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里的青春碑铭
——记奋战在“15 号信箱”的李振国
魏佑湖
1966 年的泰沂山区,秋霜初染的云台山还藏着最后一抹苍翠。当第一辆载着机床零件的解放牌卡车碾过莱芜南部的碎石路时,惊飞了山坳里栖息的野雀。车斗里盖着的油布下,是即将在荒坡上筑起 “钢铁堡垒” 的种子 —— 这里是山东 “小三线” 建设的前沿,15 号信箱的故事,正从一块写着 “国营山东朝阳修配厂” 的木牌开始。
“分散、靠山、隐蔽”,六个字像刻刀一样凿进泰沂山的肌理。高庄公社的山坳里,第一批拓荒者用麻绳捆着铺盖卷,在荆棘丛生的坡地上搭起窝棚。他们中有的是从东北兵工厂调来的技术骨干,有的是刚脱下军装的复员军人,还有背着书包从泰安、莱芜乡间赶来的年轻人。赵绪厂长站在土坡上,手里攥着设计图,身后是此起彼伏的镐头声 —— 那声音里,有 “让毛主席放心” 的誓言,也有对未知岁月的沉默叩问。
李振国这个东北的汉子,在从东北来的那个清晨,雾霭还没散尽。他背着铺盖卷,左手牵着六岁的女儿李丽君,右手攥着一封盖着红章的调令,站在莱芜高庄公社的山坳口。风卷起碎石子打在裤腿上,丽君缩着脖子问:“爸,这里怎么比东北老家还冷?”他没吭声,只是把女儿的手往怀里揣了揣 —— 前面那片荆棘丛里,正飘着 “国营山东朝阳修配厂” 的木牌,像面褪色的旗。六岁的李丽君踩着父亲的脚印,在泥地里看见一枚生锈的弹壳,她不知道,这片看似荒蛮的土地,即将成为上千人青春的祭坛。母亲用布巾裹着从老家带来的高粱种,想在窝棚边种几垄,却被建厂指挥部的人劝止:“嫂子,这儿以后是车间,咱得把每寸地都留给机器。”
建厂的头三个月,工人们都住在草窝棚里。屋顶铺着油毡,四壁糊着泥巴,夜里山风一刮,草帘子哗啦啦响。李振国是从东北兵工厂调来的技术员,妻子在食堂帮厨,丽君就跟着母亲在窝棚边玩。她最盼天黑,因为父亲会把马灯挂在木头支架上,灯光透过玻璃罩,在草墙上映出晃动的人影。“爹,这铁疙瘩是啥?” 丽君指着父亲怀里的零件问。李振国正在磨一把车刀,火星子溅在粗布工装裤上:“这是交换机的齿轮,以后能让毛主席听见咱说话。” 那时的车间还是片空地,机床零件堆在油布下,工人们靠人拉肩扛往坡上运。有次下大雨,一台铣床差点滑进山沟,三十多个汉子用麻绳勒住腰,喊着号子在泥水里拖了半夜,李振国的肩膀被绳子勒出了血印,却笑着对丽君说:“看,咱给机器盖‘房子’呢。”窝棚前有眼山泉,水凉得刺骨。女工们洗衣裳时,总会唱着东北小调,歌声混着锤打声,在山谷里飘得很远。丽君常蹲在泉边看水花,发现父亲每次路过,都会往泉眼里扔块小石子,“咚” 一声,像在跟谁打招呼。后来她才知道,那眼泉是工人们挖地基时刨出来的,李振国说,这是大山给他们的 “念想”。
建厂初期的夜晚,山坳里最亮的不是星子,是工棚里通宵不灭的马灯。没有起重机,机床零件全靠人拉肩扛。冬天的山风像刀子,刮在脸上生疼,工人们就把麻绳缠在腰上,几十个人喊着号子拖运车床。李振国的妻子在食堂帮厨,晚上常带着丽君去工棚送姜汤,总能看见丈夫和工友们趴在木板上画图纸,煤油灯的烟把他们的脸熏得漆黑。“爸,咱家什么时候能有窗户?” 丽君有次摸着窝棚漏风的草墙问。李振国放下手里的扳手,把女儿搂进怀里:“等咱把交换机造出来,让毛主席听见咱的机器响,就有窗户了。” 那时的莱芜南部山区,通讯靠电报,运输靠独轮车,可工人们心里装着一张更大的地图 —— 他们要在大山里建起永不熄灭的通讯枢纽,让前线的电波穿透硝烟。
