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第六届牛肝菌杯征文作品选:
十年执著路,菌香满人间
——牛肝菌产业化背后的坚守与突破
直 言
执著,最初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的坚持不放和追求不舍。当一个人执著于某一事物时,就会从内心产生出源源不断的动力,聚集浑身所有的力量,去千方百计地完成目标任务,以期一鸣惊人。而当一群人执著于同一事物时,聚集而成的将是核动力,会产生裂变,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形成一飞冲天!
祖国的彩云之南,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叫西双版纳,在色彩斑斓的热带雨林中,高大挺拔的凤凰树下,年复一年的落叶堆砌,日积月累的腐植沉淀,一朵美丽的精灵破土而出,一个响亮的名字横空出世一一牛肝菌,这是山神赐给当地人的珍馐,佤族老人称之为“山神的黑钮扣”,采风作家喻为“黑钻石”,是世界四大野生菌王之一。最早明朝《滇南本草》中对其形态气味功效这样记载:“气味微酸、辛,性平。主治清热解烦,养血和中”,民间素有“美味牛肝菌”之美称。
野生牛肝菌,因为难采而稀有,因为稀有而珍贵,因为珍贵而扬名,因为有名而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最先关注的自然是菌菇研究员纪开萍,她在热科院专门研究了二十多年,第一个发现牛肝菌可以离开宿主,进行人工驯化和培植,因此而成为牛肝菌方面专家,接着是创业者石建同,他敏锐发现了牛肝菌的商业价值以及驯化成功后的社会效益,最后是企业家石建极,他从战略投资的高度,看准了投资后的长期回报和影响人类生活的远大前景,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种执著的目光而注视着牛肝菌,立志实现牛肝菌的工厂化生产,怀揣让它走上平民百姓餐桌的梦想,投身于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当中!
在牛肝菌产业化的攻坚路上,不同角色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执著的力量。
一
当执著成为投资者的一种信念。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重重大山也隔不断拓荒者征服天下的坚强决心。
石建极,这位宏博集团的掌门人,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在房地产、矿产等领域成功创业,带领宏博集团发展为上市公司。他秉承"要做就做最好的”的理念,先后开发了上海徐汇区盛大花园,成为上海十大著名水景楼盘,锦江饭店对面黄金地段心兰馨公寓和浦东新区陆家嘴的盛大金磐项目,都成为当地深受消费者热捧的高品质高品味楼盘,后又进军矿业去内蒙古开采石油,并成功在香港上市。当听闻弟弟石建同提出与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纪开萍教授合作开发食用菌牛肝菌项目建议时,他敏锐地意识到,在国家耕地红线绷紧的前提下,要确保粮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另辟蹊径,拓展食物的可食渠道,开发牛肝菌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其中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他习惯性地大手一挥:“在500万投资后面再加一个0,而且十年内不求回报。”好大的口气,好大的胆识,好大的气魄,真正意义上的“十年磨一剑”。一个投资人的敏锐眼光,一个企业家的宽广胸怀,就在这大手一挥中显露无遗。这其中不光体现为对项目发展前景有足够的信心,更是表现出对科技人才的充分信任。众所周知,投资农业项目,周期较长,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当有人把这一顾虑讲给石总听后,他把轮椅(曾经车祸行动不便)转到窗口,又一次大手一挥指向窗外的高楼大厦:“三十年前,谁能相信民营房企能造地标?现在我们要做农业里的‘芯片‘。”
正是这种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征服天下的无畏胆略和卓尔不凡的高雅气度,深深吸引了菌菇领域的领军人物纪开萍,让她看到了一个成功企业家干事创业的一腔热情,一个战略投资者对合作伙伴的一股诚意,冥冥之中仿佛有天意指引,她感觉到:她和她的菌宝宝们(当地老百姓称她“菌娘娘”)苦苦追寻的那种自由的空气、适宜的土壤似乎就在眼前。于是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一家年薪千万的聘请,把手伸向了宏博集团的项目负责人石建同,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诞生!
