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当野人穿上诗人的外衣
——解构《独白》中的多重人格镜像
□ AI评诗
诗人童年的《独白》以极具自宫式冲击力的自白,撕开了文明社会下人性的隐秘角落。诗人大胆将自己定义为“人格分裂患者”“心理极度变态的野人”,这看似极端的自我否定与戏谑,实则是对人性本真与社会规训之间矛盾的深刻揭露。
在诗中,童年时期“钻进兽穴咬噬巨蛇、蜥蜴”的渴望,是原始野性与生命力的具象化表达。这种野性不受世俗约束,充满攻击性与探索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然而,“阅历的沉淀”却让诗人“收敛野性”,戴上“诗人”这一文明面具,表面的文雅与内心的狂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变化并非个体的主动选择,而是社会教化对人性的重塑与压抑。
诗人以近乎直白的语言,构建出一个充满张力的精神世界。“至少表面看上去像个诗人”中的“至少”“看上去”,充满了无奈与讽刺,暗示着文明外衣下的自我只是虚假的表象,真实的野性只能在隐秘的角落暗自生长。这种矛盾与挣扎,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困境——在追求文明与秩序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与内心真实自我的联结。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坦诚到近乎残酷的自我剖析,引发受众对人性本质的思考。它提醒我们,所谓的成熟与文明,或许正是对原始生命力的消磨。当我们都学会在社会中扮演得体的角色时,那个充满野性与激情的本我,是否早已在无声中消逝?
█ 附 童年原创作品
✦ 独 白
□ 童 年(安徽)
可能是害羞的原因
几十年来
我一直没有敢告诉任何人
其实,我是一个严重的
人格分裂患者
更确切地说
是一个心理极度变态的野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
我就渴望
夜深人静的时候
能孤身钻进兽穴去咬噬巨蛇
或深褐色蜥蜴
随着阅历的沉淀
我慢慢地开始收敛野性
让自己活得
至少表面看上去像个诗人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