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生命华章(外二篇)
作者:王发国

天祝六月赛马会,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长卷,在祁连山下徐徐铺展,诉说着草原儿女的豪迈与深情。
往昔在天祝务工的岁月里,我有幸多次领略赛马会的磅礴盛景。赛场上,那此起彼伏的激昂呐喊、骏马飞扬的鬃毛,还有篝火旁跃动的暖黄光影,早已定格成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珍贵画面。每当忆起,耳畔似又响起马蹄叩击大地的雄浑鼓点,鼻腔中还萦绕着酥油茶的醇厚与煨桑的清香,恍惚间,便又回到了那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草原。
当春雪消融,巍峨的祁连山褪去银装素裹,将漫山遍野的新绿倾洒向天祝草原。相传,这片被格萨尔王战旗庇佑的神圣土地,每年六月都会迎来山神的凝视。远处,雪峰如同亘古不变的忠诚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草原;近处,金露梅与狼毒花竞相绽放,在广袤的草毯上勾勒出绚丽斑斓的图案,宛如藏族姑娘头饰上闪耀的玛瑙珊瑚,熠熠生辉。当地牧民们深信,当骏马的铁蹄叩响大地,沉睡的生机将被唤醒,勇士们的豪情壮志也将直冲九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经幡在山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传递着天地间古老而神秘的密语,而整个草原都在屏息凝神,静待这场承载着信仰与荣耀的盛大集会。

赛马会筹备期间,“六月的风会带来吉祥,骑手的鞭能驱赶晦气”这句古老的谚语,在草原上广为流传。八乡九寨的牧民们赶着勒勒车,车上满载着醇香的青稞酒与美味的风干肉,循着煨桑升起的袅袅青烟,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老阿妈们小心翼翼地用藏红花擦拭着家传的珊瑚胸饰,让其重现往日光彩;年轻姑娘们精心地将松石串进七彩辫套,为自己增添一抹亮丽;就连天真烂漫的孩童,也举着自制的小彩旗,欢快地哼唱着祖辈口口相传的赛马谣。毡房前,有人专注地打磨着马蹬;溪边,有人认真地刷洗着缰绳。整个草原都沉浸在浓浓的期待之中,仿佛连羊群都感知到了这份喜悦,咩咩的叫声比平日更加欢快、响亮。
骑手们无疑是赛马会前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他们身姿挺拔如苍鹰,古铜色的脸庞上镌刻着高原的岁月风霜,眼神却如雪山融水般澄澈透亮,燃烧着对胜利的强烈渴望。一位老者轻抚着孙子胯下的枣红马,满是回忆地喃喃道:“当年你阿爷骑着它,在暴风雪里救回了整个部落的羊群。”参赛的骏马们形态各异,有的通体乌黑,恰似墨染流云,飞扬的鬃毛如同跳动的烈火;有的毛色雪白,四蹄生风,好似游龙腾空,每一匹都凝聚着主人无数个日夜的悉心照料与心血付出。赛前,骑手们将额头轻轻抵着马颈,用只有他们彼此才能听懂的密语,诉说着深深的信任与鼓励;骏马昂首嘶鸣,声震四野,仿佛在向整个草原宣告:属于勇士们的荣耀时刻即将来临!
随着发令枪响,沉寂的草原瞬间苏醒,化作一片沸腾的海洋。百匹骏马如离弦之箭,奔腾而出,四蹄腾空,如惊雷炸响,草浪翻涌间扬起漫天金色尘雾;骑手们俯身紧贴马背,身姿矫健敏捷,手中的马鞭划破长空,与马蹄声交织成激昂奋进的战歌。观众席上,瞬间爆发出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五彩经幡随风翻涌,如浪涛起伏。孩子们兴奋地骑在父亲肩头,用力挥舞着手臂;老人们则虔诚地捻动佛珠,喃喃祈福,眼神中仿佛映照着自己年轻时的飒爽英姿。一位藏族汉子扯开嗓子,唱起豪迈的《华锐果谐》,苍凉雄浑的歌声中,骑手们奋力冲过终点线。胜利者高举洁白的哈达,犹如神话中凯旋而归的战神,引得整个草原为之沸腾、欢呼。
夜幕降临,九堆篝火冲天而起,宛如格萨尔王麾下九员大将的烈烈战旗,照亮了草原的夜空。人们手挽着手,跳起欢快的“则柔”,彩袖翻飞间,古老的舞步踏碎了夜的寂静,重现着千年前部落欢宴的热闹盛景。火塘边,老艺人拨动龙头琴,悠扬苍凉的《赛马称王》在草原上空缓缓流淌:“当马蹄踏碎晨雾,勇士的荣耀就刻在了雪山之巅......”酥油茶的醇香、手抓羊肉的焦香与煨桑的青烟相互缠绵、交融,青稞酒碗相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如同星辰坠入人间。跳动的火光映照着一张张被高原烈日亲吻过的质朴脸庞,笑声、歌声与马头琴声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出一曲专属于天祝草原的浪漫夜曲。而这些珍贵难忘的记忆,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里,成为岁月长河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永远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天祝雪域黎麦香
在祁连山腹地的天祝雪域高原,有一种作物,悄然生长在海拔三千米的云端,将雪域的纯净与高原的坚韧酿成独特的清香——它便是黎麦。当山风掠过经幡飘动的草甸,麦浪与云朵共舞,空气中浮动的,不仅是谷物的清甜,更是天地馈赠的生命密码。
初到天祝时,我曾疑惑,这片连牧草都生长得缓慢的高寒之地,如何能孕育出饱满的谷物?直到亲眼看见黎麦田在晨光中舒展身姿。初春的雪山还披着银甲,藏族阿爸已背着种子走向梯田。他们将青稞酒洒向土地,用藏语轻声祈祷,仿佛在唤醒沉睡的山神。播种的手布满老茧,却比诗人的笔触更懂得与土地对话。当第一株嫩芽破土而出,叶片上凝结的晨露,恰似高原母亲落下的欣慰泪水。
黎麦的生长是场与时间的博弈。夏日的天祝昼夜温差悬殊,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夜间的寒霜却能让泥土结出薄冰。但黎麦偏在这极端中倔强生长,茎秆愈发挺拔,麦穗逐渐饱满。藏族阿妈说,黎麦是山神派来的孩子,天生带着雪域的傲骨。每逢雷雨夜,牧民们围坐在帐篷里诵经祈福,祈祷冰雹绕过麦浪;而黎麦也仿佛听懂了祝福,在风雨中摇晃着身姿,将苦难化作养分。

