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结尾十法
王良杰
常言道:“编筐织篓,重在收口。”做事如此,写作文亦是同样道理。如果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般精巧夺目,那么结尾便需如“豹尾”般刚健有力。好的结尾,如同咀嚼甘美的干果、细品醇香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甚至能为全文画上点睛之笔。
如何写好结尾,提升作文质量?以下十种常用结尾技法,值得借鉴:
一、呼应标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结尾与标题遥相呼应,既能让文章结构严谨如环,又能让主题如灯塔般明晰。例如《语言是沟通的钥匙》结尾:
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
以“钥匙”呼应标题中的比喻,强化了语言在沟通中的核心作用。
又如《开自己的人生之花》的结尾:
开自己的人生之花,你的花将是美丽而独特的!
重复标题关键词,让“独特人生”的主题更加鲜明。
二、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形成情感闭环,能营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美学效果。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
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
又如《白杨礼赞》开头写“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写道: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这样,结尾回应开头的“我赞美白杨树”,让抒情如浪潮层层递进。
三、画龙点睛法
在结尾处用凝练的语言揭示主旨,如同在画龙后点上眼睛,让全文精神瞬间激活。如《枣核》的结尾: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结尾将叙事升华为对民族精神的感情。
又如《记一辆纺车》的结尾:
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以“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收束,将平凡的纺车升华为革命乐观主义的象征。
四、名言警句法
引用诗词警句收尾,能让文章兼具文学性与哲理性,如暮鼓晨钟般叩击读者心灵。如《心灯常明》的结尾: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韶华易抛,青春短暂,年轻的我们应拥有一颗心灯,带着自信去聆听!
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引出“青春短暂,需持心灯前行”的感悟,诗句的意象与议论的哲理相得益彰。这种结尾适用于散文、记叙文,寥寥数语便能留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韵。
五、抒情议论法
以抒情议论收束,如琴弦拨响情感共鸣。如《驿路梨花》的结尾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结尾借“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将对哈尼小姑娘的赞美升华为对雷锋精神的礼赞。
又如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几位用排比句列举日常生活场景,以“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直抒胸臆,让读者在共情中接受思想的洗礼。
六、虚实错位法
通过梦境、幻象等虚实交织的手法,将现实感受抽象化,提升文章格调。如课文《藤野先生》的结尾: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结尾写瞥见藤野先生的幻像,将对恩师的怀念转化为奋进的动力。
又如杨朔的《荔枝蜜》结尾: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结尾以“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收束,让对劳动的赞美超越现实,抵达精神的图腾层面。
七、再现情境法
用细腻的描写重现经典场景,如电影镜头的回放,引发情感共振。如课文《故乡》的结尾: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结尾再现“海边碧绿沙地、金黄圆月”的画面,将“希望如路”的哲理融入诗化情境。
也可用典型的形象再现,如课文《背影》的结尾: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复现父亲买橘的背影,让亲情的重量在具象画面中千斤压顶。
八、情景交融法
以景语作情语,让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如《斑羚飞渡》的结尾:
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结尾写斑羚走向“绚丽的彩虹”,用虹的壮美隐喻生命的悲壮。
又如课文《紫藤萝瀑布》的结尾: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结尾以“浅紫色的光辉和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收束,将重生的喜悦融于色彩与气味的通感描写,含蓄而隽永。
九、余味无穷法
结尾如乐曲终了后的余音,让读者在留白中品味深意。如《社戏》的结尾:
是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说“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用童年滤镜的消逝暗示成长的怅惘。
又如课文《安塞腰鼓》的结尾: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结尾以“渺远的鸡啼”收束,让激越的鼓点转化为寂静中的回响,形成强烈的艺术反差。
十、号召要求法
以倡议或呼吁收束,如响鼓重锤激发行动力量。如《给“从谏如流”上把锁》的结尾:
鉴于此,不妨修正一下但丁的名句来表达我内心的想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来纠正我们的错误!
化用但丁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来纠正我们的错误!”在幽默中提出理性纳谏的主张。
又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结尾:
朋友,不要让挫折蒙蔽双眼,不要让痛苦充塞心灵,‘一蓑烟雨任平’,让你我共勉。
结尾以“让你我共勉”号召读者直面挫折,兼具感染力与亲和力。
结语
以上十种结尾技法,犹如作文园地的十朵奇葩,各有风姿。但需谨记:文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真正的好结尾,应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藏在平日的阅读积累中,显于临场的灵感迸发时,成于对生活的深刻体悟里。愿你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大胆创新,让每一篇文章的结尾都成为叩击读者心灵的“豹尾”,余韵悠长,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王良杰,济阳区新市镇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第三十届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从教30余年,现任教于济阳区澄波湖学校。近百篇文学作品散见于《读者》《语文报》《当代小说》《山东教育》《联合日报》《山东工人报》《德州日报》《天天读写》、中国作家网、山东学习强国、都市头条、今日头条、闪电新闻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