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里的岁月密码
作者:王贞强(甘肃)
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上,地坑院宛如大地眼眸,静默而深邃,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生活的烟火。它是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建筑奇迹,更是一代代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地坑院的建造凝聚着祖辈们的智慧与辛劳。没有现代化的机械,仅靠着铁锹等简单工具,他们在平地上奋力挖掘,一铲一铲,凿出一个长方形的大坑,那是家的雏形。随后,在坑壁上精心雕琢出窑洞,每一下敲击,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条斜斜的巷道,从坑底蜿蜒至地面,它不仅是出入的通道,更像是连接地上地下两个世界的纽带。地坑院中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设计——要专门挖一个深坑。每当夏日暴雨倾盆而至,雨水顺着地坑院四周的斜坡汇聚而来,这个深坑便成了守护家园的“卫士”。它宛如一个巨大的容器,稳稳接住从天而降的雨水,一边储存雨水,一边往地底下渗水,起个排水的作用 。有效避免了积水倒灌房屋的风险。正因如此,每家每户地坑院中间都会挖一个很深的圆形坑用来渗水,也就是渗坑。
我家的地坑院有八孔窑洞,每一处都有着独特的使命。主窑宽敞明亮,是招待客人的地方,承载着人情往来的温暖;居住的窑洞,是疲惫时休憩的港湾,每一个夜晚,都在此褪去一天的辛劳;厨屋中,袅袅炊烟升起,饭菜的香气四溢,唤醒味蕾与记忆;磨面的窑洞里,石磨静静伫立。逢年过节,这里便是全家最忙碌的地方。天还未亮,母亲就起身套上毛驴,开始了磨面的劳作。毛驴拉着磨担,一圈又一圈,石磨发出沉重的声响。我则坐在面柜旁,专注地将磨好的面倒进细罗筛,来回推拉,细面簌簌落入柜中,粗面又重新回到石磨上。这看似单调的重复,却藏着无尽的期待,因为磨完面,母亲总会蒸出香喷喷的白面馍,那是童年最甜美的滋味。
在地坑院的生活,有温馨,也有意外。记得那次,我的脚不慎被拴猪的铁链划烂,鲜血瞬间涌出。慌乱中,大哥迅速找来蜘蛛网,小心翼翼地贴在伤口上,又用烂手套套住。大人们都说蜘蛛网能止血,虽然至今我也没弄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但那份在困境中家人间的互助与关爱,却深深印刻在心底。
有时候,父母下地干活,年幼的我无法同行,便被留在窑洞里。四周寂静得可怕,我哭闹着,声音在窑洞内回荡。哭累了,只能一个人玩耍,或是盯着窗户透进来的那束阳光发呆,想象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此时,窑洞安静得仿佛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滴答滴答,一下又一下,在绝望与期盼的交织中,我等待着父母归来的脚步。
岁月流转,地坑院渐渐成为了记忆中的符号。但每当想起它,那些画面便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母亲忙碌的身影、石磨的转动、家人的关怀……地坑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本厚重的书,写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镌刻着浓浓的乡愁,它是黄土高原上永恒的记忆,也是我心中永远的家。
作者简介:原名:王贞强,笔名:兰之韵 字:沁之 号:镇原山花 春城醉客 书斋号:蘭馨草堂 文艺爱好者!中外诗人,诗韵墨语等平台签约诗人!喜书法,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