到了金秋,整个天祝高原都浸染在黎麦的暖色调里。红的似晚霞凝固,白的如雪山缩影,黑的若夜空坠落人间。收割时节,草原上回荡着欢快的“拉伊”民歌,年轻姑娘将黎麦穗编成花环戴在头上,老人们则用木杈将麦穗扬起,看金黄的籽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那些裹着高原阳光的颗粒,在竹匾里晾晒时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连路过的风都忍不住裹挟几粒,将香甜带往更远的地方。
黎麦香最浓时,莫过于藏族人家的灶台。清晨,阿妈将洗净的黎麦与酥油、奶茶同煮,锅铲搅动间,谷物的清香与奶香缠绵升腾。正午劳作归来,阿爸会用陶罐焖一锅黎麦饭,佐以风干牦牛肉和野蘑菇,入口软糯中带着嚼劲,每一粒都饱含着雪域的能量。最难忘篝火夜,牧民将黎麦磨成粉,混着蜂蜜捏成糌粑,在跳跃的火光里,这小小的食物仿佛承载了整个高原的故事。
如今离开天祝许久,超市货架上的黎麦包装精美,却总少了那份山野的灵气。每当捧起一碗黎麦粥,氤氲热气中浮现的,是藏族阿爸在梯田里佝偻的背影,是阿妈搅动奶锅时鬓角的白发,是孩子们追着麦浪奔跑时飞扬的衣角。原来黎麦的香气里,藏着雪域高原的魂,那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是岁月沉淀的甘甜,更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掉的故乡味道。
与友结伴三峡游

二十载光阴流转,天祝三峡的风依旧裹挟着熟悉的草木气息。那年,我曾以青春为笔,在这片山河间书写下打工岁月;而今,老友一通邀约电话,瞬间唤醒了沉睡在记忆深处的峡谷回声,让我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这场故地重游之旅。
踏入先明峡的瞬间,时光仿佛悄然倒流。两岸山峦如巨人般巍然耸立,“引大入秦”的倒虹吸工程依然横跨天际,宛如一条钢铁巨龙静卧在两山之间。记得当年工余时分,我常与工友们争论它究竟更似蛟龙还是彩虹,如今二十年过去,金属管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苍翠山峦、葱郁林木完美相融,恰似自然与人力共同绘就的壮美画卷。老友笑着调侃我当年总对着峡谷发怔,其实只有我知道,那时我早已将心遗落在这方山水之间。
行至金沙峡,满目皆是蓬勃绿意与缤纷花影。漫步在崭新的石板步道上,溪边形态各异的怪石依旧坚守着岁月的印记:有的似大象悠然饮水,有的如雄狮蓄势待发。老友突然指着一块巨石哈哈大笑:“你可还记得在这里摔的那一跤?当时你还信誓旦旦要与石头‘结拜’!”爽朗的笑声惊起林间飞鸟,恍惚间,那些在工地上扎营劳作、苦中作乐的日子,仿佛又鲜活地浮现在眼前。

最后的朱岔峡,二十余公里的壮丽峡谷依旧震撼人心。岩壁上的纹路在岁月的雕琢下愈发深邃,凝视着它们,当年施工时的思绪再度翻涌——我曾无数次望着这些纹路,试图窥探千百年前这里的模样。行至一处岩壁下方,惊喜地发现了与工友当年刻下的名字,风雨侵蚀虽已让字迹变得模糊,但那一笔一划间,依然承载着青春的热血与豪情,让二十年的时光在此刻悄然重叠。
这一路与老友相伴,看山赏水,畅聊往昔。天祝三峡于我而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自然风光,它是镌刻着青春记忆的时光宝盒。正如古人所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水、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与工友并肩奋斗的珍贵岁月,成为生命中永不褪色的温暖印记。

作者简介:王发国,甘肃古浪县人,县作协会员,网名宁静致远,农民。早年曾有新闻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和省人民广播电台刊登播出。近年有文学作品在《古浪文史》、《西凉文学》、《速读》杂志、《武威日报》天马副刊、《古浪文苑》、《古浪童谣》、《浪花》文集收编刊发,意在墨迹中寻求快乐,耕耘中畅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