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 畅
——沿黄河学习考察之感想
作者: 邢万川
乘车穿行在晋陕大峡谷中,凝望脚下奔涌的大河,心中总有一种错觉:这真是黄河吗?眼前碧波荡漾,浪花飞雪,倒映在水中的林木花草,随波欢哗起舞,让人不禁想起那句美丽的诗歌:“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儿根本不像黄河。早年我曾踏足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亲近过黄河。黄河是土黄色的,卷起的浪花裹挟着土腥味,溅到衣服上一会就结成厚厚的泥痂。掬起一捧水,轻轻一捏,手心里便有一条小鱼似的泥条。“一碗水半碗泥”,人渴了不能喝,天旱了不能浇地,老辈子人说黄河是“黄祸”。
称其为黄祸,非至民间,史书也有记载。近3000年来,黄河决口泛滥有1590余次,较大改道26回。每次泛滥如猛兽出柙,吞噬良田村庄,卷走百姓财产,人或为鱼鳖。因洪水泛滥,1887年,夺命200余万;1931年,又约300万人生灵涂炭。如此来说,黄河的确是黄祸。
然而,文化人却尊黄河为母亲河,说她孕育了中华文明,以至毛主席都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评价至高,自有其理。回溯人类进化史,从人猿相揖而别开始,蓝田人、半坡人、陶寺人,谁未吮吸过黄河的乳汁;三皇五帝、秦汉雄风、大唐盛世,哪朝哪代没有经过黄河洗礼。步入位于佳县的陕西黄河博物馆,黄河母亲的伟岸更直观可感,其历史之厚重,真是汗牛充栋,然件件与中华命运相关。略举两事便足以说明黄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人文初祖炎黄二帝生于黄河;华夏文字诞于黄河。黄河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先民,更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诗经》,这部最先在黄河流域集结而成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篇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字里行间,浸透着黄河母亲博大而又深沉的慈爱。因而,习近平总书记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母亲含辛茹苦地哺育了万千儿女,缘何又时不时地将其抛弃?不是母亲无情无义,实因母亲伤痕累累。伤害母亲的不是别人,正是早年她那涉世未深的儿女们,在她的肌肤上肆意砍伐、放牧、烧荒,让她流尽脂血,只剩嶙峋瘦骨,再难抵御风寒。当风雨来袭时,泥沙俱下,湧入母亲怀里,进而将她淹没,迷住了她的眼睛,堵住了她的口鼻,挡住了她的去路,让她失去理智,才不得不推开儿女以求喘息。
万里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起源,原本是一股清流。进入黄土高原后,开沟凿谷,卷泥挟沙,不仅将自已翻腾成土黄色,还为下游的水患埋下了祸根。几千年来,治理黄河成为历代统治者的要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大禹继承父志, 采用疏导之法凿开龙门,让大河东流到海,完成了两代夙愿。这一壮举,看似驯服了黄河,但大量泥沙随之而下,日积月累,形成“地上悬河”,每隔二三年就会决口泛滥一次,使黄河终成黄祸。过往,百姓遭䄃,政息人亡,不少与此相关。历代帝王将相,在治理黄河上虽殚精竭虑,但又无不望河兴叹。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得到根本性的治理。70多年来,竟然没有发生过一次大的决口泛滥,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1952年10月,新中国延生刚满三载。那时,抗美援朝战争胶着激烈,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毛主席第一次离京考察就选定了黄河治理。在黄河兰考段考察期间,临河远眺,积年灾痕,满目疮痍。伟人神情凝重,谆谆嘱咐:“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毛主席的这句话其实也是给自己说的。后来他曾想骑马沿黄河考察一圈,以求根治良策,遗憾的是最终没有成行。他老人家晚年大病初愈后,还对身边的人员讽趣地说,我去见过一次马克思了,马克思对我说,你沿黄河走一圈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先回去吧。由此可见,毛主席对黄河治理终生念兹在兹。
