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融媒讯)
2025年6月20-21日,我们师徒五人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孔子、鬼谷文化研学之旅,在旅行前老师都做了攻略,明确了出行的路线和时间安排!
早上七点准时从寿光艺晟工作室出发,一路上有说有笑,天公也格外作美,阴天还带着小风,特别的舒服!一路上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孔子和鬼谷子的故事,带我们一起回顾了一些关于八字和六爻知识,同时大家也提出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老师都一一做了解答,收获很大!
第一站我们先到三孔景区,这里导游非常热情,主动给我们引路和介绍!我们先到孔庙,门口来个大合影,穿过"万仞宫墙"的城门,迎面便是孔庙的第一道牌坊——"金声玉振"。这四个字取自《孟子》,用以形容孔子思想如奏乐般完美和谐。我站在牌坊下,望着那斑驳的石柱与褪色的金漆,忽然意识到,这座始建于公元前478年的庙宇,已经历了两千五百年的风雨。历代帝王在此留下他们的印记,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清朝的乾隆皇帝,每一位统治者都在这片土地上添砖加瓦,仿佛对孔子的尊崇程度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合法性。孔庙的建筑群沿着中轴线对称展开,这种布局本身就是儒家等级秩序的物化表现。大成殿前那十根深浮雕龙柱,每条龙都栩栩如生,据说连紫禁城里的龙柱也相形见绌。殿内"万世师表"的匾额是康熙皇帝手书,而"生民未有"的匾额则出自雍正皇帝。这些匾额层层叠叠,构成了一个权力的穹顶,笼罩在孔子塑像上方。我注意到,许多游客在此处虔诚地鞠躬,仿佛孔子不仅是位思想家,更是一位神灵。
从孔庙到孔府,空间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说孔庙是神圣的祭祀场所,那么孔府则展现了圣人后裔的世俗生活。这座号称"天下第一家"的府邸,规模仅次于明清皇宫,九进院落中既有处理公务的厅堂,也有生活起居的内宅。在"贪壁"前,听到旁边私人导游讲述孔子后代如何以此警示自己廉洁自律的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后花园里那株"五柏抱槐"——五棵柏树环抱一棵槐树生长,形成了奇特的共生景象,恰如儒家思想与其他学说的交融。
孔林是三孔之行的最后一站。穿过长达一公里的神道,两侧石兽肃立,古柏森然。这条通往孔子墓的道路,历代帝王走过,普通百姓也走过。孔子墓前没有奢华的装饰,仅有一块简朴的墓碑,上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这种朴素与其身后哀荣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直系子孙死后可陪葬孔林,两千多年来已形成十万多座坟墓的庞大规模。在子贡庐墓处,我们驻足良久,这位富商弟子为孔子守墓六年,比亲儿子还要虔诚,这种师生情谊超越了血缘关系,或许正是儒家"仁"的体现。漫步孔林,阳光透过古柏洒下斑驳光影。这里安息的不只是孔子及其后代,还有整个儒家文化的传承者。每一块墓碑都刻着"圣衍公"或"奉祀生"等头衔,显示着这个家族与王朝政治的紧密联系。微风吹过林间发出沙沙声响,时间在这里似乎变得缓慢而凝重。我忽然明白,三孔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因为它的建筑价值,更因为它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基因密码。
两千五百年过了,曲阜三孔依然矗立,而我们对孔子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或许,真正的儒家精神不在于那些繁复的礼仪和森严的等级,而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朴素智慧。当游客们带着各种期待来到三孔——有人寻找文化认同,有人纯粹观光,有人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解决现代问题的答案——这座圣城依然以其沉默的存在,回应着每一个寻求者的心声。
三孔景区研学结束,简单午餐后我们便驱车直达尼山圣境。尼山不高,亦不险峻,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座山丘,在鲁地众多山峦中,并不显得如何出挑。然而,世人皆知此处乃孔夫子诞生之地,于是山便有了灵气,土也显出神圣来。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皆来"朝圣"。入了大门,走一段路程,见一尊孔子像,高约数丈,通体铜铸,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一个老年旅游团,导游举着小旗,喇叭挂在腰间,声音嘶哑地讲解着"韦编三绝"的故事。游客们边听边拍照,还有一位大约有70高龄的老者手举摄像机给队伍录像,看上去是一位非常热爱摄影和热爱生活的老人!圣境深处有一"大学堂",建筑宏伟,飞檐斗拱,老师接着让我们看看这里风水如何,前边有水,远处有暗山,西南方是孔子像,风水特别好!水池内荷花绽放,犹如一片世外桃源,老师在这里给我们记录了这美好的瞬间。大学堂内设七十二贤廊,彩塑的圣贤们或坐或立,神态各异,据说说这些塑像都是根据历史记载精心复原的。堂中设"六艺体验区",可以试穿古装拍照,学习射箭、书写。转过一处回廊,是一个展厅,女士配饰比较多。我们三位女士在那里看了好久!转眼来到智慧厅!顶上是宇宙,星光闪烁,一会变成蓝天白云,底下一个圆,老师先在那里盘腿而坐,链接宇宙能量,接着我们四位徒弟也坐下来围绕着老师,听老师给我们讲孔子的故事,声音在大厅内回响,也感叹设计师和建筑师专业!离开时,经过纪念品商店,玻璃柜里陈列着金玉版的《论语》,标价数万。店员说这是限量版,已经预定出去大半。由于时间关系,节目演出都没有去观看!
