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从擦洗到摔碎
——《蓝色》中垃圾派诗学的矛盾与狂欢
□ 童 年(安徽)
诗人皮旦的《蓝色》借用擦洗花瓶的日常生活场景为切口,将后现代诗歌的反传统特质展露无遗。倘若从垃圾派诗学理论与泛审美诗学理念的双重视角透视,这首诗既是对崇高美学的彻底消解,也是对日常生活碎片的荒诞重构,展现出孤绝的诗性电磁张力。
垃圾派诗学理论一贯强调“崇低、向下”的价值取向,主张将被主流美学排斥的“垃圾”纳入人文性审美范畴。在《蓝色》中,“蓝色花瓶”这一寻常物件被赋予神秘性与脆弱性,诗人通过“越擦蓝色越亮”的重复叙事,将日常行为异化为带有宗教仪式感的动作。然而,当诗人产生“想摔一下试试”的念头时,这种仪式感瞬间崩塌,暴露出对事物本质的怀疑与戏谑。这种对日常经验的内省、解构与重塑,正是垃圾派“反常、粗糙”原则的具象化——拒绝赋予事物神圣意义,转而以荒诞的视角呈现其偶然性与脆弱性。
相较之下,泛审美诗学理论往往强调审美活动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性与精神性价值诉求,注重诗歌的象征深度与美学完整性。而《蓝色》刻意打破这种传统审美范式:没有宏大的隐喻,没有精致的修辞,更没有人为地拔高,仅以直白的语言记录内心瞬间的矛盾。“哪怕想一想也说明/这蓝色已经渗入我”,看似平淡的结尾消解了前文积累的紧张感,将深刻的哲学思考降格为元生活的随意感兴。这种反升华、反深度、反教导的写作策略,与泛审美诗学追求的审美崇高形成鲜明对立。
从叙事结构看,垃圾派理论推崇的“无体、无用”在诗中体现为松散的情节链条。擦洗花瓶、幻想摔碎它的过程显然缺乏明确且正常的逻辑,更像是意识流的碎片拼贴。这种“非叙事性”拒绝为受众提供意义的确定性,迫使受众不得不直面语言与经验的混沌。而泛审美诗学则倾向于构建连贯的意义体系,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引导受众抵达某种精神境界,这与《蓝色》的反秩序特质背道而驰。
我在擦洗一只蓝色的花瓶
越擦蓝色越亮
使我相信花瓶是这蓝色
亲自生长出来的
稍有文艺创作经验的受众个体,大抵会逮捕到这几行汉字的含金量。这里,我简要地解析一下其非同凡响的所指与能指。
先谈其“所指”。①物质与精神的深度交媾:表相上,所指是擦洗花瓶这一日常行为以及花瓶因擦洗而更显明亮的实景状态。但倘若从深层来剖析,受众不难发觉,其指涉一种物质与精神的特殊性融合。诗人通过擦洗这一动作,逐渐模糊了花瓶作为物质实体与蓝色所代表的精神属性之间的界限,暗示形而上层面的某种新质即“蓝色”,从花瓶中生长出来。这种特异的“蓝色”恰好与表相实物——“花瓶”紧密相连且相互依存,一如骨中骨、肉中肉。②对事物本质的神祇性认知:诗人皮旦坚信,花瓶是由“蓝色生长出来的”。这折射其对事物本质的一种独有眼力与判断。它超越了常规认知中花瓶是由某种材质制成,而将蓝色这一视觉属性提升到了决定花瓶存在的核心高段位,同时也意味着诗人意识到了事物的外在表徵或某种特定属性,或许比其物理构成更能深度抵达它的本质。
再看其“能指”。①蓝色的可能性能指:“蓝色”,作为能指,具有丰富的暗示性含义。它可以指涉宁静、深邃、渺远、神秘等精神特质,同时也可能昭示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流或兴奋元。随着擦洗动作的进行,“蓝色”越来越亮,其潜台词是,这种内心的情绪流、兴奋元或精神特质在诗人的关注与感知中逐渐清晰和强烈。②擦洗动作的隐喻:“擦洗”这一动作成为另类能指,它隐喻诗人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审视与探索。就像通过擦洗使蓝色更亮从而发现花瓶与蓝色的特殊关系,就如同水生木一样,启人心智。诗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某个具体行为的专注,进而引发对自我认知和世界本质的深入思考,揭示出一种通过日常行为诗意地抵达精神溯源的理想路径。
诗人皮旦的《蓝色》以垃圾派诗学为武器,对传统审美范式发起挑战。该诗放弃对崇高与深度的追求,转而以“垃圾”般的日常碎片构建反讽式的诗意空间,在解构与重构中,展现出后现代诗歌对既定秩序的反叛与对真实存在的另类探寻。这种写作实践既是对垃圾派理论的践行,也为当代汉语诗歌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极具争议性的样本。
❂ 作者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 附 皮旦原创作品
✦ 蓝 色
□ 皮 旦
我在擦洗一只蓝色的花瓶
越擦蓝色越亮
使我相信花瓶是这蓝色
亲自生长出来的
使我相信,只要这蓝色不离开
花瓶就不会破碎
我想摔一下试试
只是想一想,没有真摔
哪怕想一想也说明
这蓝色已经渗入我
2024-10-26
❂ 诗人简介:
皮旦,原名支峰,网名皮旦、老头子。垃圾派创立人,写有《垃圾派宣言》,创立崇低思想和垃圾(派)三原则。垃圾(派)三原则是,第一原则:崇低、向下,非灵、非肉;第二原则:离合、反常,无体、无用;第三原则:粗糙、放浪,方死、方生。皮旦还主张反理念、反现状、反方向。2006年,在乐趣园主办的“1979-2005中国十大杰出诗人暨乐趣园首届十大网络诗人评选”活动中,当选为十大先锋诗人;2020年当选《诗歌周刊》2019“年度诗人”;2021年获2020·中国独立诗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