1967 年 5 月,朝阳修配厂正式投产。第一台 20 门便携式交换机下线那天,全厂人围在车间外,赵绪厂长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墨绿色的机壳,突然喊了声 “放鞭炮”。不知谁从衣兜里掏出一串小鞭,劈里啪啦的响声惊起满山回声,丽君捂着耳朵笑,看见父亲眼里闪着泪光。那台交换机后来被装进木箱,由专人骑着自行车送往济南军区,车轮碾过的车辙,成了山坳里最早的 “邮路”。1976 年,当第一台民用纵横制交接机在朝阳修配厂下线时,车间的老师傅们围着机器掉了泪。军绿色的外壳换成了银灰色,旋钮上的 “保密” 字样被 “民用” 取代,但齿轮咬合的精度没变,工人们指尖的老茧没变。上海电话设备厂的验收员摸着接线器说:“没想到大山里能做出这么精细的活儿!”岁月在机床的嗡鸣里流转。
丽君渐渐长大,学会了在机器轰鸣中分辨零件的型号,也学会了帮母亲给加班的工人缝补工装。她的课本上常沾着机油印,铅笔盒里装着父亲磨圆的铜螺丝。可她心里有个越来越沉的问号:为什么每年过年,父亲都望着东北的方向发呆?1977 年冬天,丽君已经是初中生了,李振国终于攒够了探亲假。他揣着皱巴巴的火车票,在车间绕了三圈才告诉妻子。丽君记得那天母亲把藏了半年的粮票翻出来,去供销社换了二斤桃酥,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去火车站的路上,父亲反复叮嘱:“见了姥爷姥姥,别问他们为啥头发白了。”绿皮火车 “哐当哐当” 开了两天两夜。岳父岳母站在月台上,隔着车窗抓着丽君的手,白发在寒风里飘得像雪。“我的孩子,你们十年才回来一次……”十年没回的老家,门框上的红漆早已斑驳。“我的君儿,都长这么高了……” 姥爷的声音哽咽着,姥姥突然把一块冻柿子塞给她,“快吃,你妈小时候最爱吃这个。”
返程那天,月台上人很少。火车启动时,丽君看见姥姥突然蹲在地上哭,姥爷扶着她,白发在风里飘。父亲把脸转向车窗,肩膀一抽一抽的。丽君偷偷把冻柿子塞进父亲手里,却发现他口袋里装着张揉烂的月台票,上面印着 “1967 年 10 月”—— 那是他们来山东时的票根。岳母的声音碎在汽笛声里,火车开动时,老人哭坐在地上的身影,成了丽君记忆里一道无法愈合的疤。
回到莱芜的山坳,丽君发现厂区变了样:窝棚换成了红砖房,食堂前竖起了水塔,车间外的空地上种了桃树。但父亲依旧忙碌,常常半夜还在调试机器。有次丽君起夜,看见父亲坐在灯下给老家写信,信纸上写着:“爹,今年又回不去了,厂里接了新任务,要给前线造更轻便的交换机……”
80 年代的春风吹进泰沂山坳。宿舍楼里装上了电视机,工人们下班后排着队给家里打电话。1983 年,厂子改名叫 “山东省电话设备厂”。红砖房代替了草窝棚,食堂前种了桃树,春天开花时,丽君常坐在树下看书。她成了厂里的学徒工,跟着父亲学调试接线器。有次拆一台旧交换机,发现齿轮缝里卡着块布条,父亲说:“这是 1970 年闹寒潮时,你妈给我缝在手套里的布头儿。”那年冬天特别冷,机器油都冻成了块。李振国带着工人在车间生煤炉,半夜巡岗时发现有台机床轴承温度异常,他把棉袄脱下来裹住机器,自己在零下十五度的车间守了一夜。第二天妻子去送饭,看见他嘴唇冻得发紫,棉袄上结着冰碴子。“你不要命了?” 她哭着骂,李振国却笑着说:“机器没冻坏就好,这月的军工任务能交上。”1988 年搬迁去泰安那天,工人们排着队往卡车上搬机床。李振国蹲在老车间墙角,用螺丝刀撬起一块嵌在地里的齿轮 —— 那是建厂时第一台铣床掉的零件,被他埋在这儿二十年。他把齿轮擦干净,放进一个铁盒里,铁盒上刻着 “1967”。“等咱走了,这山坳就空了。” 他对丽君说,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1986 年,接线器年产量达到 8000 台,装满卡车的货箱沿着新修的柏油路驶出大山,车身上印着 “莱芜制造” 的字样。