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梁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陈宝明
当下,世界特色文化旅游热和我国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2018年1月9日,宜兴市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迎来了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机遇。但如果忽略沉浸式互动旅游体验,缺少民间文化艺术,那带来的乐趣也就九牛一毛了。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民族是一块瑰丽的珍宝,传承和弘扬民间民俗文化是新时期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宜兴作为我国的“梁祝”文化遗存地城市之一,不少“梁祝”文旅资源受到中外游客的向往、青睐和热捧。特别是近年来,宜兴市政府站在高位,对文旅融合发展突破了传统观光游的约束,摒弃“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尤其是在“梁祝”文旅深度融合上,大胆地跟进国际潮流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依托丰富的“梁祝”文化和自然资源,跨越时空,不断创新开发具有“梁祝”文化特色的旅游新业态,文旅产业展现出新的活力,旅游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但随着国内旅游的升温,文旅融合在宜兴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推进“梁祝”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很重大,很光荣,任重而道远,甚至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重视与珍爱。
一是“梁祝”文化元素在流失。“梁祝”的人文景观具有独特性和在地化,也是不可再生或潜在的重要资源。从宜兴“梁祝”的遗迹遗存的保护上看,有的正在逐步流失,如张渚境内的凤凰山、七里亭、十里亭、国山碑和鲸塘境内的清白里等,没有得到有效有重视和保护。
二是“梁祝”文化传承在弱化。一方面非遗文化传承人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正在减少或流失,重要的是申报国家、省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屈指可数。另一方面,一年一度的“观蝶节”除客观因素外,主观上还存着迟徊观望的心态,多年未接连举行。
三是“梁祝”文化渗透在淡化。善卷景区境内的“梁祝”文旅资源及其丰富多彩,螺岩山上植被层次结构复杂,乔木、灌木、藤本、花卉和地表草木层以及藻类、菌类生物物种等一应俱全,覆盖率达到90%以上,也是“蝴蝶”“英台竹”生存的最佳环境。可是,“梁祝”文化渗透力度不够,缺乏营造“梁祝”文化体验的有效组织与引导。
四是“梁祝”文化资源在闲置。重点是缺乏秉承“梁祝”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理念。2010年市政府不惜投入2.5亿元巨资,建设的“梁祝”博物馆等景观工程项目尚未合理有效利用。
为此,本人试图提出如何推进“梁祝”文旅融合发展的浅见,以就教于专家、领导和各位大方之家:
一、耙梳“梁祝”文化,融合文化旅游创新。
宜兴作为沪宁杭几何中心,辐射整个长三角区域。特别是随着宁杭高铁、沪苏湖高铁通车,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锡宜地铁城际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宜兴已经纳入“宁杭半小时生活圈”“上海1小时都市圈”,交通区位优势加速彰显。一方面,不仅要对所有“梁祝”遗迹遗存进行全面的备案、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等,而且要在现存与潜在的资源中寻求创新。一旦与国际休闲度假、与乡村振兴旅游融合创新,“梁祝”文化就成为更大非遗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要进行独特的地域文旅融合。如与陶瓷(紫砂)文化、徐霞客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和名人文化进行创新融合。第三,凭借善卷景区创建5A级景区的契机,大胆地与国山碑、善卷村、祝陵村、祝陵古镇、祝陵古街等创新融合发展。这样,既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又彰显宜兴“梁祝”就有了无穷的文旅吸引力。
二、整合“梁祝”传说,注重“梁祝”文化传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实现文化价值,而“梁祝”文化离不开神话传说。宜兴具有丰富的本土特色的“梁祝”文化传说,这也是最有魅力的特色文旅,值得进行融合的。一是善卷景区要尽快启用闲置的建筑物,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通过采风、田野调研、征集实物等形式,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采撷与梁祝神话传说有关的文学、故事、歌谣、传奇、曲艺、剪纸等艺术形式,用文字、图片、音像、现代多媒体、AI技术等手段对“梁祝”文化资料进行真实、全面记录与展示。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创意与发展相促进,打造动漫故事片,复活“梁祝”珍宝,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使“梁祝博物馆”真正让中外游客领略到宜兴的“梁祝”文化;二是赓续开展“梁祝”文化体验和研学活动,通过传承、展示、教育、融合、创新、挖掘、研究等手段使其延续发展,绵绵不断,万古流芳;三是积极推荐和申报国家、省、市、县等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三、展示“梁祝”文化,打造宜兴“梁祝”文化品牌
首先,宜兴富有特色的“梁祝”文化在善卷一带,有个传统的“观蝶节”,在那天男女老少纷纷到善卷洞踏青观蝶,烧香拜佛,祈求“蝶仙”“神仙”保佑爱情长久,家庭和睦,向往甜蜜爱情和幸福生活,反映了“梁祝”文化与全国遗存地的特色差异,且唯一或独有。所以,要竭尽全力举办每年一届的传统“观蝶节”活动。
其次,有必要编创宜兴“梁祝”文化的原汁原味大型戏剧,打造一批反映“梁祝”文旅融合的书籍和演艺娱乐活动。还可以大力发展有“梁祝”文化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如“梁祝”广场舞、交易舞、太极拳、太极剑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民间体育健身娱乐项目。
可以考虑从螺岩山至国山山顶路段进行“梁祝”文化“在地化”展示。打造“梁祝”文化廊道,甚至要将国山碑纳入善卷景区,将其打造成独具宜兴地域特色的“梁祝”文化旅游精品线。一是需要对这一段山区路进行修复改造,进行环境绿化处理,注重色彩搭配、层次变化,达到珍贵化、彩色化、经济化的“三化”要求;二是可以通过“梁祝”雕像或碑刻之类增设景观景点,利用梁祝故事及其诗词、人物典故图呈现出来,突出“梁祝”文化内涵;三是建造梁祝神话传说故事亭、梁祝神话传说故事走廊、竖立梁祝神话传说景观。注重这一段建筑的式样、密度和高度,尤其不能让建筑(或景观景点)挡住游客远眺青山绿水的轮廓线。当然,还可以做足山上景观设置的“梁祝”文旅文章。四是可以唤醒“国宝”国山碑,在新大众文艺生态中转型主角。
总之,要继续秉承“拓荒”精神,不断创新、融合、进取,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做到自然景致与人文景观的有机交融,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梁祝”文化的内涵,丰富拓展老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老景点有新景观,有新的沉浸式元宇宙的文旅体验。要从旅游传统元素中求切入点,从“梁祝”文化元素中求新热点,从新大众文艺视域下求闪光点,形塑当代“梁祝”文化的社会认同,用“梁祝”文化元素擦亮宜兴的文化金字招牌,推进“梁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宜兴成为“梁祝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靓丽的遗存地。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