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人 ·
· —— 抗日抗美援朝老兵的家国情怀
文/钱玉珍
记得上中学时,《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家喻户晓,流传中外,还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也正是从那时起,解放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 。
七十年代,我的青少年时光是在泗水县人民武装部度过的。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藏着我珍贵的回忆。在我心里,身穿军装的父亲,还有身边的伯伯叔叔们,个个都是“最可爱的人”。他们身姿挺拔,眼神坚毅,那身军装在他们身上,仿佛有了生命,闪耀着神圣的光芒。
时任县人民武装部副政委刘维卿伯伯一家和我家住在同一排房子。那时没有院墙,门挨着门,两家人就像亲人一般,彼此照应,不分你我。伯伯总是面带和蔼的笑容,眼神里透着慈爱与坚定。每当他走过我们家门口,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都像是一首充满力量的歌。
多少次,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坐在刘伯伯身边,认真聆听他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能把我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刘伯伯家墙上挂着的那张合影——他和爱人身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装,英姿飒爽。照片里,伯伯眼神坚定,透着无畏与果敢;爱人眉眼温柔,却也有着不输男子的坚毅。
每当我凝视这张照片,心中便涌起无尽的好奇与震撼,想要探寻照片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故事。那一抹军装绿,不仅是他们青春与热血的见证,更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让我对“最可爱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敬意。
1942年10月,年轻的刘维卿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不久后,便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伟大的理想。从晋察冀二纵队司令部到六十七军政治部,从国防建筑工程指挥部到守备第十九师,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山河。1964年至1976年,他在泗水县人武部担任副政委,而1976年,以山东省军区济宁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副师级离休干部的身份,结束了漫长的军旅生涯。但那些在战场上挥洒的热血,早已深深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无论是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还是战火熊熊的抗美援朝战争,刘维卿始终冲锋在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抗美援朝纪念章、独立功勋荣誉章,以及抗日战争六十周年、七十周年纪念章,这些闪耀的勋章,不仅是他荣耀的见证,更是他用生命书写的壮丽史诗。
遥想当年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创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它宛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无数人带来希望。在这里,刘维卿老人跟随聂荣臻、罗瑞卿等老一辈革命家,与晋察冀军民并肩作战。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一次次粉碎敌人的阴谋,狠狠打击了破坏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的蒋介石反动派。每一场战斗,每一次冲锋,都是对信仰的坚守,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1951年6月19日,是一个注定被铭记的日子。刘维卿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第67军,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作为第三批队伍入朝参战。寒风呼啸的鸭绿江边,刘维卿夫妇紧紧攥着年幼孩子的手,耳畔回响着毛泽东“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的号召。三个孩子中,大女儿不满十岁,小儿子才三岁,可民族大义当前,他们忍痛将女儿托付给老家亲戚,带着两个幼子毅然跨过鸭绿江。那一刻,离别的泪水藏在心底,为国而战的信念却在眼中熊熊燃烧。
眼前的过江大桥早已被炸得支离破碎,只剩一根根枕木横亘在滔滔江水上。刘维卿的爱人紧紧咬着嘴唇,不敢俯视脚下翻涌的江水,身旁有的女兵甚至颤抖着四肢,一步一步艰难地爬行过桥。当硝烟与战火的气息扑面而来,朝鲜大地上尸横遍野、瓦砾成堆的惨状,让所有人红了眼眶。牺牲的战士们脸上凝结着密集的冰凌,身躯化作守护阵地的冰雕,这般景象如重锤般撞击着每个人的心脏——“决不能让祖国陷入同样的苦难!”这句誓言,在刘维卿夫妇和战士们心中扎下了根。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刘维卿的爱人和女兵们化作战士身后最坚实的后盾。她们背着百斤重的粮食弹药,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为前线送补给;夜色降临时,又化身警惕的防空哨,常常连续二十多天不眠不休。吃饭时,一把炒面就着一把雪,便是充饥的食粮。面对负伤的战士,她们毫不犹豫解开衣襟,用自己的体温温暖那些因严寒而血流不畅的躯体;遇到面部重伤无法进食的伤员,她们俯身用嘴对嘴的方式,将生命的希望一点点传递。每一个举动,都饱含着对战友的深情,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刘维卿则与67军的战士们并肩浴血奋战。1951年10月13日,刚完成阵地接防,美军便发起“坦克楔入战”。志愿军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依托坑道,白天坚守阵地,夜晚主动反击,创造了朝鲜战争志愿军日平均杀敌最高纪录。1953年6月21日,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全线第三次反击战打响。仅仅一个小时,敌军阵地便土崩瓦解,四个师遭受毁灭性打击,创下了朝鲜战争“阵地战阶段日推进的最高纪录”。这场胜利,为抗美援朝战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人的钢铁意志与不屈精神。
和平的阳光洒满大地,刘维卿夫妇依然保持着战争年代淬炼出的铮铮风骨。岁月褪去了他们军装的锋芒,却带不走忠诚、执着、朴实的精神烙印。那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日子,不仅镌刻在二老的记忆深处,更在两个儿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信仰的种子。子弹呼啸的声响、战友并肩的情谊,化作他们心中炽热的向往——长大后一定要穿上军装,像父母一样保家卫国。面对儿子们坚定的志向,刘维卿夫妇没有丝毫犹豫。他们深知,军营是锤炼钢铁意志的熔炉,于是毅然支持儿子投身部队,去锻造担当实干的本领。然而,这份铁血柔情的背后,却藏着二老难以言说的伤痛。出征前,为了轻装上阵,他们将唯一的女儿留在老家。贫困的生活条件如无情的枷锁,让女儿不幸患上风湿性心脏病,孱弱的身体再也经不起岁月的磋磨。即便二老尽力将外孙留在身边抚养,命运的残酷依然带走了女儿年轻的生命。每到清明时节,九十多岁的老人总会挎着装满鲜花的篮子,步履蹒跚地来到女儿坟前。颤抖的手轻抚墓碑,浑浊的泪水滑落,无声诉说着迟到半生的愧疚。
2008年,刘维卿夫妇重返阔别三十二年的泗水。曾经狭窄泥泞的小路,如今化作宽广笔直的柏油马路;往昔低矮破旧的房屋,早已被林立的高楼大厦取代。荒芜的土地上,工业园区机器轰鸣,迸发出勃勃生机。望着眼前翻天覆地的变化,二老的眼眶瞬间湿润:“从战火中走过来的人,能亲眼看到改革开放的成就,真是幸运啊!”他们紧紧相握的手微微发颤,言语间满是感慨与欣慰。
如今,我时常手捧刘维卿夫妇这张泛黄的合影,仿佛能透过岁月的尘埃,看到他们当年奔赴战场时的坚定身影。那些勋章承载的不只是荣誉,更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是无数像刘维卿老人一样的英雄,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不朽传奇,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早已熔铸成民族的脊梁。他们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为了尊严与和平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是照亮前进的火炬。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钱玉珍,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退休干部。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泗水县历史研究会、洙泗文化研究会会员,乡村儒学讲堂讲师。爱好写作。撰写的《我的母亲王在英》、《最可爱的人》,山东快书《孝敬》,歌曲《抱抱妈妈》等作品,曾被《济宁日报》《泗水大众》《老干部家园》《泗水文艺》《泗水政协》《学习强国》等报刊媒体采用。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选拔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