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科学巨匠于敏隐姓埋名28年
文//梅宁生
最近,从“田螺姑娘说历史”中了解了“两弹一星”科学巨匠于敏老先生的先进事迹。于敏的名字,曾是中国核武库中最核心的机密,他以中国科学家特有的智慧与坚韧,在核武器领域书写了令世界震撼的篇章。这位从未踏出国门的“土专家”,用算尺与算盘破解了氢弹的终极密码,让中国仅用两年零八个月便跨越了欧美耗时数十年才完成的核威慑鸿沟。当美国军界惊呼“他抵得上十个集团军”时,这位隐姓埋名二十八年的科学家,早已将毕生心血融入了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后,广岛原子弹爆炸震动世界,也促使他从工学院转向理论物理系,自此与核物理结下不解之缘。这位被誉为“北大学霸”的青年在量子场论领域崭露头角时,却因国家需要毅然转向氢弹研究,开启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传奇人生。1961年,当时中国正陷入苏联专家撤离后的技术困境,氢弹研制工作如同在迷雾中摸索,面对这样的巨大挑战,于敏心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毅然投身其中。他带领团队在仅有5%计算机算力的艰苦条件下,用最简陋的计算尺和算盘,完成了数以万计的复杂数据推演,每一次运算,都凝聚着他们无尽的汗水与希望。
1965年的“百日会战”中,于敏与他的团队在上海华东计算所日以继夜连续奋战,他们如同在数据海洋中航行的探险者,从堆积如山的纸带数据中仔细搜寻,最终捕捉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原理。这一重大发现,为“于敏构型”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成功研制氢弹点燃了希望的曙光。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上空升起的双太阳震惊世界,中国首颗氢弹以330万吨当量刷新实战化纪录,并以1吨的轻量化设计远超美国82吨的初代产品。这次技术突破来自“于敏构型”的革命性创新:中国方案通过多级点火与精密结构设计,使氢弹体积缩小80%,可直接装载导弹实施全球打击,将中国核威慑能力提升至战略层级。令西方震惊的是,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仅用32个月,速度远超美苏等核大国。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国速度”背后是于敏团队在青海221基地吃夹沙馒头、喝苦碱水的拼搏,是在零下30度严寒中坚持演算的执着,是连续工作导致便血晕倒仍不肯停歇的奉献。
氢弹小型化突破彻底改变了中国战略格局,于敏团队将核弹头重量从数吨降至数百公斤,使东风-5洲际导弹具备全球覆盖能力。20世纪七十年代,当美苏核潜艇游弋大洋时,中国已凭借车载机动发射的氢弹构筑起立体核威慑体系,面对中国“以巧破力”的技术路径,引发了一场国际学界对“于敏构型”是否优于传统设计的持久讨论。1977年他带领团队开启中子弹研制,提出“三锤定音”实验计划,历时十年攻克中子辐射调控难题。当1988年成功试爆中子弹时,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并且实现穿透坦克装甲却不毁建筑的“清洁核武”,再次彰显出中国核技术的独特性与先进性。
然而光环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在28年的时间里,妻子孙玉芹竟然不知丈夫去向;而在子女记忆中的父亲总是书房里伏案的背影。2012年妻子离世后,于敏常对照片喃喃自语:“这辈子最亏欠的就是你”,这种“舍小家为国家”的情怀,正是那一代科学家的集体写照。
1999年,当73岁的于敏首次公开亮相接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世界才知晓这位低调科学家的丰功伟绩;2015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时,他仍谦称:“核武器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我只是其中一员。” 2019年于敏逝世,这位“抵十个集团军”的科学巨匠,用自主创新的智慧与献身精神,铸就了护卫和平的国之重器,当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之际,他的精神力量依然在指引着后来者破浪前行。
于敏老先生的事迹太感人了,整整28年与家人没有联系,专心致志,一门心思地计算、攻关、破解、试验、研制、发明中国人自己的“两弹”,感动了中国人,震惊了外国人。尤其是这些国之重器的诞生和存在,至今令那些打压中国人前进步伐的国家不敢轻举妄动,心存畏惧。五六十年代正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于敏老先生和老一辈科学家舍小家为国家,默默无闻地扎根在戈壁荒漠,面对风沙和寂寞,生活极为艰苦贫寒,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和斗志,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时代。同时,也把最美好的青春和最聪明的智慧献给了军工事业和国防事业。
细想一下,在那种艰难困苦的年代,于敏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什么能够放弃家庭、牺牲自己,全心全意地投入国防科研项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珍惜来之不易的新中国,保卫各族人民、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面对虎视眈眈的国外敌情敌意,于敏等老一辈科学家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更不愿意看到外国人趾高气昂、耀武扬威、恃强凌弱的面孔和行为,所以宁可自己受苦受累、流血流汗、忍饥挨饿,也要给中国人争口气,让全世界对中华民族刮目相看、敬而远之。这就是老一辈科学家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心底、清醒的头脑、超人的智慧和受人尊崇、爱戴的道理和原因。
如今,国外反华势力和敌对形势仍然非常严峻,这就要求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严防严守,不断加强国防力量和尖端的武器装备,随时消灭一切来犯之敌。特别是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养育你的国家和人民,千万不能抱有“太平盛世高枕无忧”的态度和幻想!更不能止步不前、无所事事,对国家利益和人民生死漠不关心、置之不理。现在有许多年轻人拈轻怕重、吃不了苦,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意做,整天吃吃喝喝、花天酒地混日子,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信号和人生。遇上大事,不要说隐姓埋名28年,恐怕28天,甚至28小时都坚持不下来。因此,提醒我们年轻一代,振作精神,鼓足勇气,一往直前,振兴中华。
于敏老先生和许多老一辈科学家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功绩功勋永远载入史册,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也永远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军工、航天、造船、科研工作者。让我们向科学巨匠于敏老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梅宁生简介:原陆军55师164团退伍士兵;原中国交通报驻宁夏记者站副站长、主任记者(副高职称)。现为宁夏作家协会、宁夏摄影家协会、宁夏散文诗协会、宁夏新闻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沧浪分会顾问。九江文学社活动部长。出版过新闻作品集《人车路》《交通情》《献给交通人》和个人诗集《平凡生活》。曾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全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连续18年被中国交通报社评为优秀驻地记者,多篇新闻作品和摄影作品获奖。
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一束暖阳
图片主要来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