治理黄河是千古难题,纵使神仙来了也不会一蹴而就。1954年,国家委托苏联设计,决策建设万里黄河第一埧——三门峡水利枢纽。当时,许多专家认为这是“一埧定天下”的盛事,力主大干快上,仅用8个月就形成《规划报告》。黄河毕竟是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一条大河,苏联专家的技术难服水土。清华大学水利专家黄万里提出异议。或许错在他有留美背景,在激烈的争论中,成了可疑分子。错上加错的是在大鸣大放的年月,他又直言不讳,很快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三门峡水利工地劳动改造。黄万里的意见被打入冷宫后,在大跃进的凯歌声中,三门峡水库工程快马加鞭,捷报频传。1960年大坝初成,蓄水拦沙仅一年半时间,水库淤积达15.34亿立方米,潼关水位较建库前抬高4.5米,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入黄口形成“拦门沙”,下游两岸良田遭淹,关中平原和西安市危在旦夕。当时中苏已开始交恶,民间传说是苏联蓄意而为,有人提议炸掉大埧。还是周恩来总理高明,及时批示并强调“不能只顾下游不看中游,更不能说为了救下游,宁可淹关中”,遂组织专家充分论证,釆纳黄万里意见,对大埧进行两次大的改造,让大垻重焕生机,更为后来治理黄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今,黄河干支流上共建有29座水利枢纽工程,其中9座大型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具防洪、灌溉之利;小浪底水利枢纽还独具调水调沙之能。更为欣喜的是,2024年7月,国家又在黄河中游北干流盛大开工,兴建古贤水利枢纽,为根治黄河再添神力。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只有到了新中国才一步一步开始实现。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治理黄河,也要从细处作起。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有无穷无尽的细土细沙,干旱时随风扬沙,遇雨时吞泥成流。特别是晋陕大峡谷这段,输沙量占全黄河的56%,是造成下游千年水患的重要原因。现在拥有的大型水利枢纽,虽能在较长时期防止洪水泛滥,但还不能彻底阻止泥沙入河,终究还会淤积成灾。如何控制泥沙入河,人们一直在上下求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黄河的保护和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黄河沿线9省(区),两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纵论治理黄河之道,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新概念,特别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此论高屋建瓴,是对建国以来治理黄河的高度总结。“重在保护”,就是要从细处入手,下绣花功夫,在黄河流域广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去除污染,含养水土,锁住泥沙,保护好母亲河的健康。“要在治理”,则是要法“天人合一”之道,顺应自然规律,建设必要的水利枢纽,全域开展水土保持等工作,防止旱涝失调,形成利用与减灾良性循环。“保护”和“治理”,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无保护,治理难以正本清源,久后仍然难安;无治理,保护易失去支撑,难以利用黄河宝贵的资源,最终让保护乏力。二者的核心要义就是用优质的水利工程加上优良的生态环境,理顺水与沙的关系,理顺生活与发展的关系,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黄河长治久安、河清海晏的千年夙愿。毫无疑问,这是治理黄河的上上之策。
循此思路,黄河治理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截至2023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已达63%,就连毛乌素大沙漠也披上了绿装,曾以“黄土高坡”闻名于世的晋陕大峡谷,而今草木葳蕤,风光旖旎。今年,黄河水格外清澈,引起多方热议。有朋友说,主因是天旱。此言不无道理,但也不全对。有史可查的“黄河清”共有43次,平均40多年发生一次,其中河水变清时间最长的一次为1727年,仅持续了20多天。进入新世纪以来,“黄河清”则频频出现,近10年己成常态,且每次持续时间远超记载。究其原因,最有说服力的是科学数据:黄河潼关水文站监测显示,近年平均入黄泥沙量减少83.6%。黄土高原主色调历史性地实现了由“黄”转“绿”,你说黄河能不变清吗!
车行在蓝黑色的沿黄公路上,许多名胜让你会有不一样的观感:龙门,鲤鱼跳出清水滩;壶口,清流飞瀑彩虹现;第一湾,碧水萦绕山回旋;龙湾,莲花辿下水光潋滟似江南。这怎能是错觉和梦幻呢?这正是黄河!只是,她早已不复旧时模样了!此刻,心底最大的感慨油然而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5年5月
作者简介: 邢万川,陕西乾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1973年入伍,曾任驻藏空军某部政委;转业后曾任咸阳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局长,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曾出版、发表长篇小说《香草》等作品。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