累、地位攀升作为默认的生命目标,个体的价值判断逐渐被同质化。社交媒体上精心修饰的生活图景,构建出虚假的幸福标准,人们在攀比中陷入"内卷"的泥沼,将生命异化为他人目光下的展品。
就像候鸟遵循本能迁徙,人类在集体无意识中盲目追随时代潮流。消费主义编织的欲望之网,将生命异化为永不停歇的购物车;成功学炮制的虚幻蓝图,让人们在996的循环中消耗生命能量。这种群体性的价值迷失,本质上是对生命主体性的背离。
三、重寻生命本真的可能路径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现代性的样本。他用两年光阴证明,生命的丰盈不在于物质的堆砌,而在于对自然的亲近与内心的澄明。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我们或许难以复刻瓦尔登湖的生活,但可以保持对生命的敏感,在快节奏中保留一片精神的自留地。
庄子主张"至人无己"的境界,提醒我们摆脱外在价值的束缚,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当我们学会在地铁的喧嚣中聆听心跳,在加班的间隙仰望星空,或许就能重新建立与生命的深层连接。就像溪流不必追赶大海的速度,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
在时代的快车上,我们需要偶尔按下暂停键,以赤子之心重新打量这个世界。生命的意义不在远方的终点,而在沿途的风景,在晨露折射的彩虹里,在晚风拂过的发梢间。唯有重拾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才能在疾驰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栖居之所。
【作者简介】胡成智 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从事于文学创作,目前为都市头条的编辑、并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之后又在作家进修班学习深造,中篇小说《金兰走西》曾荣获过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大多诗词在“歆竹苑文学网”上发表。近年出版过《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和《胡成智文集(杂篇)》三部曲。目前致力于风水学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文学创作曾一度搁浅。如今晚年拾笔,又续写新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