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崔如琢:笔墨间的家国与深情
李伟华
2016年3月3日,人民网以《豪掷一亿捐故宫,画家崔如琢为哪般》为题报道:“日前,国画家崔如琢向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1亿元人民币,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钱的数量当然是一个由头,但是,一位国画家哪来那么多钱?他为何要做如此巨额的捐赠呢?……”
由此,我对这位李苦禅的得意弟子崔如琢先生又一次关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山河破碎、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新闻报道和现场照片刺痛着人们的心,我也如亿万人一样,时刻关注着灾区动态,内心被一种强烈的冲动填满,渴望为灾区做点什么。于是,我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挥毫泼墨,希望能用笔墨为灾区人民传递温暖与力量,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我对他们的牵挂与祝福。后来,我应邀参加了杭州、北京等地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及报社举办的捐赠拍卖活动。每次将作品递出时,我心中都充满希望,仿佛看到灾区人民在废墟中重新站起,重建家园。
偶然,我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崔如琢先生神情庄重,讲述着他对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原来他为灾区慷慨捐赠了五千万,这是画家群体中数额最大的一笔捐赠。那一刻,我对他油然而生敬意,从此对他多了几分关注。后来得知他的作品在拍卖中一直处于高位,备受藏家青睐,我对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充满好奇与钦佩。
十多年前,我来到杭州和平文化广场逛西湖国际博览会。博览会现场热闹非凡,各展厅琳琅满目。
当我走进崔如琢先生的展厅时,顿感一种缘分,得好好领略崔先生的艺术风采。
崔如琢先生的艺术根基深植于中国传统书画,尤其受写意水墨影响显著。他像虔诚的朝圣者,汲取清代“四僧”(尤重石涛、八大)以及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的精髓。他深知书法功底对中国绘画的重要性,视笔墨为中国绘画之魂,笔墨在他笔下是情感的寄托和灵魂的表达。
崔如琢先生的艺术风格鲜明独特,以雄浑豪放、气象宏大著称。他的作品气势磅礴、魄力雄壮,如激昂乐章奏响生命赞歌。他崇尚“写意传神”,追求“不似之似”,不拘泥于精细刻画,强调主观情感抒发与磅礴意境营造。在巨幅山水和积墨荷花作品中,这种风格尤为突出,巍峨山峰、奔腾江河、娇艳荷花都仿佛有了生命,在宣纸上尽情绽放魅力。
在笔墨语言上,崔如琢先生独具匠心。他的线条苍劲有力,富有金石感与书法韵味,似岁月痕迹诉说着历史沧桑。用墨十分讲究,善用焦墨、浓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层层叠染,营造出厚重、浑朴、苍茫的墨色效果,干湿浓淡对比强烈,给人强烈视觉冲击。他尤其擅长积墨法,使墨色浑厚深沉,如深潭湖水蕴含无尽奥秘。点法也别具特色,常用密集墨点表现山峦丛林、苔痕植被,这些墨点构成作品重要视觉元素,具有强烈抽象意味,常作为独立元素进行形式构成,增添独特艺术魅力。
指墨艺术是崔如琢先生的另一大特色。他承继清初高其佩等传统,善用手指蘸墨作画,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梅花、鹰鹭、荷苇等题材,在他指下都能焕发独特光彩。指墨线条凝涩、古朴、生辣、奇特,与笔墨相映成趣或独立成篇,极大丰富了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他认为指墨更能达到“笔墨所难到者”的艺术效果,在指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看完展览作品后,我来到会客厅。崔如琢先生坐在雕刻精美的木质沙发上,身着简约大气的黑色上衣,一只手臂自然搭在扶手上,姿态放松,脸上带着和蔼笑容,眼神亲切随和。我怀着敬意,提及他在抗震救灾中的捐款壮举,他爽朗一笑:“您就只知道我的捐款吗?”我便顺势表达对他艺术成就的钦佩。他示意我坐下,我们坐在沙发上愉快交谈。见我对书画有所了解,他从身旁拿起一本16开的书画小集子递给我,里面有他的人生自述和一些经典作品。
崔如琢先生极具传奇色彩。他1944年生于北京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习画并求学于李苦禅先生门下,深厚传统功力为日后艺术创作奠定坚实基础。他人生经历丰富关键,早年在国内学习和创作积累艺术经验,1981年至1996年旅居美国、香港等地,接触更广阔艺术视野、市场和收藏,深刻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在海外传播中国艺术的使命感。期间作品和收藏获世界性关注,成为中国文化名片。1996年他回到祖国北京定居,进入创作生涯爆发期和高产期,艺术风格更加成熟,成就屡创新高,影响力急剧扩大,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璀璨明星。
