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舍(七)
路边
参观完第三区,我们来到了第四区,第三区和第四区之间也有一道牌坊。牌坊对联是:役夫两千为贡茶,聚众一方成街村,横批就是“唐贡村”三字。唐贡村中心街南北分别是第四区和第五区,占地面积大约都是宽200米,纵深100米。在南区即第四区,有两个比较大型的面街建筑群,两群之间间隔约50米。一个门额上写着“茶局”两字,另一个门额上写着“检茶司”三个字。潇瑶美女在茶局里讲解说:“各位尊敬的女生们先生们,大家在门额上也看到了,这里就是茶局,茶局是茶舍的最高领导机构。当年茶局的财政收入相当于宜兴其他财政收入的总和,茶叶事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可见一斑。唐代茶局是在宜兴县城里的,这次重建,也一并移在这里,以增添茶舍的景观。茶局宽约37米,纵深约50米,与检茶司规模一样。这里的陈设,包括检茶司里面的,虽然不一定完全符合唐代,但我们尽量复制古代官衙的风貌,所用物件,也全是陈旧文物,所以更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在检茶司,潇瑶美女说:“检茶司是当年茶舍现场的领导机构,也是全世界第一家茶叶制作的科研和监制机构。这里的陈设可以让我们领略唐代茶叶科学家和他们的科研风采。请看南面上首有一尊神像,那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茶神柳宿神像。检查司长官,每天的第一件事便是带领所有工作人员礼拜柳宿,然后才开始工作。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也是一个造神运动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捧出自己的崇拜对象供奉为神,李栖均开创的茶叶事业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李栖均翻遍古籍都没发现对茶事有特别研究或贡献的贤达,于是和陆羽等人商量后,把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管理人间植物的柳宿请了下来,还在障山顶上为他建了庙宇,这样柳宿就在我们宜兴享起了茶业香火。”
从检茶司出来,潇瑶美女领着我们参观茶局和检茶司的两侧和背后,原来这里是茶业茶具和茶文化街区。第一个小区是阳羡茶街区,第二个小区是华夏茶街区,第三个小区是五洲茶街区。潇瑶美女说这里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茶业茶具茶文化展示区,也是最大的茶业茶具实地和网络销售区。
参观完了南区,我们来到北区,潇瑶美女讲解说:“各位尊敬的女生们先生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五区,第五区是土产美食和旅游商品区。面街看起来也有两个大型建筑群,宽度与茶局一样,间隔也是约50米,纵深是75米。实际上是两两相连的四个建筑,面街的朝南开门,里边的便是朝北开门。这四个建筑群分别叫粲花庄、状元楼、求志堂和溪隐园,这是宜兴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四个民居,当然也不在茶舍,而且已经消失不存。这次我们复制重建到茶舍,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一批古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添景点的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现在我们先逛街区,街区美食主要经营宜兴各种生熟土特时鲜地产,大家可以在这里吃个够带个足。宜兴十八吃闻名遐迩,在这里都有:一是宜兴全家福,二是芳桥糖芋头,三是徐舍小酥糖,四是高塍猪婆肉,五是和桥豆腐干,六是湖㳇绿茶虾,七是杨巷全羊宴,八是新街菊黄蟹,九是周铁太湖白,十是丁山猪头肉,十一是官林老鵶肉,十二是西渚雁来蕈,十三是屺亭香酥雀,十四是太华腌笃鲜,十五是张渚糖炒栗,十六是新庄百合羹,十七是新建盘龙痴,十八是万石蝴蝶鳝。如果想知道十八吃背后的故事,卖的地方都有介绍,别光吃不看哦。好,想吃呢我们可以晚上来,茶舍是有夜市的。现在就请各位随我进四个有名的名居去参观。”