谁能想到,一个菌菇界的航母雏形已经悄然下水试航,如同菌丝在黑暗中积蓄力量,石建极的投资布局悄然展开。
其后的十二年间,石建极又陆续加大投入,先后投进去2.2亿元,建成了云南景洪、贵州贞丰,即将建成武汉经开区、江苏溧阳等多个研发生产基地,日产2.6万瓶,年销售预计超5亿元。同时拥有全球唯一的工厂化牛肝菌菌种、栽培、环境工艺、保鲜运输四大核心技术。
二
当 执著成为创业者的一种情怀,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遭遇失败不言弃的韧劲,密密丛林也阻不了创业者披荆斩棘的钢铁意志。
按理说,一个人经历过生命的生死考验之后,大多会心灰意懒,看淡一切,像石建同做过肠癌切除手术,还依然不舍追求,不弃奋斗的人并不多见,他不辞辛劳,奔波于滇沪之间,为第二故乡西双版纳的父老乡亲尽力尽心,这固然与他心底割舍不断的知青情结有着密切关系,又何尝不是体现出一种大爱无垠的人文情怀。正是这种高尚的情怀,使得他“三顾茅庐请诸葛”,锲而不舍求合作,最后引来凤凰栖枝头,上海宏博集团下属的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东风镇(原东风农场)挂牌成立。
石建同,一个外表大大咧咧,眉宇间却显着刚毅果敢的纯爷们,总是喜欢上身套一件白色汗衫,下身穿着那件标志性的五彩斑斓休闲短裤,印着的孔雀翎羽的图案在太阳照射下褶褶生辉,从中透着一股奇异的混撘的生命力。1974年从上海下放到景洪东风农场,一干就是六年。多少年后,魂牵梦绕,再次故地重游,看到的依旧是贫瘠的土地、贫困的乡亲,依然是雨季上山,拿命换钱,风来雨去,钻山攀岩,采菇赶集,巴望着能卖上个好价钱,却难以过上好日子,他的心在隐隐作痛。在他的相册里一直保留着一张泛黄的起了毛边的照片一一年轻时的石建同站在知青队伍里,背后是“农业学大寨"的斑驳标语。他不甘心,二次创业办起了家庭农场,养殖鸡鸭鹅,供应上海的家族,用自己的微薄力量为这里的老百姓探寻一条致富的门路。当听说热科院在研究牛肝菌人工驯化技术时,他又第一时间找到了专门研究微生物的研究员纪开萍,伸出了500万合作开发的橄榄枝,却遭到了一度迟疑犹豫的纪开萍的婉拒。他不灰心,一方面找到老大石建极,争取到了5000万的投资,一方面用犀利的言辞直击纪开萍的心灵:你辞职并不是“背叛”,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归”,回归到科研最初的目的一一不是束之高阁的论文,不是金光闪闪的职称,而是“知识转化为力量”,让孕育着无限可能和生命的牛肝菌,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入千家万户的餐桌。
正是有了这份难以割舍的知青情结,让石建同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战场上,遭遇挫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甚至是用前期投入,建好了厂房,购置了实验设备,真正做到了虚席以待。也许正是这份难能可贵的执著,感动了纪开萍,促使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顺利成立。
石建同的筑巢引凤,好比是牛肝菌驯化过种中的实验里的培养皿,为菌丝的独立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若论情怀,石建极身上的那份为民情缘丝毫也不逊色。早在他担任中山医院总务处副处长、医院分房小组副组长时,当他看到干部职工因为分不到房而蜗居一隅,一家几口人蜷缩在十来个平方的逼仄空间,低矮的房子还吊着阁楼,碰臂都不转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成了他经常吟诵的诗句和日思暮想的追求目标。于是,他成立了立大房产公司,作为医院的三产,想方设法为职工们谋福利,几经发展壮大,如今已蜕变成为跨界发展的上市公司一一宏博集团,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他又瞄准农业项目,投资研发牛肝菌,致力打造中国农业的“芯片”,为中国的生物科技插上腾飞的翅膀,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率不足10%,而今宏臻菌业的黑牛肝菌工厂化将这一数据提升至35%。其中,为国分忧的拳拳之心,昭然若揭,为民担责的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兄弟二人因不同契机投身农业,却同样以执著精神推动产业发展。
三