崔如琢先生在艺术市场成就瞩目。他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屡创天价,是中国当代在世画家中单件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的艺术家之一,甚至多次占据榜首,如《飞雪伴春》拍出约3亿港币。共21幅作品拍卖过亿。这些数字不仅是艺术价值的体现,更是市场对他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除创作外,他也是重要收藏家,收藏大量古代书画珍品,如石涛、八大、傅山等人的作品,这是他个人艺术修养的体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人民大会堂《荷风盛世》
他擅长创作尺幅巨大、气势磅礴的鸿篇巨制,题材多涉及重要国家庆典或场所,如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钓鱼台国宾馆等。作品主题常围绕民族精神、大好河山、盛世气象,仿佛是赞美祖国的赞歌。2016年,他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故宫大展”。
崔如琢先生自述中写了大篇幅老师对他的教导。小学的沈老师,后来秦仲文先生、王雪涛先生、郑诵先先生、李苦禅教授,对他的关爱,一一谨记。如秦仲文先生受尽迫害,死前最后的嘱咐:“如琢——好孩子!我没事儿,挺硬朗……你要多画,画好,一定比我高。”王雪涛先生说:“第一是尊师。第二,学画不能重复任何一家。”李苦禅先生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以后要记住:画的跟我一样,没出息”。回忆老师教导,不胜枚举,让我感动至深。
崔如琢先生把老师的慈爱传递到社会。作为慈善公益书画家,始终心系文化传承与社会公益。他的捐赠善举广受赞誉,其中最为人瞩目的是2016年向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1亿元人民币,这是故宫收到的史上最大一笔个人现金捐款。其中2000万元用于故宫文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故宫文化;2000万元助力学术研究,为故宫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提供坚实学术支持;2000万元推动社会教育,让故宫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千家万户;4000万元专项用于养心殿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让珍贵文物重现光彩。此外,他还向故宫博物院捐赠15幅书画作品,丰富故宫艺术馆藏;曾向国家博物馆捐赠40幅书画作品,为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播贡献力量。他的捐赠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彰显艺术家的社会担当,为文化公益事业树立典范。
1986年,崔如琢先生获得美国纽约杜威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学位、2016年当选为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等社会职务,还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等职,在教育领域贡献力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艺术人才。
今年5月,第四届国际水墨博览会在杭州举行,我又再一次到崔如琢先生的展厅欣赏。历经破“四旧”、文化虚无、全盘“西化”至今日民族情绪“爆棚”,崔如琢先生特殊的成长环境、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使他成为当代中国少有的睁着眼睛看西方艺术的国画家、鉴藏家。 在21世纪大师纷纷离席的世纪,本已封笔的崔如琢先生毅然拿起画笔,以清醒者的傲岸,辨析中国传统绘画的利弊,探津溯源,涤旧荡瑕,友古人而发今意,于水墨天地自由翱翔。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
2025年6月25日
作者李伟华,号五一居士,就学于丽水学院、浙师大及中国美院。1985年起从教从艺。事迹载入《师脉传承一一民进浙师口述史》。
现为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浙江开明画院院务委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CCTV书画签约艺术家、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书画作品在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蒙古国等展出。被誉为“比中友好文化交流使者”,并被哈萨克斯坦、蒙古国驻华大使馆等收藏。作品及介绍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展播。文章在20多个报刊发表,网络发文上千篇。
《人民日报》《中国统一战线》《中华儿女·书画名家》等多家媒体报道。央视频《笔墨写人生》等专题访谈。出版有《李伟华书画作品集》、《传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