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古邑.长清》之七:岩高削出玉芙蓉
——马山纪游
李良森
马山在城南21公里处马山镇境内,距东北方五峰山和西南方大峰山各十里之遥,主峰512米。《长清县志》谓其曰:“凡景不减灵岩、五峰之下,是长清境内三大绝境之一。”
马山,又名隔马山,或格马山。山名的由来亦诸说不一。有的说马山就是《水经注》里的格马山,俗传为“隔”,因此地山势高峻马不能过,而得“隔”马之称。有的说马山就是《春秋左传》中所说“杀马塞道”的地方。《左传》载:“晋伐齐,齐师夜遁。夙沙卫殿。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乃代之殿。卫恨之,遂杀马于隘以塞道,欲使晋师得之。”说的是晋国派大军来攻打齐国,齐国害怕打不胜而连夜逃跑。齐军中有一叫夙沙卫的人自告奋勇为齐军断后。可是殖绰、郭最两位大将认为用一个太监为齐军断后,是齐国的耻辱,遂取而代之。夙沙卫碰了一鼻子灰,对殖绰、郭最十分恼恨,待他撤过马山之后,便命人将马杀掉以堵塞山路隘口,以切断殖绰、郭最的退路,使其无路可走而被晋军追杀之。格马山之名也便由此而得。然无论“隔马”还是“格马”,都有待专家学人考证,唯有马山因形似马而得名最可信。山南首危崖耸立,巨石嵯峨,酷似马耳,取名马耳峰可谓名副其实;向北有两条直通峰巅的并列山沟,名车辙峰,相传为泰山奶奶、五峰山奶奶和马山奶奶赌气争高时被棋高一着的泰山奶奶驾车所轧,其状恰如凹凸有致的马颈,更为奇妙的是在马耳峰与车辙峰之间,有“一峰孤耸,玲珑攒簇如列笏”,状如马鬃,故名马鬃峰”。于是,壮硕浑长的雄壮山体是马身,西北隅登山处是马尾,远远望去俨然一匹红鬃烈马头南尾北昂立在云雾缭绕的连绵群山之中。
游人登山有两条路可选,东路可从马山镇的李庄攀登,西路需从双泉镇的马湾上山。两条路在半途的山口石崖最矮处相交,之后,经“天梯”进入南天门登顶。据传,山口便是夙沙卫杀马塞道之所。山口西侧石崖根处有一泉,名曰饭汤泉,山上道士等人煮饭吃茶,洗漱沐浴皆用此泉之水。山口东侧遍坡状似烧饼的石块也有一个传说:说薛仁贵征东时,在这里被敌军包围而断粮。将士们正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见一位老妈妈挎一只狗头大小的柳条儿篮子来到军中,从她的篮子里取了烧饼给人充饥。众人看篮子只有狗头般大小,无不摇头惜叹,可里边的烧饼却总也取不尽,拿不完,等薛仁贵绝处逢生,战败敌军之后到马山顶的碧霞行宫一看,马山奶奶的塑像金身竟然与送烧饼的老妈妈一模一样,回朝便向唐王禀报马山奶奶赠烧饼的事。唐王大喜,封马山奶奶为“丰施候”,并在山顶为马山奶奶修建丰施侯庙。
马山曾经是古时道教盛地,更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自古便有马山之胜在山顶之说。马山西北隅的山口处有两个山门,一个向东,一个向西。这两个山门孤悬山半,十分险绝,是左右两条登山路的必经之处,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沿此而上,仰望108级石阶与陡立的梯子别无二致。游人需攀附低头而爬,不敢左顾右盼,更不敢旁视脚下,直到眼前突现一牌坊式门楼,方见脚下平坦,眼前又现白云兰天,那便是进入南天门,到达马山顶了。
登上山顶,尚能真正读懂“陡峭”二字的含义。山顶长约500米,宽却仅有17米,而两侧刀切斧削一般的崖壁竟有百余米高下。若投石而下,许久方能听到声响,便是胆大包天的汉子也不敢去崖边朝下望一眼。但是,顺山势前望你却又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马首处断壁峭立,酷肖马头高昂,马头两侧各有一块巨石冲天而立,恰是马耳分列两旁,车辙峰上长满有郁郁葱葱的柏树,轻风拂过,似马鬃飘摇,使置身山顶之人也不免随着风摆树梢而做悠然自得骑马状,听风声飒飒、树叶萧萧,看兰天渺渺、白云飘飘,爬山之累顿时化做一片逍遥。