在第一个名居,潇瑶美女讲解说:“这个建筑群叫粲花庄,粲花庄原名五桥庄,坐落在宜兴县城南郊岳堤西侧,因岳堤有五座桥而名。五桥庄是南明宜兴籍宰相吴炳的私家府邸,庄内原有巢云阁、凝翠楼、抱峰斋、彩虹堂、锦石轩等。占地面积六亩三分,厅榭楼阁相成趣,菊芍杜鹃应时开,有井有假山,还有荷花池。历史上宜兴出过十个宰相,但吴炳的留名却是因为他的铮铮铁骨和艺术才华。他抗清与卢象升齐名,乾隆四十一年被朝廷褒谥为忠节,立有忠节祠纪念。他的艺术成就被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推崇为临川派最伟大的剧作家。吴炳的传世作有《粲花五种》,其中《绿牡丹》久演不衰而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吴炳写作楼被他自己命名为粲花斋,这次我们复建因为面积有限,不能展示全貌,而是主要突出了粲花斋和荷花池。大家可能早就想问了,这荷花池里还插着支笔是怎么回事呀?我们首先来看看,这支笔直径约有60厘米,水面以上长度约有6米,材质是石灰岩的,各位见过这么大的笔吗?没有,那就是天下第一笔,而且相传这是吴炳写粲花剧的笔。因为清军入侵,吴炳拍案而起,愤然掷笔。粲花笔竟然从粲花桌上蹦起,越窗而出,飞落荷花池,倒立斜戳在水面上。从此笔如其主,宁折不弯。”
在第二个名居,潇瑶美女讲解说:“这个建筑群叫状元楼,宜兴历史上出过四位状元,分别是宋代的佘中、蒋重珍和明代的周延儒、陈于泰,在过去封建社会,人们的衣着和日常生活用具都是有礼仪规范的,住房更是如此,不是说谁有钱就可以造大房子。庶民不得三进三开,就是说一般老百姓的房子,不能有三开间三进深,违规是要受处罚的。进士是基本功名,唐宋元明清,宜兴共有五百多位进士。相传进士就可以有四进院落了,那么状元呢?让我们看看状元家的风采吧。同样受面积的影响,这里没有几进几出,我们只是重点仿制了陈于泰状元府的主楼。陈家状元楼的出名不是因为陈于泰在历史上有多大成就,而是状元楼被明代末年的老百姓一把火烧了。陈于泰出生于宜兴亳村,谱述先祖为南宋理学家陈傅良。陈于泰崇祯四年高中状元,其父陈一教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曾任浙江参政等职,胞弟陈于鼎崇祯元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外公曹三旸,工部尚书。亳村陈氏可谓一门显赫。从某种意义说,明朝的灭亡不是亡在满清的强大,而是亡在内部官僚地主的凶残和阶级矛盾的激化,陈一教家族豢养恶奴,倚势敛财,为富不仁,终于激起民变,家奴催粮逼租口袋里居然有政府的逮捕证,随时可以拘捕民众。民变不仅烧了状元楼,还波及全县及武进、金坛、溧阳等地,影响巨大震动朝野,亳村陈家也在随后的阶级和民族矛盾中骤然衰落。”
在第三个名居,潇瑶美女讲解说:“这里便是求志堂,求志堂原址在画溪河南畔,距茶舍向东约五里路。求志堂的成名不是因为它邻近茶舍,而是因为这里居住着清代宜兴最伟大的人物周济。众所周知,中国词是中国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在清代,先是阳羡词派领衔沉吟。阳羡词派的旗手也出在亳村陈家,他便是明末南京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维崧。陈于廷清誉颇佳,政声与海瑞齐名。但随着战乱的远逝和清政权的巩固,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风已不合众味,于是浙西词派应运而生并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词派,长盛百年之久。直至清代中叶,康乾盛世已过,各种新旧社会矛盾不断爆发,而一味追求清空醇雅的浙西词又步入了空虚的狭巷。求志堂主人周济,这位嘉庆十年的进士追随张惠言,在陈维崧词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词的寄托,即社会责任,提倡济世,赞赏比兴,反对无病呻吟。周济编著《词辨》的问世,终使常州词派明确并成为后清大派,影响直至民国。周济还是位文武双全的奇才,《清史·周济传》称他‘喜观古将帅兵略,骑射击刺艺绝精。’曾任湖广总督孙玉庭盐务缉私良将。他的史学著作《晋略》,被入选进了清代国史馆。求志堂建筑群原占地面积约四亩,有厅堂楼阁以及两进天井等,这次重建也只能择其要而存之了。”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