回望尼山,夕阳给它镀上一层金边,确有几分神圣气象。只是山脚下停车场密密麻麻的汽车,在暮色中闪着冷光,像是给圣境镶了一道现代的铁边。
转眼到了下午五点多,我们赶快到下一站淄博,查一下导航直接到淄川景区附近如家酒店办理入住,然后出来品尝一下淄博烧烤,一对夫妇开的店,推荐的烤鱼和烧烤以及拿手菜,味道确实不错!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学习,老师讲了我们团队未来的规划,现场出了五道六爻预测的题,看看大家对六爻预测的掌握情况和预测速度!学习完后到了鬼谷仙境,山不甚高,却颇有些曲折。游人不多,三三两两,入得山门,首先看到的娱乐的设施比较多,首先我们四人上了一个类似秋千的小船,老师把我们推起来,韩老师和代老师在两头用力,我和晨楠老师坐中间,我还给韩老师拍了几张半空的照片,很不错,我们玩的不亦乐乎。继续前行,便见一条石阶蜿蜒向上,两旁树木森然,偶有鸟鸣,却不见鸟影。两天前下过雨,天不算热。远远望去半山腰有一亭,
名曰"鬼谷仙踪"。经过一门口“鬼谷祠鬼谷洞”,再往上,路渐窄,树渐密。忽然路转,看到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最长的瓷刻作品《鬼谷子》,8300字,标准的正楷!老师在那里给我们录制了视频。继续前行到了"鬼谷洞",洞口不大,需弯腰进入。进门的那一刻,手机信号全无,内里幽暗,仅有几盏小灯照明。右手侧是石像,鬼谷子坐中间,两边分别是庞涓、张仪、苏秦、孙膑,我们五人面对他们席地而坐,老师给我们讲了纵横联合的故事,再次了解鬼谷子,了解历史!壁上怪石嶙峋,在昏暗的彩色灯光下,确有些鬼魅之态。继续走到一转弯处,看到鬼谷子铜像,晨楠老师教我们用道家方式三拜。出得洞来,直接上了二楼天台撞钟楼,有个大钟,我们四人一起说着祝福语敲钟九下,远远听到钟声的回响!老师也敲了一下!不管几下都有不同的寓意!回望鬼谷,所谓仙境,是人们赋予山水以仙气灵性,实则山水。我们来这里了解的是历史,学习的是文化!
最后一站,去到淄川聊斋城,听到名字就想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青灰色的城墙在夏日的阳光下显出一种奇异的苍白,站在"聊斋城"三个朱漆大字下,忽然想起蒲松龄笔下那些总爱在破庙荒斋中现形的精怪——不知它们若见着自己的故事被圈在这方围墙里明码标价,该作何感想。城内游人如织。路的一边白雾缭绕,有一股仙气飘飘的感觉,突然迎面走来一位身穿黑色宋代官衣中年,头的一侧还贴着一张符,跟电影里鬼片僵尸一样,幸亏大白天,晚上出现真的会吓一跳!右转到了狐仙园,好几处有狐狸的造型,山水与古建筑相互交错,一个人晚上估计不敢走!景区设计好多演出场景,固定时间,不管观众多少演出都准时。游览中我们来到一处演出场地石凳上坐下休息,舞台上一位身披龟壳的司仪主持中式婚礼,台上父母是观众参与,据说是交费参与。新郎新娘都是演员,仪式结束,几个穿着化纤古装的"狐仙"表演,动作优美,服装飘逸,倒真像是蒲松龄故事里的鬼魅。回走时在聂小倩和宁采臣的参观处驻足,据说隔壁房间有聂小倩的表演,合影会有收费。时间到了下午五点多,
考虑到别回家太晚,对面的蒲松龄故居就没有去参观,便开始回走,出城时出租车老板已经在门口等候,门口卖纪念品的小贩不断招呼顾客,塑料做的狐仙玩偶,眼部的荧光漆幽幽发亮。回头望去,整座聊斋城浸在夕阳里,飞檐翘角的剪影倒真有几分鬼气森森。
这次孔子鬼谷文化研学之旅,是继四月份羑里城云梦山文化之旅之后的又一次文化之旅,收获颇多。既了解学习圣人思想,又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把圣人思想融合到当下的学习和工作中,同时也学习到如何利用文化来影响更多的人,助力自己的生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在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所有的学员将跟随老师不断学习成长,一起成就一番事业。
(作者)马艺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