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那片土地
作者:龚惠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每当回想起艾青的这句诗,我便想起了故乡的那片土地、故乡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一幅幅画卷,在我脑海中缓缓展开,让我心生无限感慨。故乡是根,故乡的土地是情。故乡的那片土地上,有我思念的亲人、有我生活过的足迹,有我抹不去的乡愁。
我的故乡在苏北平原,长江的最下游。最早时,我的祖上就住在江苏启东江边上的一个小镇——万家镇。也就是现在的北新镇三河港东侧。解放前,有一次长江发洪水,巨浪滔天,浑浊的江水咆哮着冲向堤岸,汹涌地席卷沿岸,瞬间把我家的房子吞没了。后我爷爷奶奶和我父母亲就举家移民到了一公里外的一个村庄,盖了三间茅草屋,开始了新的生活。几十年过去了,老宅依旧在,只是茅草屋改造成了两层小别墅。
我是农民的儿子,出生在农村,童年和学生时代均在农村度过的。对旧时的农村生活熟悉。一九七三年底,我高中毕业后参军当兵。离开了农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后来在部队提了干。十多年后,我从部队转业至地方工作。因工作等多种原因,回乡探望机会比较少。但无论在哪里,我对故乡的眷恋从未改变过。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我脑海中总是回想起在农村度过的难忘岁月,内心总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故乡的那片土地,它承载着我童年的欢笑与梦想。正如鲁迅说过,“家乡是人的心灵港湾,也是一个人永远不变的归宿,无论走到哪里,家乡始终是我们内心的依托”。
土地,是农民的根,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基。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与灵魂的归宿。而农民,则是那片土地的主人。他们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与土地不解的情缘。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刻在骨子里的。那个年代,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农民依赖土地,就像依赖自己的生命。土地的丰谦,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因此,土地被农民视为他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希望所在。
记忆中,我们村不算大,几十户人家,数百亩土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还沿袭着千百年以来旧的传统耕作方式,生产工具落后,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较低。那个年代,农作物主要有麦子、玉米、蚕豆、黄豆、油菜、棉花、花生、红薯和土豆等。因土质等原因,我生产队种了两年水稻后就停止了种植,改种了其他作物。当时,农村落后,农民贫困。农民吃的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粗粮,桌子上一年到头看不到一块肉。只有到了逢年过节等,农民们才用粗粮去粮店兑换些大米,到商店买一斤猪肉,到市场上买一条鱼,作为改善伙食。对他们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农民是朴实的,他们与土地相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终日奋战在黄土地上。他们脚下的土地,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他们的付出与汗水。那时农村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土地归集体所有,田地的庄稼由生产队统一规划种植。农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劳动实行工分制,正常男劳力一天十分,女劳力一天八、九分。年终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年终分配。平时,农作物收获后按照人口分配实物。那时,农民是靠天吃饭的,如果风调雨顺,日子会过得平静,如果碰到自然灾害,农民的日子就苦了。因此,农村特别注重农田水利建设,以不断提高抗洪救灾能力。
在这片土地上,农民们盼望着年年有个好收成。麦子经过一整个冬季的生长,收麦的时节到了。生产队就组织男女老少忙着抢收。清晨,阳光洒在广袤的麦田上,打破了晨雾的迷茫,金黄的麦浪随风摇曳,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丰收的喜悦。农民们整装待发,手持锋利的镰刀,开始了热闹而忙碌的麦子收割。他们弯着腰,一手紧握麦秆,一手挥动镰刀,伴随着镰刀与麦穗摩擦的沙沙声,一束束沉甸甸的麦子应声倒下,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在土地上,唰唰唰的割麦声和说笑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幅动人的交响曲。在这个交响曲中,汗水、泥土、麦香和阳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田园画卷。
在这片土地上,一幢幢低矮的茅草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这些简陋却充满温情的茅草屋,它们不仅仅是那个年代农民生活的缩影,更是无数人心中难以忘怀的温暖记忆。这些用最原始朴素材料搭建起来的房子,承载着太多的关于勤劳、坚韧与希望的故事。屋顶是用金黄的茅草编制而成的,房子四周是用芦笆围起来的,窗户很小,门是简易的木门。尽管材料简陋,但每一幢房子都显得那么稳固而温馨。清晨,每当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时,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了淡淡的炊烟,那袅袅炊烟,在轻轻的风吹下,在田野四处缭绕,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温暖的家庭氛围。
在这片土地上,一片绿一片黄,色彩斑斓,绚烂夺目,散发着土地的芳香。麦苗和蚕豆疯狂生长,在轻轻的风吹下,泛起层层细腻有致的波纹,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手笔。偶然有几只小鸟掠过田野上空,叽叽喳喳,一会儿俯冲大地,一会飞向天空,为这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我们几个小伙伴像匹脱缰的野马,穿梭于油菜花丛中,花香扑鼻而来,蝴蝶到处飞舞,时而高飞,时而低掠,仿佛在故意逗弄我们。小伙伴们的脸上洋溢着纯真与高兴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笑声、欢呼声与田野里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美妙动人的交响曲。
在这片土地上,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时的我,常常和小伙伴们在地头奔跑、树下乘凉、做游戏、捉迷藏。夏日里,到村头小河里抓鱼摸蟹,在清凉的河水中嬉戏,打水仗、踩水花,水花四处飞溅。这些瞬间,成了我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让我们时常回忆起那段纯真的时光,感受童年的快乐与温暖。
故乡的土地上,四季分明,犹如一幅田园风光画。春天,春意盎然,万物复苏。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树木抽出嫩芽,田野一片绿油油。夏天,夜色迷人,充满诗意。那悦耳的虫鸣,闪着绿色微光的萤火虫,挂在空中的月亮和一闪一闪向我们眨眼的星星,是那么的陶醉。我们几个小伙伴,坐在一起,看月亮,数星星,猜谜语,一直至深夜。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田野里的庄稼成熟了,农民们忙着丰收的喜悦,忙着拾棉花,摘蚕豆,掰玉米,挖红薯......。进行秋播种植,为下一年的丰收打下基础。冬天,白雪覆盖大地,一切都变得纯净而宁静。当夕阳照在雪地上,金色的光芒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美得令人窒息。
如今,我已离开故乡五十多年了,但心中对故乡那片土地的眷恋从未改变。在我的世界里,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人情世故等,已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这种深沉的情感,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必将激励我不断成长和进步!
岁月匆匆。几十年过去了,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坦的水泥路,明亮的路灯,漂亮的楼房,绿油油的田野。家家户户有电视机、摩托车、手机及电话,不少家庭还配有汽车。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我由衷地为之而高兴。祝愿故乡的那片土地永远风调雨顺、四季盛茂,祝愿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越来越美好!
作者简介:龚惠新,江苏启东市人,大专学历,军转干部,现为江苏启东市鑫磊城市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启东市银发通讯协会副会长,对业余创作有兴趣爱好。曾获国家及地方报纸杂志及文学平台征文比赛散文金奖和二等奖。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