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京城文化花园
王乐成
周六,也来京北漂的同学问有啥安排,我说去国家博物馆吧。
天安门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已去过两次。一次是领天津来实习的小侄女,她是首次进京;一次是陪妻子。两次进馆,都会有全新的感受。二十多万平米的展厅,设了二十多个门类的展室。除却“古代中国”这样固定展馆,随时都会有“欧洲文艺复兴美术展”等新颖主题登场。就像品种齐全的美食大餐,总会有各色新的美食佳肴,在诱惑吸引着众多的食客。
周六,天气闷热,博物馆前排队的人特别多,起码比平时多出了数倍,红红绿绿的伞盖组成晃动的伞流。伞盖下,拥挤着像火鸡般伸长脖颈的人们。原来,暑假正是京城的旅游旺季。看看,人流中,叽叽喳喳着的,多是孩子们。
进馆,我俩直奔古代中国馆。这儿有着众多镇馆之宝,如只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后母戊大方尊、商代四羊方尊、西汉金缕玉衣、红山玉龙等,都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作。
在门口,我俩被潮水般的孩子挡在了门外,但心里一样开心着。来此文物丰富的展馆学习历史,恐怕比从课本上学来的知识要牢固得多。当下的孩子幸福至极啊!在古代馆,两件展品让我等心跳加速:一是青州的微笑佛像,再是出土自临朐的铜匜,家乡出土的文物展出在国家博物馆,理当自豪。
参观“古代中国”展厅,耗费四个小时,还是走马观花式。后面还有佛教文化展、古代钱币展、当代书画大家作品展等。看来,这国家博物馆,认真参观下来,少说也得拿出两天时间。
读史考古,京城此类的博物馆林林总总,俯拾即是,据介绍,足有百余家。倘若对佛学感兴趣,可去万寿寺,那儿有章节分明的佛学大系列展馆;可以去雍和宫、潭柘寺,那儿有最豪华气派的佛教范本。
要研究古代科举制度,可去雍和宫西侧的孔庙,去半碑店的中国科举碑林博物馆。要研究古代王府文化,可去恭王府,那儿有鲜活的教科书,还可以感受下和珅的发迹腐败史,接受一场清廉教育。
要研究古代建筑发展史,可去天坛西边的中国建筑博物馆(原神农坛)。要研究钟铃发展史,可去大钟寺,那儿有全世界的钟铃文化。要研究古代帝王制度,可去中国帝王博物馆。要研究古代家具文化,可去半壁店的中国紫檀博物馆……
北京人,之所以自豪骄傲,除却是首都,关键还是文化中心。这儿有着全国无可比拟的文化资源。生在北京的后代学子们,入学读书之余,再从这林林总总历史与艺术的博物馆,该汲取无限的营养。京城学生的学习条件得天独厚,无与伦比啊!
王乐成,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潍坊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临朐县作协原副主席。曾在《山东文学》《大众日报》《检察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齐鲁晚报》《联合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发表文学作品40万余字。2008年12月,在湖南省文学笔会上作品获金奖。出版散文集《驿外断桥梅》(2016年),合著随笔集《草根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