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晴兰岕”的传说和名字的由来
陈宝明
“岕(jiè)”意为介于两山峰之间的空旷地,也泛指两山之间的谷地,比较长的山沟或山坳。在宜兴南部山区有很多地名中带有“岕”字,且多与产茶有关。如“晴兰岕”,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西汉末年,唐代时期开启了阳羡贡茶的发展。唐御史大夫李栖筠时期,阳羡茶因其芳香甘鲜的特性,经陆羽品鉴后被推荐为宫廷贡茶,每年进献万两。阳羡贡茶因此在当时享有皇室贡茶的崇高地位。
日前,笔者在“晴兰岕”地步入沉浸式的文旅体验,聆听到历史的传奇故事和神秘传说,品味了深厚文化的韵味,品尝着人们受其的滋养与幸福,致敬风骨的印记“晴兰岕”之名由来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犹如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全景式地展示着“晴兰岕”的千年文脉与人文精神,折射出各朝代各社会的一面棱境。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心醉神迷,尽情地感受着“晴兰岕”文化的熏陶与滋养,让笔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美好。
相传在远古东汉时代,位于宜兴南部山区有“岕”的区域处,这里层峦叠嶂,山土肥沃且硒土丰富,还具有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孕育着适合独特的茶树、毛竹、灌木、阔叶林与兰花、菊花、杜鹃花等野生植物的生长条件。山中经常云雾缭绕,气候温暖湿润,翠竹四季常青,茶树四季常绿,到处是修林茂竹,遍地是清泉涌流。尤其是野生茶树沐浴晨露晚霞,采天地精华,吸日月灵气,为“晴兰岕”增添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风景。
相传,在公元25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登基后,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称帝。国内分崩,天下大乱。皇室宗亲刘秀率领近万人的义军讨伐莽贼,消息传到京城,王莽气急败坏,亲派十万军惩讨刘秀,追杀反对他的皇族刘秀。刘秀与王莽在安徽广德县境内交战,双方大战一场,刘秀大败,被打得单骑而逃,惶逃到宜兴境内,一口气跑到宜兴湖㳇镇的乌峰山区一带。刘秀几天水米末进,被追得人困马乏,丢盔卸甲,又饥饿又渴口,疲惫不堪,实在走不动了。
刘秀伫立山岕里,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举目四望,只见三面环山,山峰连绵含黛,重峦叠嶂,翠竹满岭满山,中间低洼的山坳地带,景色便灵秀,遍地是生态,处处是诗画,确实是一处逃灾避难之地。他又穿过蜿蜒曲折的山路,阳光洒满大地,晴空万里,一缕曙光穿透薄雾,仿佛连云彩都被风吹走,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温暖的气息。尤其是山岕间的兰花在阳光照耀下已经盛放,幽雅且质朴,花瓣在暖阳下舒展,椭圆形的花苞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用它优雅的姿态渲染山谷的宁静优美,宛如一位隐逸的智者,在竹林深处静静绽放其独特魅力,像似欢迎四方的过客前来饱览。在此,刘秀不禁皱眉叹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刘秀心想,难道苍天有意赐我一帝。想到此,刘秀觉得饥渴难忍,跪在兰花与阳光面前,双手合十,闭目沉思,对天祈祷“若苍天怜吾刘秀,即赐一山泉,以解舌燥之苦”。后刘秀在巨大岩石上连跺三次脚,结果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神秘的泉眼,竟然冒出滚滚的山泉水。刘秀高兴极了,看着那清澈见底的泉水潺潺流出,急不可耐蹲下,以惊世骇俗之举痛饮泉水,解了燃眉之急。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轻松,开怀大笑。
转眼,一缕清风都夹杂兰花的幽香,巧遇一线日光折射在轻轻摇曳的兰花上,那一瞬间,更显风姿绰约,花瓣洁白如雪,温润如玉,透明如水晶,花色晶莹剔透,娇艳欲滴,宛如是大自然最精致的雕琢,每一朵花蕾与花蕊都承载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兰花好像又在低语,将幸福的秘诀化作一缕缕幽香,悄悄弥漫在每一个角落,为光武皇帝分忧解难。恰好印证了屈原《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诗句。
