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草
文/李广昌
认识鸡眼草,始于童年在飞机场玩的时候,那时比我稍大的孩子教我们玩一种“拼图”游戏。他们拔来一种小草,让我们摘下它的叶片,两手捏住小叶两端,用力一掰——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叶子会从中间裂开,一半呈现凹下的三角形缺口,另一半则是凸起的三角。两半相对,竟能严丝合缝地拼回一片完整的小叶!我们便习惯地叫它“对丫草”。
多年后,学了药用植物学,才知道这童年的玩伴,有个正式的名字——“鸡眼草”。它是豆科的一年生草本,别名多如繁星:公母草、米碎草、孩儿草、三叶人字草、白斑鸠窝、阴阳草、随地救、抖丫草、烏蝇草、妮子草、伏地阴阳草、矮脚阴阳草、鸳鸯草、掐不齐、老鸦须、铺地锦、蚂蚁草、小关门、关门草、人字草……每一个名字背后,想必都藏着一方水土的记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鸡眼草的身影,早在《救荒本草》中已有记载。荒年饥馑,其嫩苗是救命的食物,可炒食、做汤,或晒干蒸食。
它偏爱丘陵、向阳山坡、路旁、疏林下、旷野、田埂池畔。茎纤细,多分枝,小枝披着倒伏的白长毛。叶互生,三片小叶组成复叶,叶柄基部托着卵状披针形的膜质托叶;小叶形似长椭圆或倒卵,顶端带个小尖头,侧脉交叉,赫然一个清晰的“人”字。夏季,它悄悄绽放淡红色的蝶形小花;入秋,便结出倒卵圆形的荚果,熟时褐色,宿存的花萼仍依依不舍地护卫着。
味甘、辛、微苦,性平。它身负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止血之功。常用于感冒发热、暑湿吐泻、黄疸、咯血、衄血、痢疾、夜盲、泌尿系感染、跌打损伤、疔疮疖肿。
民间的智慧,赋予它五花八门的应用,足见先辈的洞察:
中暑发热、口渴、心烦或抽搐:鲜草捣烂,加冷开水擂汁服。
中暑昏厥、身热气粗、牙关紧闭: 鲜草捣烂绞取自然汁,频频灌服。
中暑头晕目眩:鲜草入口嚼烂,咽汁,稍事休息。
急性胃肠炎:研末,温开水送服。
腹胀腹痛:叶研末,和米粉做米果或拌饭吃。
湿热泄泻、痢疾: 鲜品(干品减半)切碎,同白糖炒焦,水煎服。
小儿疳积:全草水煎服。
鼻衄:鲜品配侧柏叶,水煎服。
跌打损伤:鲜品(干品减半)酒水各半煎,白糖调服(童便调服更佳)。外用鲜叶捣敷。
淋病:第二遍洗米泔水煎服。
黄疸、水肿:鲜品水煎服。
夜盲症:炒黄研粉,拌猪肝蒸服。
子宫脱垂、脱肛: 水煎服。
迎风流泪:配狗尾草,加猪肝炖熟,食肝喝汤。
龋齿疼痛:鲜全草搓成球,置杯中,滴入茶油三四滴,每日置鼻前嗅数次,每次两分钟。
现代研究发现,鸡眼草含有染料木素、异荭草素、异槲皮素、异牡荆素、山奈酚、黄酮甙类等成分。药理实验显示,5%的鸡眼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然而,体外实验却表明它对四种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并无抗菌效果。有趣的是,我们祖先用它治疗痢疾却屡见成效。看来,现代医学要完全阐释传统草药的智慧,仍需走过一段漫长的探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