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老牛”耕贵阳,秋阳照黔疆》

秋阳老师(1926-2024)本名徐平,贵州凯里万潮乡人,1926年1月12日(农历乙丑年腊月初九)出生,属牛,汉苗混血后裔。
秋阳老师于20世纪40年代就读于贵州大学农艺学专业,工作后任职于贵阳市文化局、市委宣传部、《贵阳日报》和《贵州日报》,“文革”结束后参与创建贵阳市文联,任秘书长兼《花溪》月刊副主编和《花溪文坛》主编,贵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秋阳喜爱文学和写作,担任过记者、编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著作《李端棻传》、《谢六逸评传》及《闻鸟斋集》、《苗疆风云录》、《蚩尤与中国文化》等,作品荣获贵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贵阳市金筑文艺奖政府二等奖,散文《高原的路》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散文集》和《苗族作家作品选集》。

2024年1月底,“中国作家网”转载了一则讣告《徐平同志逝世》(原载《文艺报》2024年1月24日第2 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文谈》原主编徐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月16日在贵阳逝世,享年98岁。
徐平,笔名秋阳,苗族,属牛,对文学创作有一股牛劲。
秋阳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200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山居鸟言录》《谢六逸评传》《李端棻传》《苗疆风云录》《闻鸟斋集》等。


6年前,我与周术槐、李运娥、德霖一行4人在刘宗棠教授的邀约和带领下,来到了大营坡102台秋阳“徐平”家的一楼住处,“秋阳”不顾93岁的高龄,亲自出来迎接,我走在最前面,一见秋阳,我们双手紧握…我们都象多年的老朋友、一见如故,大家有说有笑来到了秋阳的家里,只见秋阳家里的书桌上堆满书藉,一看就知道他刚放下笔,匆忙出来迎接我们一行人。

之后,我又约李运娥再去了秋阳家,一是拜望,二是将我们之前创作的《李端棻与梁启超》书稿请他指教,言谈中,得知他的经历丰富,波浪壮阔…他说:在1976年,时当大寨热,我们贵州以地区为单位,组团参观。报社农村组编辑跟随一个团去取经,我有幸忝列。返程来到石家庄,准备上北京办理印刷用纸事宜。参观团决定扩大范围,再去参观沙石峪公社。报社编辑仍可同行。组长意欲前往,其他两位编辑无异议。我觉得多走一个公社,倒是可以开阔视野,但要绕道唐山,不如由此地直赴北京,免得费时。
因为我不同意再随大流,当晚留宿石家庄。睡到半夜,突然被一阵慌乱惊醒。人们跑出房间,想去察看究竟,只见电灯泡在晃动,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则昏昏沉躺倒在床上又睡着了。
天亮起来,才得知是唐山大地震了,去北京的火车推迟开行。到了北京,无论居民抑或机关单位,以及商店旋社:都在忙于避震,什么事都办不成。趁往外疏散人流的时机,乘飞机逃往上海。事后才知道,我们一行的参观团几百人已葬身唐山。只有几个人因为玩扑克,还没来得及睡觉,地震爆发时,跑出了房间,才幸免于难。报社驻该地区的一位记者,因为住在最高层,房屋坍塌时,被压在一块水泥板架空的缝隙里,保住了性命,但却压成了严重脑震荡,不能再重操旧业,离开了报社。要是我们农村组的编辑同去,肯定与那位记者同住一层楼,即使不死,也会和他一样成了残废,怎么还可以再握笔杆子呢?生死之间就那么一念之差,幸免于难的报友们感慨万千,都说是我救了他们的命。
生命诚可贵,天假我也。
大难不死,那就用这拣回来的生命,再做点什么罢。
于是我就有《山居鸟言录》、《谢六逸评传》的出版,与那些先期离开人世的同龄人相比,确乎是超额的成果,不过是对文革贻误了的一种补偿,却不敢再有过多的奢望。不想在接触李端生平事迹时,却受到深切的激励。
李端棻因“国事"获罪,幸免一死。“年逾七十,志气尚如少年,天未我者,犹将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于国家矣。”前贤身先垂范,后生我辈怎可不奋力效行?谢六逸与李端棻都是贵州人,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走的却是同一条路,皆为拯救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赴后继。
各人在自己生活的年代,尽力推动历史车轮向前迈进,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
如果说谢六逸是新文化的播火者,那末,李端棻则是维新思想的弄潮儿。
新文化运动其实是维新思潮的延伸和结果。
没有维新变法的披荆斩棘,新文化的火种也燃烧不起来。许多新文化战士,即如鲁迅,也是在维新思潮中受到熏陶濡染,而走上革命道路的。谢六逸也不例外。
谢六逸青少年时期喜读梁启超(任公),而梁任公的伟言大论远播贵州,则因李端棻是贵州人,梁任公是贵州人的女婿,而深信之,厚爱之的。
因而,李端棻和谢六逸,可以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贵州代表,应为之树碑立传。
《谢六逸评传》的出版,填补了其中的一个空白,李端棻尚无传记。
同是维新志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都已有传记问世。“百日维新”去今已经百年,事不宜迟,必须加紧进行。原来预计,收集资料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但经过努力,缩短了日程。
只是李端葉历次上书谏言的奏折,两次去信中国历史档案馆查寻,均无结果,未能尽收,但他"请推广学校"折的全文,已经查获。
抗疏变法的重要内容,散见于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胡思敬的《戊戌履霜录》中。虽然谏言不全,使传主的血肉不那么丰满,但并不伤及筋骨。仅就现有的史料,对其一生的思想作为,作全面系统的阐述,从中可以窥见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他那刚直不阿的品格,为民请命的精神,得到较充分的体现。暂且填补近代名人传记的空白,以期将来有更为翔实精湛的传记出现…
听着秋阳的讲述,我和李运娥暗下决心,象秋阳一样,大难不死,一定要及时修改完成纪实文学《李端棻与梁启超》长篇小说的创作,在建党一百周年前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将38万字的初稿给他看后,他为此书写了《序》:
辛丑二月,多次来看我的忘年之交朋友 - 秦仁智和李运娥,写出 29 万字符的长篇纪实小说《李端棻与梁启超》。
它是在我十年前写的《李端棻传》的基础上创作而成。我今年 96 岁,一生都在致力于发掘和研究贵州的历史和名人,先后出版了十多本研究成果的书藉。我一生有一个愿望和情怀:就是想把我们贵州的先贤李端棻的事迹刻画出来,让他的精神发扬光大,励志后人。
李端棻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巨变。他引导光绪皇帝废除了八股文、废除了科举制,首倡和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奠定了文化教育创新、文化教育强国的基础,这是李端棻对中国、对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值得肯定。堪称新式教育改革之父,当之无愧他还有两项贡献:第一是首倡和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今北京大学 )。
五 . 四运动是在北京大学开展起来的。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都是在北京大学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
第二是他发现和用心培养出了梁启超。
梁启超又用心培养出了蔡锷,最著名的“护国战争”是蔡锷和梁启超商定好之后发动的,它阻止了袁世凯称帝,这又是对中国的一大贡献。
还有,我们的开国元勋朱德元帅,又是在蔡锷的培养下出类拔萃。
朱德曾经说过,蔡锷是自己的”精神导师”。朱德的原话是:“我一生有两个老师,他们都是湖南人,一个是蔡锷,一个是毛泽东。在参加共产党以前,我的老师是蔡锷,他是我在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 ; 参加共产党以后,我的老师是毛泽东,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在这一脉相承下来,李端棻对中国的贡献可想而知……
我们作为李端棻先贤的同乡,有责任和义务把他的精神世界和历史贡献发掘出来,让人敬仰,不能沉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同时打造李端棻文化,也能使他成为贵州又一张新的名片。我年纪大了,有些事,心有余而力不足,便找到秦仁智,他也是一个热心人,一致认为打造李端棻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又找到了湖北藉作家李运娥倾力合作,在我十年前写的《李端棻传》的基础上创作出了纪实小说《李端棻与梁启超》。他们计划将此小说再次打造成影视作品,以了却我的一个心愿,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盛感欣慰,特作序为贺!