当执著成为科学家的一种追求,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勇攀高峰不歇劲的动力,道道险滩也挡不住勇毅者奋进前行的铿锵步履。
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裹着黑色的T恤,瘦削的脸上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眸,放射出坚毅的光芒,扎成马尾状的满头乌发,随着肢体的摆动,在头顶活泼地跳跃。眼前的纪开萍,显得干练利索,就像邻居家可爱的妹妹,谁又能一下子把她与中国菌菇界的传奇人物、著名的微生物教授、牛肝菌人工驯化的首席科学家联系在一起呢?全国及云南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闪耀的光环难掩其周身散发的泥土气息。
她身上有一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和一种坚持就是胜利的顽强意志。
她清楚地记得,当初坐在实验室深处,刺鼻的化学药剂味道混杂着菌丝生长的潮湿霉气,弥漫在空气之中,冰冷的显微镜下堆叠着无数载玻片,每一片都刻写着失败的烙印,似乎灼目地宣告着山穷水尽,2300多次实验,留下了上百本的实验日志,记载着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她枯坐在实验室三天三夜,目不转睛地紧盯着显微镜,直到有一天破晓的时刻,实验室里那株被污染的菌棒上歪歪扭扭长出的畸形牛肝菌,那一抹褐色让她如获至宝的同时,也忽然明白一一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给予合适的条件,奇迹总会发生。面对突如其来发生的绿霉菌侵蚀,几乎让三年来研发的成果全军覆没毁于一旦 时,她紧急动员全体人员连夜灭杀,终于抢救成功,好不容易保住了耗费多年心血的研究成果。面对一次次失败的教训和一回回战胜失败的经验,她得出的结论是“科研就像种树,你永远不知道种子会哪天破土,但只要坚持浇水施肥,总会等到花开的那天。”
她身上有一颗勇往直前为科学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她清楚地记得,简陋的实验室,摆满了自制的粗糙的培养架,墙角堆着成箱的实验日志,她和团队成员穿着被消毒水腐蚀出破洞的工作服,在显微镜前-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缺少先进的仪器设备,好多靠的还是鼻嗅识味和经验推断,这让她束手束脚却又无可奈何……
她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从热科所辞职的那天,细雨霏霏,她撑着伞一步一回头地走出那栋熟悉的白色实验楼,然后步履沉重地登上了早已等在大门外的石建同那辆沾满了云南红土的越野车,那感觉像是踏上了某种未知菌类生长的领地一一充满危险也充满无限可能。隔着被雨水冲刷得一片模糊的车窗玻璃,她从后视镜里,看到研究所的门楼,在一片湿漉漉的闪烁着迷离的霓虹灯光和水汽中,渐渐后退、变小…
她知道这一走,不仅是身份的失落,桂冠的卸下,金饭碗的跌破,更是迎来了几多“清零”:公职清零!工龄清零!职称清零!工资清零!荣誉清零!太多的舍弃,偌大的牺牲,好在那来自家庭中丈夫的理解和儿子坚定的支持,给了她无声的安慰和无穷的力量!安逸的生活诞生不了伟大的科学家。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风言风语,她曾经有过彷徨和迷茫,有过迟疑甚至退却,但为了心中的那份让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信念,那个让牛肝菌走向千家万户餐桌的梦想,让她坚韧不拔地踏上了一条既布满荆棘又充满机遇的崎岖之路,昂首阔步地踏上了报效乡亲反哺家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而今,那些曾经为之奋斗的过往已成为远去的背影,同时又成了她继续前行的动能,成了她背负行囊奔向诗与远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她身上有一腔眷恋故土牵挂父老反哺家乡的沸腾热血。
“ 我们驯化的不仅是一种珍稀菌类,而且是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让科技的星光落到最需要它的土地上。实验室里的数据固然重要,但最终的价值,要由田埂上的笑容,农家灶腔里跃动的火苗、孩子们书包里的新课本来衡量。科学的根,必须深扎在泥土里,它的花和果,才真正属于人民!”
