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坛伯乐 礼贤良师
——致敬著名文学教育、创作、研究学者马守君教授
作者:郝 俊 凱
(马守君:文学教育、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改革专家,教育部全国硕士论文评审专家,曾获国家级全国优秀硕士生导师。亲自指导和培养的硕士200多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骨干教师和语文名师。出版著作、发表核心论文、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若干。《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摘录于网络]
清晨,一打开《世界文学》平台,就在其最显眼的位置看到两项醒目的黑体字大标题:《马守君||<黄河颂>的崇高美学与史诗性品格》,这已是马教授第三次为我这位文学初涉者的拙诗拙文给以特殊的关注、热情的评论,更是倾心的提携。甚为震惊!深受鼓舞!
再细细拜读他对拙作《黄河颂》的鉴赏文,真如见黄河之水奔腾而来,大气磅礴,豪迈激昂,精辟深邃,文彩飞扬,字字珠玑间尽是对诗歌内刻的深刻洞察。先生以崇高美学与史诗品格为双楫,在黄河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长河中,撑起一叶精思精论之舟,让我创作时未及明晰的意涵,在他非常专业、精辟深道解读中,绽放出更璀璨绚丽的光芒。更让我对先生肃然起敬,培加仰慕钦佩!
一,鉴文师者如镜,赋自然意象以崇高解码,照亮诗心深处的大河
鉴赏评论,精准捕捉到拙作“九曲巨龙”意象中数学与力学的崇高交织,用以“千山”“万载”来拓展时空边界,借喻“拍碎”“卷起”释放原始力量。这正符合我当时创作时的心愿,想尽可能的在增强诗歌语言的张力中,让黄河的自然伟力突破日常经验及平凡语言的藩篱。他旁征博引,以西方伯克“安全的危险”论,敏锐的穿透文字表层,直抵我这个陌生作者“以诗行构筑审美屏障”的初衷。还有,先生对那些描写黄河汹涌澎湃与惊涛骇浪词句的高度审美和阐释,正是要让读者在文字的保护及宣染下,体验黄河超越历史和现实的精神震颤。
尤其是他将原作中“母亲”与“巨龙”的意象并置,精辟的称为“双重性格的密码”,并以“对立统一的审美张力”阐释此中的深刻内涵,实乃高人、知音之见。这也让我想到一位哲人的名言:“意象的矛盾性恰是文化基因的显影”。并联想起创作时的执念:黄河作为禹甸大华的母亲河,它的温柔与暴烈从不是对立的,而是中华文明孕育与抗争的双面镜。
二、鉴文以史为鉴,苦难叙事的哲学升华,恰似河殇后见海晏河清
鉴赏评论,对“河殇”段落的解读,我心中剧震。在彼此并不熟悉的背景下,先生却以阿多诺“否定辩证法”阐释直面河殇的意义,让“白骨在淹没地里诉说着挣扎”的具象描写,上升为民族精神的自我省察。这种跨越陌生感的理解,恰似黄河穿越大峡谷时的豁达超然。再就是,当他引用雅斯贝尔斯“边界处境”的经典时,我忽然明了,那些决堤的悲怆为何能凝成千古史话一一正是在灾难的深渊边缘,中华民族治水的智慧与抗战的血肉才成为“人性在痛苦中自由”的最佳注脚。
特别是鉴文把从“河殇到安澜"、实现"海晏河清”的叙事转折,既巧妙又赋于厚重感的与“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紧紧相连,让现代治水“安澜”工程有了诗性的光辉。这也恰是我创作时,想在“堤坝巍峨”的意象中深埋的文化基因,即:“真文学须含痛而歌”。它更充分的说明,先生对“创伤美学”精深解说的正确无误,它不仅是美学理论光芒的投射,更是对一个陌生创作者的精神托举。
三、鉴文手法高超,美学角度的多维解析,犹如九章诗行经纬交织
鉴赏评论,对排比与对仗的听觉捕捉,让“涛涛骇浪”与“滚滚急流”的声韵节奏有了雄厚的理论支撑;对“巨龙”“砥柱”等意象的符号学解读,更揭示出我潜意识中对“天、地丶人”三位一体的文化皈依。难以想象,在与作者并不熟知的情况下,先生竟能通过文字还原我在动词的动感营造时的夜甄昼酌。尤其是将“腾飞”“裹挟”等词的力量感转化为“不可阻挡的前进态势”,让我又仿佛看见一位老学者深夜伏案,对作者的文本动词逐字推敲锤炼的不倦身影一一原来那些文字的跳跃,真能成为读者心灵中滚滚奔腾的大河。
