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公福地与道教文化
陈宝明
位于宜兴市城区西南20千米盂峰山的张公洞风景区,不仅是历史悠久的洞天世界,也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作为南方的天师教派之一,被誉为“张公福地”。
张公福地的道教传播,早在春秋时,陈国高士庚桑楚避居于此修道,后人把这个山洞称为庚桑洞。据《道藏》《历仙通鉴》载:“亢仓子,姓庚桑名楚,陈人也。得老子之道, 隐于盂峰山张公洞,后得道仙去。”庚桑楚在盂峰山洞修道期间,著有道经《亢仓子九篇》传于世。
东汉时的张道陵初学道,就看中盂峰山一带的地脉仙气,山上的雾气氤氲,仙气飘飘,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此处又有甘泉汩涌,道教称为“活龙宝地”,因此,就在洞中炼丹传道。西晋初,周处编撰了《风土记》,里面有关于“汉天师张道陵尝修道于此”的记载。
后来张道陵在江西龙虎山飞黄腾达,得道成仙,当地乡人就顺口把盂峰山洞又称为“张公洞”。天洞口至今存有“汉天师张公福地”石刻。张天师第四代孙汉辅光也曾隐居盂峰山洞传道炼丹。唐代著名道教学者广成先生(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也记载着“四皓隐居地,常州义兴张公洞。”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和甪里先生周术。
又传唐代一位姓张名果,原为唐代道士,擅长法术,常隐居在盂峰山中,在洞灵观修道,因而得名“张公洞”。传说是“八仙”中的长者,世人传说他活了数百岁,尊称为张果老。他常背负一道情筒,倒骑白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劝化世人。这些民间传说和道教文化为张公洞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宗教,亦是中国的国教,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万物的本源。唐开元初,张公福地曾有寺院。唐明皇开元盛世时,道家罗公远、叶法善的门人万惠昭天师至盂峰山张公洞投龙简,奏复为道观,唐明皇还亲自御赐匾额为“洞灵观”,赐封庚桑楚为“洞灵真人”,《亢仓子》九篇为“洞灵真经”。道家将“洞灵真人”“洞灵真经”归入了道藏。后洞灵观遭兵毁,南唐保大三年(946),洞灵观道士周敬微绘图奏请,南唐元宗帝遂赐营建,重建洞灵观。韩熙载撰碑记云:“青龙将关尹重来,白马共胡僧却去。”又云:“奋御笔以题额,赐洞灵之美名。”宋乾道六年(1171)孝宗皇帝赐匾额为“天申万寿宫”。殿宇雄伟壮观,重门次第,名重一时。元代,第三十八代道教掌教天师张羽材(?—1316)到张公洞寻祖朝真,创立正一教义,然后到各地传道,定居江西龙虎山。留有诗句:“秋风吹衣草树凉,巨灵守护神丹光。袖携天香入洞府,散作云雾空苍茫。拄杖铿然响微步,石髓垂垂润甘露。时当相遇五百年,分明中有升天路。”元末战乱,宫宇被毁。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江西宁都道士潘朝阳在道观遗址上又建朝阳道院,其规模不算大,至今还留有道院的断墙残垣。
由此可见,张公福地自春秋至清代在道教文化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它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已载入道教史册——《道藏》。
历代文人墨客、朝廷重臣、皇亲国戚到宜兴必至张公福地观赏游览,写诗作画。唐代韩熙载、王徽、皇甫冉、宋代苏轼、苏辙,元代董蕃,明代文徵明、沈周、叶向高、扬一清、湛若水、徐霞客等,清代吴骞、邵长衡等大文豪,重臣都曾为张公福地题词作诗,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绝唱的诗文和石刻古碑。其中唐宣宗年间进士、昭宗年间几度担任宰相的王徽赋诗《天申宫》云:“洞口烟霞隐薜萝,仙家宫观郁嵯峨。月明如水琼楼夜,时有瑶笙鹤背过。”北宋画家蔡肇留下《天申宫》诗一首:“胜迹传来不记年,昔闻曾驻汉神仙。赤乌方喜灵坛建,白马俄惊梵宇迁。观额自唐因记定,官名至宋有眠镌。江南福地虽云众,第一无过此洞天。”