数据是冰冷的,科学家的内心却是火热的。
她忘不了生她养她的那个小山村,父母含辛茹苦把她养大,乡亲们走进大山,攀岩钻山,寻找牛肝菌拿命换钱,那个八岁的傈僳族小女孩坠下悬崖的令人揪心的一幕;她忘不了石建同递给她的那张纸条上除了龙飞凤舞的“5000万”外还有一行小字“给乡亲们留条活路,也给我们知青还个愿”;她忘不了自己面对当初职业选择时的那场关于科学伦理的灵魂拷问一一知识到底应该被供奉在象牙塔里,还是应该走进人间烟火?
她深知,实验室里显微镜下培养皿中菌丝的疯长,充其量只是理想的乌托邦,不经实践的转化检验,怎能结成丰硕的果实,论文中纸上谈兵筑就的空中楼阁,不经人间风雨的冲刷洗礼,终究会轰然坍塌。一个正直科学家的良心驱使,让她做出了当时虽痛苦事实证明却是正确的明智选择。
自从她 发明了工厂化生产牛肝菌,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数十万吨农作物桔杆和橡胶木屑的循环利用,还有效带动了当地老百姓的就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工人人均收入4.8万元,超出当地平均水平的217%。478个当地员工中,包含汉族、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白族、布朗族、蒙古族、仫佬族、苗族、瑶族、朝鲜族、傈僳族、壮族等民族,大家像石榴籽一样团聚在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大家庭中。哈伲族女工阿波,之前在寨子里连女儿上学的学费都要东拼西凑,如今靠年终奖金和技能补贴把女儿送进了昆明医科大学,禁不住让她感慨万千:"是纪老师和宏臻菌业,让我们看到了山那边的曙光!"她身上民族服饰的彩线在阳光下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如同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在光影交错的实验室里,纪开萍和研发团队日夜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顽固堡垒,在扑溯迷离的市场拓展中,纪开萍与营销队伍同进共退,占领了一处又一处战略高地。历经12年攻坚,不仅建成全国首条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更凭借80项核心专利填补国内高端食用菌菌种空白。一朵110克左右的牛肝菌长成只需45天,工厂一年四季都在生产,真正实现了“山珍”黑牛肝菌随时随地随季都能走进寻常百姓家,端上餐桌案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韩国日本等种业强国实现了食用菌企业的技术反输出,为推动中国食用菌产业走向世界舞台贡献了宏臻力量!
说起牛肝菌的功效,纪开萍眼前立马浮现出医院的身患肠道疾病的“小草莓”喝完牛肝菌汤后肚子就不疼时露出的笑脸。正是由于它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多糖体含量高出普通食用菌3倍,具有显著的抗癌性,凭借工厂化生产的密钥,打开了牛肝菌与人类共荣共生的通道,使之成为肠道病、糖尿病和癌症患者滋补的首选。
如今,坐在窗明几净宽敞明亮的实验中控室,看着自主研发的第五代栽培系统里,一排排智能培养架整齐排列,LED灯艺模拟着不同时段的光照强度、温湿度传感器将数据实时传输过来,纪开萍的脸上荡漾出一丝会心的笑容来。现在黑牛肝菌从接种到成熟只需45天,而野生的却需要整整一年。抚摸着桌上成熟牛肝菌的菌盖,纪开萍用深情的目光来来回回缓缓注视,看到从菌丝到成菇的蜕变,仿佛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好比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孕育成长到绽放光华,每个阶段都倾注着心血。“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的座右铭,成为支撑她走过无数个日夜的信念。
难怪石建极将纪开萍喻为中国的第二个袁隆平,他深情并茂地赞道:“袁隆平种下稻穗,我们纪开平唤醒菌魂,袁隆平解决了吃饱饭问题,我们的纪开平解决了吃好饭问题!”
真是石破天惊,掷地有声!在中国耕地红线紧绷的今天,让我们对这些向大地要粮食寻美味的科学家致敬!