年初,我将已在《线装书局》出版的《教育兴国:从旧学到新学的百年征途》李端棻与梁启超:一脉相承的救国之路 (上)及梁启超与蔡锷(下)全套书赠给他的长子徐新明,看着书藉,我们满眶盈泪,无言以对,都在告慰秋阳老师的在天之灵…


值得一题的是:在李端棻与梁启超:一脉相承的救国之路 (上)的小说故事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变化无穷无尽,贵州人李端棻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牢记使命 创办学校 大办教育精彩不断,让人感叹!
在《教育兴国:从旧学到新学的百年征途》梁启超与蔡锷:一脉相承的救国之路 (下) 的小说故事中,贵州女婿梁启超牢记他的老师及战友李端棻和他岳父李朝仪的教导,与他的弟子蔡锷将军、朱德元帅等发动了举世瞩目,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小说中的一个个故事起伏不断,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前不久,由李运娥 秦仁智在秋阳老师《李端棻传》的基础上,编著的30余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教育兴国 从旧学到新学的百年征途》(上)(下)集全套 在《线装书局》出版发行的图书中一一展现…人们正拉开大幕,尽显沧桑!
真是:
最美人间四月天 线装书局出新篇。
百年征途强国路 先贤智慧书中然。
教育兴国废旧学 一脉相承代代传。
破旧立新红旗展 端棻文化后学添。

《 秋阳老师颂 》
千里风烟,一介书生,笔夺天工。
看贵州凯里,云开帝子;
万潮旧浦,水断孤鸿。
袖拂乌蒙,墨飞贵山,
气压三州一代雄。
登高处,正落霞孤鹜,笑指苍穹。
海南 邓光华题名贤李端棻及其传承人楹联:拜名师而展宏图,终帝制,讨国贼,护华夏,传承者德著春秋。
对比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滇诏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淮扬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闽台文化……,贵州文化的特质是“边地多元共生”,突出体现的是“民生系文化”,代表的总体是大道自然、平民大众的观点基角和话语权;其重点内容包括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阳明文化、通道文化、红色文化;其核心价值是‘共生’。
较之被儒学仁义礼教、纲常尊卑侵淫两千多年的地区,贵州文化从根子上来说是非儒的、是并包的。
中国历史上争鸣的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其思想体系最接近贵州文化根本和现实的是墨家和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