他还将原作的结构递进,巧妙的比作“黄河本身的奔流动力”,更是让拙诗九章的形式设计有了生命的隐喻。
四、鉴文古今观照,比较视野的纵横捭阖,定位文化坐标之新维度
鉴赏评论,将拙作《黄河颂》与李白、光未然的黄河诗、词书写并置,在历史纵深感中定位其“当代视角”的独特性,让“数字浪潮漫过沙汀”的现代意象有了传承与突破的双重意义。而在对比西方崇高美学时,先生又突出强调“集体记忆与民族命运”的中国特质,恰合我想在"同十四亿民众同呼吸”中传递的文化基因一一黄河的崇高从不是个体的孤独凝視,而是五千年文明中的“天人合一”的集体共鸣。这种比较不是简单的异同罗列,而是在文化坐标系中为诗歌找到的精神锚点。
五、鉴文以诗正史,史诗品格的深度阐释,奏响中华民族精神长歌
鉴赏评论,以黑格尔“未分裂的民族信仰”为标尺,解析拙诗从史前到未来的时间跨度,与“九域八荒”到“高铁风电场”的空间折叠,让我领略到,那些看似分散的意象,竟在时空交响中构成了民族精神的史诗图腾。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彼此陌生的情况下,先生仍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将拙作每章以“黄河”起首的结构,与《圣经》诗篇的仪式感紧紧相连。它使我突然懂得,诗歌的节奏韵律不仅是语言的音乐性,更是对黄河亘古不息的涛声模仿。
他对“黄河精神”的诠释更加精辟凝练。“天人合一”谐契共弹和鸣曲,“锐意革新”勇立在大浪潮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怀拥乾坤,“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谱华章。这些流淌在母亲河中的精神韵魄、蕴含在颂诗深处的文明密码,经先生深道、精彩诠释,更赋予其民族之魂、华夏图腾的精神丰碑。
师道如河,不问来处,只育文明。马守君教授对拙作《黄河颂》的鉴赏评析如一束强光,照亮的不仅是拙作的美学肌理,更是一个文学初涉者在创作之路上的信心。而且,它早已超越对个体作品的评论,以文学专家、学者的责任担当,为所有热爱并沉潜于文学的创作者搭建起文化对话、交流的平台。我认为,这种"面向天下”"不薄新人”的贤德儒气,正是学术界应坚守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马守君教授以“教育部全国硕士论文评审专家”“语文教学改革专家”之尊,对一个仅只网识、从未谋面的文学初涉者的拙作,能倾注如此深情的关注和挚着的支持鼓励。这种超越世俗关系的文学之爱,恰如黄河之水,不问源流来自何方,只以滋养大地为使命。它让我深刻领悟出“礼贤下士”的真正含义:他象马教授一样,没有学者架子,不求点滴回报,更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以无私的奉献、平等的姿态与文友交心、对话,以提携共勉。
马守君教授作为“文学教学、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学者,完全将文学教育和创研融入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并以“慧眼如炬”的识见,让众多陌生人、陌生的文字获得被看见的尊严。他的这种文学尊重,从不因创作者的熟疏和身份高低而增减分毫。足显其“文坛伯乐”,以文识人,唯文是论,唯才是举”的学者、大家风范。
我等文学初涉者,唯有以更虔诚的创作,来回报先生这跨越陌生的知遇之恩,方能不负他让“文学成为民族精神火炬”的期许。
借此大平台祝愿先生
文安!夏安!
2025年6月20日于咸阳
作者简介:
郝俊凱(网名:九嵕峻岭),陕西省礼泉县人,1951年农历11月生。从事过县乡共青团、宣传工作。曾任中共咸阳市委办公室秘书科长,中共泾阳县委副书记,泾阳县委副书记兼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咸阳市扶贫办、咸阳市农发办党组书记、主任。爱好文学和理论研究,发表文章诗词200余篇(首),获“伟大征程杯”文学作品大赛散文二等奖,“中华黄河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诗词金奖。《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