马山顶皆青石生成,泉水不丰,所以山顶上的两个水池格外醒目。其中,大者盛水数百斗,小者盛水数十斗,皆糸道人们“凿岩蓄雨水以备饮者。”山顶自北向南有灵官庙、丰施侯庙、天王殿、钟楼、后土殿、碧霞元君殿等建筑遗址。据碑文所记,创建于元延佑元年。后来,有说毁于雷电,有说毁于偷木者,现今只有无梁殿还巍然屹立山顶之上,许是此殿无木可偷而幸免于难了。在钟楼旧址前火池外壁刻有《南乡子》一阙,尚依稀寻得当年盛景风光:
一座好高山,鸡鸣犬吠五云间,鬼哭隐形今尚在,依然水外流水山外山。星斗栏杆,羡尔道人竟敢攀。听法龙来驼虎去非凡,梦入华胥天外天。
署名“生生子”的作者不知何州何县、何年何代人士,殿堂楼宇也成断壁残垣,旧貌难寻,惟有马山风景依然优美多姿,历历眼前。
站在马山山脊凭高四望,东可见泰岱,灵岩、五峰诸山遥遥相对,西可眺黄河玉带逶迤而行。看群峰错落,若奔、若蹲、若立、若仆、若屏、若墉、若虎豹之雄踞,若龙蛇之蜿蜒,若蜗螺之施折,若涌潮之滚翻。清人庸敬子有诗赞曰:“满路飞花满岭松,岩高削出玉芙蓉。鸟声清亮泉声雅,人立马山第一峰。”倒也描绘出登临马山的个中情景。
可惜,这位庸敬子没有在雨后登过马山,或许登过而没有构思得好诗,但游人却万万不可错过。雨后的马山,白云傍山崖卷舒,苍松在坡梁隐现,山凹锁雾,虹起山涧,层层梯田波光耀眼,飞瀑流泉直挂崖前,简直让游人不知是在画中还是仙境。当然雨中的马山肯定更美、更绝,但此处山陡崖险万万不可雨中登攀,那雨中的山色美景只能让天上神仙独享了。
车辙峰下有一山洞,东西相通,长约数十米,故名通明洞,从洞中过可往来马山东西,只是里面崎岖难行,除放牧者和打柴人偶然从此过往外,很少有人冒险通行。马山西侧,通明洞下有一马湾庙,抗日战争初期,长清县抗日游击队就在这里诞生并曾长期驻扎、活动在这里。因此,马山不但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也是一处接受传统教育的革命圣地。除此之外,还有一景怕是普天之下也绝无仅有:山顶东面的百米悬崖下,是一面比较舒缓的山坡,就在这贯通马山东侧南北的山坡上,有用80000棵柏树栽植而成的“毛主度万岁”五个大字。每个字高120米,宽70米,远远望去,翠柏郁郁葱葱,大字气势恢宏,虽然这一杰作出自那个特殊的年代,但你却不能不为毛泽东这位世纪伟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感动。
马山胜在山顶,绝在奇巧,即使丹青高手也难画出它的神韵。人言泰山雄,黄山秀,而马山即具北国山川之雄伟,又有南国山川之秀丽。这里天兰,兰的自然,洁净;树绿,绿的质朴,纯粹;山奇,奇的朴拙、俊美,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的混血儿,是与宇宙共存的永恒艺术。
作者简介:
李良森,网名义和庄主。1946年生,1962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1979年起有剧本参加县、市汇演,1980年陆续有散文、小说在省市报刊发表,时有小奖。1985年签约长清县文化馆合同创作员,1988年正式调入。1993年评聘文创二级,1996、1998年先后任县(区)文联、政协副主席,进入公务员系列同时失去职称评聘资格,所幸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尤其2006年离岗后时间自控、如鱼回渊。几十年来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民间文学、旅游文学等十余部。其中主编《长清民间文学集成》获国家艺术科学领导小组先进工作者称号,《山楂峪闹剧》获济南市首届泉城文艺(民间文学)奖;长篇小说《相思河》获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泉城文艺奖,长篇小说《义和庄》获省、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燕儿燕儿快來吧》获市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