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怀古》
作者:杨廷付
踏入赤壁古战场的那一刻,我与妻子、姐姐、姐夫并肩而立,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掀开了历史的帷幔。晨光中,赤壁谯楼的飞檐如雄鹰展翅,青灰色的城墙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们沿着青石小径缓缓前行,耳畔仿佛传来千年前金戈铁马的呼啸。
金鸾山如一位沉睡的智者,静谧地卧在江畔。我和家人拾级而上,千年古银杏的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它的根系深深扎入土地,仿佛要将那段历史紧紧攥在怀中。凤雏庵就掩映在这一片翠绿之中,朱红色的木门上,一副对联赫然醒目:“造物忌多才,龙凤岂容归一室;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
庵内,庞统的塑像目光如炬,仿佛仍在思索破曹之策。当年,这位凤雏先生在此隐居,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赤壁之战前夕,他巧设连环计,让曹军战船首尾相连,为火攻埋下伏笔。庵前的千年紫藤盘根错节,如一条沉睡的巨龙,见证了庞统与蒋干的相遇,见证了计谋的诞生。姐姐指着紫藤,与姐夫小声讨论着当年那场精彩的交锋,妻子则在一旁认真听着老游客的讲解,不时点头。
登上南屏山,拜风台的飞檐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里是诸葛亮“借东风”的地方,当年他披发仗剑,步罡踏斗,向天借得东南风,助周瑜火攻曹营。站在拜风台上,江风扑面而来,带着湿润的水汽,仿佛能感受到诸葛亮羽扇轻摇时的从容与智慧。
走入列馆内,数字化的展示让历史场景栩栩如生。我和家人戴上AR眼镜,瞬间仿佛置身于赤壁之战的现场:曹军战船连成一片,火光冲天,士兵们的呐喊声、战鼓声、江水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草船借箭的场景中,箭矢如雨般飞来,落在船上,发出“簌簌”的声响。周瑜的火攻之计在此刻展现出惊人的威力,江面上烈焰腾空,映红了半边天。姐夫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忍不住发出惊叹,姐姐也感慨着古人的智慧,而我和妻子则沉浸在这跨越时空的战争画面中,久久回不过神。
不知觉以过响午,我们一行四人坐下吃着自带的干粮与水果算是午餐了,吃完休息一会再走入了赤壁山,赤壁山临江而立,陡峭的崖壁上,“赤壁”二字赫然入目。这两个字笔力雄浑,相传是周瑜在赤壁之战胜利后,酒后挥剑所刻。站在崖下,我们一家仰望这两个历经千年风雨的大字,仿佛能看到周瑜当年的英姿飒爽,看到孙刘联军胜利后的欢呼雀跃。
沿着古栈道前行,翼江亭出现在眼前。这里是周瑜当年指挥“水战”的哨所,站在亭中,极目远眺,长江如一条巨龙蜿蜒东去,江面上波光粼粼,船只往来如梭。当年,周瑜就是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我们四人站在亭中,感受着江风的吹拂,想象着千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心中满是对英雄的敬佩。
赤壁塔是景区的最高点,高大概40多米,建筑风格似汉阙。我们登上塔顶,整个赤壁古战场尽收眼底:金鸾山、南屏山、赤壁山三山相连,宛如一条巨龙横卧江畔;长江如带,环绕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塔内的展示区,通过全息投影和数字互动,讲述着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让我们在虚实交融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夕阳西下,我们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滔滔东去的江水,心中感慨万千。赤壁之战早已远去,但它留下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智慧与精神的传承。庞统的连环计、诸葛亮的借东风、周瑜的火攻,这些谋略与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离开赤壁古战场时,暮色已笼罩大地。回首望去,赤壁塔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仿佛一位忠诚的守护者,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传说。江风依旧,千年的故事仍在继续,而我们一家,带着对三国英雄的敬仰与对历史的敬畏,踏上了归途。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痕迹,更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它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也在我们一家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2024年10月 笑看红尘
作者简介:杨廷付,男,汉族,出生于1966年1月,修水人。田间劳作间隙握笔,以粗粝手掌写乡土记忆,处女作初投报刊,字里行间浸着泥土味的文学梦。《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