在这宁静与美好的山岕中,风景也格外迷人。刘秀人马饮足泉水之后,连忙下跪对天拜道:“感谢苍天的恩赐,日后吾若登基称帝,当封此岕为晴岚(兰)暖翠,封此泉为永不干涸。”刘秀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快乐与喜悦,他心花如灿:如同兰花般悄然绽放,其色彩绚烂,或淡雅如水墨,或艳丽如锦绣,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明代万历年间,黄凤池舍松而引菊,辑成《梅竹兰菊四谱》,明代著名文学家和画家陈继儒题签“四君”,借以标榜君子之清高节操,兰、竹、梅、菊玉成为“四君子”,深入人心,倍受人们的青睐。其中“晴兰岕”里兰花那股浓郁的香气,更是让那位尊者(刘秀)沉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据当地老者说,后来,此山岕被称为“晴兰岕”,后叫“乌峰岕”“扶峰岕”,阳光折射在兰花上,散发出芬芳的香味。“乌”是“扶”的谐音;山岕的泉水为“晴兰泉”,泉水也成了永不干涸的神泉,无论下多少天雨,池中水不外溢;无论旱象怎么严重,泉水总是满满的;山岕里被刘秀连跺三次脚的岩石誉为“晴兰石”,这块岩石至今还留下了一个形似鞋印的坑。一缕和煦阳光折射在兰花上似乎是苍天赐给刘秀的幸运,走出阴影见曙光。当地人们便认为这是刘秀在宜兴留下的深刻印记,诉说着那段沧桑历程,仿佛穿越时空随道,亲历那段饱经风霜的历史。
看着这里的景色,笔者油然而生出一种激动和很多感慨,正如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绝妙诗句,感叹春雨在渺茫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又传湖㳇境内有一处三面环山、中间低洼的山坳,具有万籁俱寂、遁身远迹的自然特征,既能阻隔外界侵扰、避世绝俗,又能保持资源禀赋,深耕特色优势,生长着大量的野生茶树、兰花、菊花、杜鹃花、翠竹等植物。在阳光的照耀下,大量植物生机盎然,尤为兰花盛开,兰香四溢,景色宜人。“晴兰”二字正是对这一美丽景象的描绘,因而得名“晴兰岕”。它蕴含着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晴”代表晴天、阳光,象征着光明、温暖和希望;“兰”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高洁、典雅、美好的象征意义。两者相融合,“晴兰岕”营造出一种如世外桃源般美好、宁静、高雅的意境,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从此,这一带还流传这样一首歌谣:“晴兰岕,然福地,拜皇帝金印,通官运财运;晴兰岕,是仙境,兰花日光耀,鸟语花香浓;晴兰岕,如瑶池,泉水叮咚响,翠竹摇雅韵。”
古人也有《晴兰岕》诗云:“阳光兰花赐神奇,雅致幽香到今天。一缕阳光射兰花,清泉涌出救刘秀。”
北宋文学家徐铉《题碧岩亭赠孙尊师》:“丹霞披翠巘,白鸟带晴岚。仙去留虚室,龙归涨碧潭。”这首诗是描绘了红光明媚,草木亮绿的岩崖上 ,白鸟挂起晴朗的雾气。仙人离去后只留下来神奇的故居,巍然苍穹中的心境,神龙回归将碧水泛起狂涛巨浪。
北宋文学家周邦彦《渡江云·晴岚低楚甸》诗:“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这首古诗描绘了晴日山中的薄雾低低地铺满南方的旷野,春的气息最早从雁鸿翅下透露,它们结成阵势从沙滩上腾空而去。歌咏山岕的旖旎风光,表达了作者在羁旅行役中由对春色由衷的喜爱到对命运艰难的愤慨之情。
南宋官员程珌《沁园春》“太史亡言,床头酿熟,人在晴岚烟霭中。”其中“晴岚”是指晴朗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的景象,由“晴”(天气晴朗)与“岚”(山间雾气)融合构成。这种景象常常出现在山水之间,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元代诗人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后来“岚”与“兰”是谐音,民间起源于“晴兰”,后为“晴岚”。解释为晴日山谷的雾气,在阳光下山林间升腾的薄雾,形成独特的光影,寓意明朗与朦胧交织的意境。
清代诗人缪公恩赞《晴兰》:“谷风吹野养花天,九畹幽丛散暖烟。仙蕊露乾香远馥,向阳几叶影翩翩”。这首诗描绘了晴日里兰花生长的环境和姿态。山岕风吹拂,野外正是养花的好天气,大片的幽兰丛中升起暖烟。兰花的花蕊在露水干后,香气远播,向着阳光的几片叶子,影子翩翩舞动,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兰花的喜爱之情。
从这些田野史料和历代学者鸿儒、文人墨客的字里行间都表明“晴兰岕”的由来或传说,把“晴兰岕”的竹林、茶树、兰花、田野、阳光、空气、生态资源禀赋展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晴兰岕”的美好,婉约秀丽的美丽山村、崇山峻岭、丰富多姿的旅游资源、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些与众不同的美丽景色,可真令笔者刮目相看,流连忘返。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