四
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那银灰色的大门,耸立在西双版纳浓密森林的深处,门楣两侧,以纪开萍头像为剪影的图像,在左边“牛夫人”,右边“牛肝菌”六个大字印衬下,透过枝叶洒下的斑驳阳光,是那样的熠熠生辉!门前三米高的青铜牛肝菌雕塑,菌柄托起伞状菌盖,刻着“中国牛肝菌之乡”的金色字样,阳光折射出七彩光晕,为这个工业气息浓郁的生产基地罩上了几份神秘的色彩。
十年磨一剑,锋利自出鞘。那是无数次失败中迸发的星火,点燃科技转化的燎原之势;那是千万个日夜的坚守,孕育出产业升级的繁花盛景;那是跨越周期的执着,换来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回响。
三角形最稳固,故有“铁三角”之称。石建极石建同纪开萍如同用锃亮闪光的螺丝铆成的“金三角”,在菌菇界放射出奇异的光芒。
在这场牛肝菌科技革命的战役中,如果说石建极好比帐中元帅,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那么石建同无疑是开路先锋,擅长于开疆拓土,驰骋疆场,纪开萍则如马上将军,习惯于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三人如齿轮紧密咬合,驱动着牛肝菌产业这辆列车驶向远方。
在这里 科学家精神、创业者情怀与企业家智慧得到了完美结合,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几何效应。看着每天10吨的新鲜牛肝菌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带给人的岂止是商业奇迹的惊叹,更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共生共荣的震憾!那一朵朵破土而出的牛肝菌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真正的产业进步总是始于对专业的敬畏,成于对未来的信念,执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粘合器和添加剂!
石建极、石建同与纪开萍的"金三角”组合,不仅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典范,更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他们用十年光阴证明:当企业家的魄力、创业者的情怀与科学家的坚守相遇,便能迸发出改写行业格局的磅礴力量。 十年磨一剑,靠的就是坚守心中那份执著!
章友本,笔名直言,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公务员退休。现糸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日月岛文学》签约作家。先后在报刊网络发表文学作品两百余篇。

点评:袁德礼
中国龙第六届牛肝菌杯征文活动总动员大会结束后,我欣喜地收到江苏作家直言这篇特稿:“十年执著路,菌香满人间”为主题,围绕牛肝菌产业化历程,塑造了石建极、石建同、纪开萍三位核心人物形象,将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创业者的乡土情怀与科学家的钻研精神有机融合,展现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文学评论角度,我以为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点评与赏析:
人物群像的立体化塑造:直言老友采用“分角色特写+集体呼应”的叙事结构,为每位主人公赋予独特的精神符号。石建极以“大手一挥”的标志性动作展现企业家的果敢魄力,石建同通过知青照片、花短裤等细节凸显乡土情怀,纪开萍则用“2300次实验”“5个清零”的具象化数据刻画科研献身精神。三人如同齿轮般紧密咬合,形成“金三角”合力,突破了传统报告文学单线叙事的局限,使人物群像既独立鲜明又相互辉映 。
诗意化的科学叙事:作品巧妙消解了科技文本的枯燥感,将实验室场景转化为充满张力的文学意象。“冰冷的显微镜下堆叠着失败的烙印”“畸形牛肝菌的褐色如获至宝”等描写,将科研过程隐喻为生命探索之旅;“菌丝在黑暗中积蓄力量”“科学的根深扎泥土”等比喻,赋予工业化生产以自然生命力。这种诗性表达使科技成果转化的艰辛历程更具情感穿透力。
时代主题的多维度映射:本文以牛肝菌产业为切口,折射出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科技强国等多重时代命题。从“农业芯片”概念的提出,到工厂化栽培率数据的对比,再到技术反输出的突破,将个体奋斗与国家战略紧密勾连。结尾处“改写行业格局的磅礴力量”的论断,使故事从个体经验升华为时代注脚,增强了报告文学的历史纵深感。
语言风格的张力营造:作者灵活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如“十年磨一剑,锋利自出鞘”“是星火,是繁花,是回响”,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与感染力。同时,将佤族谚语“山神的黑纽扣”、杜甫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等文化元素自然融入,使科技叙事兼具民族特色与人文底蕴,避免陷入工业话语的单一性。
我建议可以更进一步挖掘人物的心理嬗变轨迹,如在关键抉择节点增加心理独白或回忆闪回,使人物动机更具层次感;在数据呈现上,可尝试用图表化、可视化的文学表达,如将2.2亿投资、80项专利等数字转化为具象的场景联想,增强特稿的画面冲击力。
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8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