丽君此时已成为厂里的技术员,她跟着父亲学会了调试程控交换机的电路板,那些曾经在军工厂里保密的技术,正化作城市通讯网络里跳动的光钎。1988 年底,搬迁的汽笛声再次响起。这一次,车队驶向了泰安城。李振国站在山坳口,望着空荡荡的车间,突然蹲在地上哭了 —— 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道车辙,都刻着他和工友们的青春。临走前,他从老机床下捡了块磨损的齿轮,用布包好揣在怀里。多年后,当他在鲁通线缆公司的展厅里看见当年的交换机模型时,那块齿轮还放在床头柜的铁盒里,齿牙间嵌着泰沂山的泥土……
2019 年清明,丽君带着儿子回了趟莱芜。当年的厂房早已塌了,荒草没过膝盖,只有那眼山泉还在流,水底下沉着几块生锈的螺丝。儿子蹲在泉边拍照,突然喊:“妈,水里有字!”丽君凑过去看,泉水冲刷的石头上,隐约刻着 “李”“1967” 的字样。那是父亲当年扔石子时偷偷刻的。她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铁盒里的齿轮,替我埋在泉边吧,让它听听水响。”返程时路过莱芜战役纪念馆,展厅里摆着一台老式交换机,说明牌上写着 “国营山东朝阳修配厂制造”。丽君的儿子指着机器问:“妈,这就是姥爷造的吗?” 她摸着玻璃展柜,忽然看见自己的倒影里,有个六岁的小女孩正趴在窝棚的草墙上,看父亲在马灯下磨齿轮,火星子溅在她的课本上,像落了一屋子星星。
如今,铁盒埋在泉边的老桃树下。每年春天,桃花落在水面上,像极了当年车间里飘着的红绸子 —— 那是 1967 年第一台交换机下线时,工人们系在机器上的。山风过时,泉声里总像有齿轮转动的 “咔嗒” 声,轻轻敲打着泰沂山的记忆。
2017年,山东嬴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接手开发709厂旧址,将其升级改建为山东小三线纪念馆,于2018年3月建成开放。打造出了总面积1800平方米的纪念馆,成为山东省内唯一全面、系统介绍“小三线”建设的红色教育主题纪念园。莱芜“小三线纪念馆”山风吹过,仿佛又听见当年的号子声。不远处的山脚下,新修的高铁桥如银练穿谷,而隧道口的岩壁上,有人用红漆写着 “三线精神永垂不朽”—— 那字迹在风雨中有些模糊,却像极了当年工人们刻在机床边的誓言。
我忽然想起李振国的女儿李丽君说过的话:“我爹临终前说,他们那代人把青春埋在山里,但只要电话还在响,泉还在流,他们就没被忘记。”我仿佛接通了来自半个世纪前的电波,山坳里的泉声在响,那是岁月冲刷不掉的碑铭。当我们在 5G 网络里传递信息时,泰沂山的岩层下,正埋着一代人用热血熔铸的通讯密码,那是三线建设者留给时光的铿锵回响,也是一个民族在风雨中挺起脊梁的秘密。
这是李振国们的青春,已化作泰沂山的风与泉,他们用热情理想信念刻下的时代“碑铭”。
魏佑湖简介:莱芜文化英才,莱芜好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文学作品被《齐鲁文学作品展》收入,曾荣获“全国散文评选”一等奖,“吴伯箫全国散文”大赛散文奖、理论奖,“鲁新知”杯首届全国吕剑诗歌大赛金奖。有上百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获省以上奖。著有文集《鱼跃鸢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荷境》、《杖藜行歌》。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