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古建筑,真的是文化复兴吗?
2025年夏,我回国走了一圈。沿着东南而上,一路走过盐官古镇,也去到了山西那些号称“恢复原貌”的古街古院。一路看下来,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
现在国内兴起了一股风潮——到处建假古建筑。什么仿唐仿宋仿明仿清,哪怕原来只有残垣断壁,也要硬生生盖出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街区”。从南到北,从东西湖到西双版纳,从一线城市的老街,到十八线县城的游客中心,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不在“修旧如旧”——可惜的是,多半是“建新成旧”。
这一现象,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想象”的表演:想通过重塑古建来复兴文化、带动旅游、拉动GDP。然而,表演归表演,现实却并不美丽。
一、假的古建泛滥,反而抹杀了真正的历史
中国的传统建筑,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人文气息”。砖瓦木构,飞檐斗拱,不仅仅是结构与工艺,更蕴含着时间留下的痕迹。那些斑驳的石阶、泛黄的木窗、风化的斗拱,不是一朝一夕能造出来的。
如今却到处“凭空造古”,原本一处破庙残塔,哪怕保留了点遗迹,也足以让人想象历史的真实。可一旦推平重建,一切都成了“古风装修”的主题乐园,连历史的想象空间都被剥夺了。
修缮是为了保护,不是为了改造得比过去更华丽、更赚钱。否则,这种“新古典主义”的热潮,最终将变成文化的泡沫。
二、大拆大建,浪费资源,也失了人心
从财政投入来说,这些“假古建筑”往往造价极高。动辄上亿的仿古项目,外包给施工队,快速拔地而起。外观确实“古色古香”,但一走进去便露馅:钢筋水泥、仿木塑料、喷涂彩漆,甚至灯光音响齐全,如同进入一场“古代迪士尼”。
这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还导致真正需要修缮保护的文化遗产被边缘化。一些地方政府为政绩而建,一边拆毁老宅老街,一边异地迁建“新古镇”。久而久之,不仅历史被篡改,连民心也随之散去。
那些本地人说得好:“以前是真破,现在是装古。”可游客不会买账,当发现“古镇”不过是复制粘贴、千篇一律,自然不会再来第二次。
三、文化复兴,不该靠仿冒文化撑门面
为什么我们如此急切地去“复兴传统”?是因为在现代化的洪流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之美。但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应该是尊重原有的历史与真实的存在,而不是制造一批“假历史”给自己壮胆。
文化不是靠盖几座塔、建几条古街、挂几盏红灯笼就能传承的。文化的根,在于人。在于一砖一瓦中真实生活过的烟火,在于祖辈留下的手艺、记忆与气质。而不是一张张被复制出来的仿古图纸。
建假古建筑,就像穿戏服学古人,终究只是个表演。做戏可以吸引一时的目光,却难以培养真正的文化自信。
四、何为“正确修旧”?
真正有价值的修旧如旧,是“旧”还在,“如旧”是手段,不是目的。
比如苏州的平江路,杭州的南宋御街,西安的城墙边坊,这些地方的“古”是在保护中延续的,是随着老居民的日常烟火慢慢沉淀下来的,而不是靠拍板设计图画出来的“历史舞台”。
文化不是一种建筑风格,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样貌。
结语: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敬畏
当“仿古建筑”变成了各地拼政绩、争流量的竞赛,文化复兴就成了空中楼阁。我们要问的是:我们到底是想保护历史,还是在利用历史?
假的东西再多,也无法成就真文化。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敬畏;少一点“复古生意”,多一点“历史诚意”。或许,才是文化真正扎根、延续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