经缜密考证,张公福地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与道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道书《白龟经》记载:“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据五十八,庚桑公治之。”张公洞内的海屋大场石壁上还刻有“四真会文图”,图中的老子、庚桑子、列子和庄子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唐代传奇《虬髯客传》作者杜光庭在张公洞内的石壁上,镌刻了“洞天福地”4个遒劲大字。
据明〔万历〕《重修宜兴县志》载,三国“孙吴赤乌二年(239),一夕大风雨迅雷,洞忽自开,高六十仞,麓周五里,洞深五十余仞。三面皆飞崖绝壁,不可跻攀。唯北一窦,广逾四寻,嵌空可人。”
20世纪20年代初,宜兴著名开明士绅储南强先生开发张公、善卷两洞时,清理落石,开通天窗,成为现在的天洞口,同时还精心修葺张道陵的炼丹灶、修炼床、降妖捉怪后的洗剑池等。又根据美丽的神话传说,塑了“白罗天女”“八仙过海”的神像,彰显了张公福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把张公洞打造成苏南地区特有的道教圣地。
而今,这些文化景观都在张公福地得到很好的恢复和传承与展示。由于长期以来,世人对张公福地传统文化的认知,主要集中在溶洞。为了挖掘张公福地的道教文化精髓,依据其历史渊源,1995年,经当地人民政府宜政发(1994)174号文件批准,洞灵观列为道教活动场所,接着,原宜兴市风景园林管理处筹划资金,从盂峰山麓拾阶而上,直到张公洞天洞口,重建了洞灵观,不断地增加张公福地文化的承载量。
张公洞是洞天福地的核心景观,以“洞天福地”“海内奇观”称雄。它奇洞荟萃,洞中有洞,洞洞不同,构成了雄伟壮观、雄奇多变的天然之美。1994年,特邀中国园林建筑师李政和有关专家进行文化内涵的设计,将周易中“八卦”这一精微深奥的哲学思想以物化的形式进行再现。在整个山道和景区中,易学经典或以建筑,或以文字,或以雕塑,或以图画的形式得到充分体现,攀登山顶的过程,就是饱览易学文化的过程,整个山道成了展示易学文化的走廊。
《周易》是道藏的重要经典,洞灵观各殿,无论从外观形态还是从内在气质,都很自然地和八卦相符,是完整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近海拔88米高的山道建成了一条令人耳目一新的道教文化长廊,根据自然山势地貌巧妙地复建了“八卦门”“两仪亭”“会仙桥”“三清殿”“天师殿”“真人殿”“八仙殿”等景观。张公福地山水灵秀,再次将“顺其自然”的老庄思想与钟灵山水融会贯通。从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内篇、外篇中选取章句,让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融合共存。
今天的张公洞景区,承载着厚重的道教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汲取道教意蕴,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绵绵不绝的气韵也仿照大地的“厚德载物”,已经完成了从纯自然到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内涵紧密结合的重大突破,是融溶洞旅游、道教文化、观赏朝拜、音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沉浸式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文旅融合已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张公洞景区正以其特有的文旅风采和道教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同时,还将在当下文旅融合的沉浸式体验中,继续组织举办道教武术比赛及学术交流,组织易学、道教、徐霞客、新大众文艺视域下的道教文化等国际学术研讨活动,筹建中国徐霞客研究溶洞(喀斯特地貌)实践基地,竖立全国唯一徐霞客携母塑像工程,树立新大众文艺视域下的道教文化旅游形象,让中外游客徜徉在道教文化繁荣的氛围中。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