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百斤担力从何来
作者:胡斋敏
一位普通农民竟然藏有三百多斤担力,看他,人的骨架,并不粗壮,听了也是几分不信。可他说,莫看现在六十有余,但然能挑起两包水泥上楼。他说,担力是练出来的。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被生活逼迫,他苦楚的说,不努力,他的家就散了。
他叙述着,妻子由干生活困顿离开了他,子女小,要哺养,没有经济来源,家就维持不了,只有挺直腰干,一人干多人的事,才能积累钱财,让儿子能娶媳,不然家就散了。当时,有人打赌,让他挑三百多斤上楼,如做到了,给他10元钱,他居然不费力,把重物挑上去了,赚了那10元钱。10元在今天不算什么,可八几年的那时,可抵5个劳动日,今天算起来值一千多元呢。
并说,由于长期帮人打井,下水作业过多,脚痛,虽担力还有二百多斤,但腿脚不方便了,经常痛。这种状况,使我感到劳动底层人们,多么不容易。
妻子离开,他独自承担起抚养子女的重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没有经济来源就意味着家庭的破碎。他深知这一点,所以只能拼命干重体力活,通过积累钱财来维持家庭,让儿子将来能够娶媳妇。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坚守,是他不断努力的动力源泉。
生活压力巨大,转化成为他身体的力量。迫使他在困境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以应对生活的考验。
在那个年代,10元钱的价值远高于现在。对他来说,10元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当有人打赌让他挑三百多斤上楼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并且成功完成了任务。为了生存和家庭,愿意付出极大的努力,甚至超越了自然的力量。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锻炼了他的身体,尤其是肌肉力量。虽然他的骨架不粗壮,但他的肌肉经过多年的锻炼,已经变得非常有力。就像那些在矿山、建筑工地等艰苦环境下工作的人们,他们的身体在长期的重体力劳动中得到了强化。
他已经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劳动。腿部肌肉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腰部肌肉也能够很好地支撑身体。这种适应性是长期劳动的结果,也是他能够挑起三百多斤担力的重要基础。
掌握了正确的劳动技巧。在挑担过程中,他知道如何利用身体的重心和力量,如何分配体力。这些技巧使他能够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减少身体的负担。这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知道如何使用工具来达到最佳的效果一样。
精神力量是支撑他不断努力的重要因素。面对生活的困境,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地面对。他的坚韧不拔体现在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上,也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上。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在面对困难时最宝贵的财富。生活在困境中,但始终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家庭维持下去,让子女有更好的未来。这种对未来的希望是他不断努力的动力,也是他能够在困境中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
他的故事发生在八九十年代,那个时代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许多人只能通过重体力劳动来维持生计。他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
那个时代的人们面临着许多困难,人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他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劳动人民的缩影。在那个时代,社会价值观强调勤劳致富、艰苦奋斗。这种价值观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选择。他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选择了通过重体力劳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这位农民坚韧、勤劳和充满希望的勇气,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顽强生存的耐力。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勤劳的双手,最终克服了困难。
他现在已有一所像样的楼房,子女成家生子,生活不亚于他人,那乐观自信的笑容,早已烙印在他为之满足的幸福日子里。
胡斋敏,男,出生于1955年3月。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白岭镇中学,大专,中教高级,退休教师,1985年江西省优秀教师。教学专注,实 践深刻。最近开始写作,有散文,诗歌及教学回忆、论文等创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