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能与美国扳手腕的只有中国。要解决国际最尖锐复杂的问题包括区域战争,也只有中美联合协调。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将在北京隆重举行,还有一场重大的举世瞩目的大阅兵活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并检阅部队,届时还邀请外国政要。俄罗斯普京(5月9日习.近.平参加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红场阅兵 回访)就不用说了,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或许9月3日当天,或前后,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可想象的是两个大国领导人再加上地区大国俄罗斯领导人同时站在阅兵台的情景…更能为当前的国际局势注入一股和平与稳定的力量。
中美两个大国既竞争又合作……中美有过很好的合作
1967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写道:“就长期观点而言,我们根本不能让中国永久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听任十亿人口愤怒地在孤立状态生活。”这篇文章在国内“大参考”上全文翻译了。毛泽东看到这篇文章,非常注意,就要周恩来也来看这篇文章。后来,周恩来就对一个美国记者讲了这个事。毛泽东通过这篇文章,观察到如果尼克松上台,美国有可能会改变对华政策。
果然,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总统后,就通过多种方式与中国进行接触,试探改善对华关系。中国方面注意到了这些变化,也在寻求改善关系的可能性。
1970年10月1日和12月18日,毛泽东两次接见美国友人斯诺。毛泽东告诉斯诺,如果尼克松来访“我相信不会同尼克松吵架。但是,当然要向他提出批评,我们也将做自我批评,比如:我们的生产水平比美国低。毛泽东还向斯诺透露一个信息说:尼克松的使者可能近期到来。”
1971年基辛格转道巴基斯坦秘密来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1971年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就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等广泛交换了意见。
1972年,毛泽东与尼克松在中南海举行会谈,周恩来参加。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1941到1945年,中美并肩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辉煌历史,提醒我们两国有很好的合作历史…
二战时期,从1941年到1945年,中美两国是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盟友,共同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给亚洲带来了和平,给太平洋带来了和平,也给世界带来了和平。所以这个日子值得中美俄共同纪念。当时美国对中国有很多帮助,给了一些贷款,也给了一些武器,包括飞虎队。正如金灿荣所说,中美联手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展开联想,中美一联手很多对手就不行了,日本军国主义就是这样被击败的;反之,中美互斗肯定是会对双方乃至整个世界造成伤害,比如说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而且美国可能伤得还更重一点。那一段历史是中美携手并进,共同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值得两国人民珍惜。
“中美和则利斗则害”是对中美关系本质的高度概括,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当中国和美国合作、和平共处、良性互动,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并为世界带来稳定与繁荣。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也是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好了40年…中国大发展40年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中获利不菲,可以说是中美双赢,直到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开始,推行奥巴马的所谓亚太战略后改为印太战略,围堵打压中国,与中国“脱钩断链”(参考文章:不惧任何挑战,不怕“脱钩断链”,办好自己的事是关键! 虚无实有 23-07-10 06:57·),大搞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战,中美开始逐渐走向对立,当中国和美国陷入对抗、冲突、恶性竞争时,双方都将遭受损害,付出高昂代价,甚至可能将世界拖入动荡与危机。
具体理解“和则利”
1. 经济互利共赢
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深度交融。合作能带来巨大的贸易、投资机会,降低商品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如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美国消费者受益于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得巨大收益和增长空间。中国则获得资金、技术、市场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产业升级。供应链的稳定高效依赖于两国的合作。
2. 全球治理协同增效
解决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核扩散、恐怖主义、重大传染病、金融危机、网络安全)需要中美两个大国的协调与合作。没有中美的合作,许多全球性问题几乎无法有效解决或进展缓慢。
3. 地区和平稳定
中美在维护亚太乃至全球关键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方面具有共同利益(尽管策略可能不同)。合作有助于管控分歧,防止地区热点问题升级为冲突。
4. 人文科技交流繁荣
教育、科研、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增进了相互理解,推动了人类知识和文明的进步。
具体理解“斗则害”
1. 经济“双输”局面
贸易战/关税战:提高双方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扰乱全球供应链,损害经济增长,最终由两国人民买单。
科技脱钩断链:阻碍科技创新和扩散,降低效率,迫使双方建立成本高昂的平行体系,损害全球科技发展。
投资限制:减少商业机会,错失发展潜力。
2. 全球治理陷入困境:重大全球性问题因大国对抗而停滞不前或无法有效解决(如气候变化行动受阻),最终损害全人类利益。国际组织(如联合国、WTO)的功能可能因大国角力而削弱。
3.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误判风险增加,可能导致军事摩擦甚至冲突,特别是在台海、南海等敏感区域。任何形式的冲突都将带来灾难性后果。迫使地区国家“选边站”,破坏地区稳定与繁荣。军备竞赛加剧,耗费巨大资源,增加不安全感。
4. 社会文化隔阂加深
对抗导致相互敌视和误解加深,毒化民间交流氛围,损害长期信任基础。麦卡锡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抬头,损害各自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更深层次的理解
1. 相互依存的现实
中美经济、社会乃至安全领域的深度相互依存,意味着“斗”的成本异常高昂,任何一方都无法完全“脱钩”或单方面获胜。对抗的结果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2. 大国责任的体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特殊责任。“和”是履行这一责任的体现,“斗”则是对世界的不负责任。
3. 非零和博弈: 中美关系不是简单的“你赢我输”的零和游戏。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在面临共同挑战时,合作可以实现真正的双赢,对抗则必然导致双输。
4. 历史经验的总结:冷战的历史教训表明,大国对抗消耗巨大、风险极高,且最终没有真正的赢家。合作虽难,但带来的红利远超对抗的代价。
5.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的今天,中美作为大国,选择合作而非对抗,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步。
结语
“中美和则利斗则害”是一个基于历史和现实经验的深刻洞见。
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合作符合两国根本利益,是两国人民福祉所系。对抗代价巨大且不可承受:对抗没有赢家,只会带来广泛而深远的损害。管控分歧至关重要: 即使存在分歧和竞争,双方也必须通过对话沟通,建立有效的“护栏”,防止冲突失控。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在众多领域,特别是全球性挑战面前,两国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中美和则利斗则害”,核心是在于中美双方展现战略远见和政治智慧,超越短期摩擦和意识形态差异,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维护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这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也是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基石。
虚无实有202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