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之旅 于都
作者:李存义
百年红色记忆,浸染山川,
革命的呐喊,犹在耳边回转……
——题记
于都是红都,地处江西省赣州东部,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冲"之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新长征的路上,它充满活力与现代化气息。
早晨,古老的城墙在朝阳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城内的街道,宛如一条条时光隧道,穿梭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而那古树参天、绿荫如盖的公园,则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宁静与和谐。
你看那憧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古老的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城市画卷。特别是那横跨赣江的大桥——红军桥、长征桥、集结桥、渡江桥、胜利桥,它们不仅是城市交通的动脉,更是红军长征精神的象征。每一座桥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块石头都讲述着一个故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一条巨龙临江而卧的红军长征大桥。它就像一条银色的玉带镶嵌在贡江河上,大桥两头有两扇雄伟壮观的桥门。朱红色的桥门正中间镶嵌着“于都长征大桥”六个金色的大字。桥下又粗又圆的柱子,它们像训练有素的士兵,排着整齐的队伍,护卫着一城的百姓。当夜幕降临,大桥两岸灯火通明。大桥两岸夜色斑斓多彩,各色灯光倒映在江水里,如梦如幻,让你陶醉 ,使人心旷神怡。
长征大桥是当年以彭德怀为军团长、杨尚昆为政委的红三军团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主要渡口。它是一座有名的钢筋水泥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中间通车,两旁走人。它弘扬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方便了一城百姓,是于都标志性的建筑。
走到林木葱翠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它像一把镰刀,坐落在风光迤逦的于都河畔,纪念园分布着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碑广场、长征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新长征广场,贯穿其中的红色步行道,像一条红飘带贯穿其中,将各部分串联连接在一起。
纪念园入口栩栩如生主题雕塑,生动再现了红军战士英勇就义,顽强抗敌的场景。雕塑正面主题为“渡河出发”,背面主题为“依依惜别”,体现的是当年于都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出征战士的情景。
巍然耸立的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碑身为迎风远航的双帆造型,象征着中央红军从此扬帆远征。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集结于都”“渡河出发”“倾情奉献”为主题,展现的是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向于都地域换防集结、苏区人民牵手惜别、红军革命为民的动人场景。周围的围栏上雕刻着中央红军各军团渡河出发的8个主要渡口名称。
远远望去,长征纪念馆光彩夺目,绿植茂盛整齐,衬托出整个展厅的威严。走进纪念馆,巨大的立体青铜雕塑再现了红军渡江的情景。
展厅上下两层,内容详实、丰富。一楼是长征出版博览中心,长征出版图书、音像制品、VR、AR体验、红色课堂等一应俱全。电力等现代化手段向游客展示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
泛黄的黑白画面,饱经沧桑的物件,栩栩如生的沙盘,让人深深沉浸在长征前后中央红军的英雄历史中。
一副由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十分引人注目。上面的小红星代表于都,大红星代表北京,中央红军就是穿着它,一走走了二万五千里,走出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仔细观察一双草鞋脚趾处的绣球花十分精致。原来这双草鞋是一位红军战士的爱人为他织的。栩栩如生的铜雕和背后的壁画,还原了红军渡江的情景。
有浓烈的军民情,有亲人的不舍。
眼前这件羊皮袄,已经泛黄破旧,下半身几乎断成一条条,格外惹眼。对于我们来说,这衣服早已被淘汰了。但是对红军却是不可替代的御寒衣物。它可能陪伴过红军战士走过冰天雪地的长征。
走进毛泽东同志旧居“何屋”。1934年9月中旬,毛主席从瑞金来到于都,住在这儿的东厢房。主席每天密切注视着战况和敌情。病倒了,还坚持翻文件,在十月的一天,主席只带了一袋书,一把伞,两条毯,一件旧外套,一块旧油布,带领部队,跨出了何屋门槛,向东门渡口走去,踏上浮桥,渡过于都河,迈向了震撼世界的第一步。
何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土木结构,青砖灰瓦,鹅卵石铺地,斑驳的墙面和青苔满地院落,让人感到历史悠久。何屋里绿植青翠点缀着院落的无限景致。屋内是木桌木凳,主席的办公室简陋,小房间内只有一扇的栅窗,窗前放着木头桌椅和一盏油灯。主席的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朴素。实在震撼人心。
走出于都 一座美丽的时尚小城,红色气质 、绿色美景 、古色底蕴,融合成一幅幅秀丽的画卷。仰望天空,夜幕降临,大地 灯火阑珊,于都河畔宛如一幅“灯光画卷”,铺就在于都河畔。满城流光溢彩 ,夜色摇曳生辉。灯火倒映在静静流淌的于都河,波光粼粼 ,绚丽多彩 ,美不胜收……。真是:
山明水秀一眼收,
长征大桥尽情游,
纪念馆里受教育,
心明眼亮跟党走。
作者简介:李存义,山西神池县人,山西教育学院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文学与艺术》,《丝路都市文化汇》签约作家,乳燕文学天地副总监;常在省级以上纸刊和微刊发表作品,常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奖;其中《电视情》在深圳创维举办的征文大赛获三等奖,《年糕年年香》《追忆郭伦在三山》《念青春》《山东省博物馆》《大美邯郸城》获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并测评为“特级专业艺术人才”;散文《生命》获第七届“相约北京”全国文艺大赛二等奖,还被《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名作典藏》编委会评为一等奖,并授予“中国当代文艺家百杰”荣誉称号;在全国首届“无量杯”诗酒融合文学作品大赛颁奖典礼暨百名文艺家走进邯郸“邯郸是要复兴的”主题笔会活动中,荣获“十大诗酒文艺魅力作家”光荣称号;2022年入“当代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库”。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