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地的史诗,文明的年轮
胡涛
指导老师刘志永
晨光初绽时,秦岭像一头苏醒的巨兽,缓缓舒展着横贯中国腹地的身躯。这座横亘东西的巨大山脉,用七千万年的地质褶皱收藏着华夏文明的密码,用层峦叠嶂的脊背托举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星空。它不是冰冷的岩石堆砌,而是一部流淌着体温的史诗,每道山脊都镌刻着传说,每片密林都回荡着先人的絮语。
终南山的云雾里藏着最动人的神话。相传上古时期,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是女娲在秦岭深处炼五色石补天。如今太白山的大爷海周边,那些色泽各异的岩石仍保留着灼烧的痕迹,阳光折射时会泛起七彩光晕,仿佛是补天剩下的彩石在诉说那场拯救苍生的壮举。更令人心折的是华山之巅的沉香劈山救母传说,那道笔直的斧劈石缝,至今仍能看见断裂处参差的棱角,像是在证明孝心可以穿透最坚硬的岩壁。这些传说不是虚妄的想象,而是先民们赋予秦岭的精神基因 —— 在这里,勇气能撼动山岳,真情可劈开混沌。
沿着褒斜古道的青石板路前行,指尖能触摸到历史的体温。战国时的栈道木桩早已化作朽土,但岩壁上凿刻的孔洞仍在诉说着 "地崩山摧壮士死" 的壮烈。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曾在五丈原的军帐中望着秦岭的秋月长叹,他手中的羽扇或许也曾拂过同一片带着松涛的风。而在更久远的岁月里,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的烽火,在骊山的烽火台上化作历史的烟尘,警示着后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真谛。秦岭像位沉默的史官,把王朝更迭的密码藏进岩层,却始终以宽厚的胸怀接纳每一个时代的脚步 —— 它让我们懂得,真正的伟大从不喧哗,只在静默中承载文明的重量。
子午峪的溪水至今还在重复着药王孙思邈的故事。这位隋唐时期的医者,在秦岭深处采药四十载,用松针记录药方,以山泉熬制汤药。据说他曾在太白山的石洞里驯养白鹿,那些温顺的生灵会衔来悬崖上的珍稀药材。如今药王洞旁的古柏仍在生长,树干上斑驳的纹路,仿佛是他当年晾晒草药留下的痕迹。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在当代秦岭守护者身上得到了完美延续。周至老县城的护林员老张,三十年如一日巡护着两千公顷的山林,他能通过鸟鸣辨别金丝猴的情绪,根据苔藓的湿度预测天气。在他看来,秦岭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会回馈你"—— 这朴素的话语里,藏着与孙思邈一脉相承的生态哲学。
秦岭的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活态传承。当西安地铁穿过秦岭隧道时,盾构机的轰鸣声与古人开凿栈道的凿石声遥相呼应;当科研人员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安装红外相机时,镜头里的大熊猫与《山海经》记载的 "白熊" 完成了跨越千年的对视;当秦岭国家植物园的科学家培育濒危植物时,他们延续的正是神农尝百草的探索精神。这座山脉教会我们:传统不是沉重的枷锁,而是照亮未来的火把;守护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让文明在创新中获得永生。
暮色中的秦岭渐渐隐入深蓝,山脊线在天幕上勾勒出雄浑的轮廓。站在分水岭上极目远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在这里分流,北方的苍劲与南方的灵秀在此交汇。忽然懂得,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 因为我们有这样一座山,它把最磅礴的力量藏在沉默里,把最深厚的智慧写在传说中,把最坚韧的精神注入每一代人的骨血。它是大地的脊梁,是文明的年轮,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温暖的文化乡愁。当我们仰望秦岭时,其实是在仰望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当我们守护秦岭时,其实是在守护文明永续的密码。
作者简介:胡涛,男,本人就读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文秘专业。在2025年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学问杯”影评比赛荣获二等奖。平时喜欢读书,爱好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